陳靜如
摘要:會計職業道德問題一直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一話題的頻繁出現而忽視了它的重要性。本文通過對會計職業道德相關理論的學習以及近年來所出現的新型案例的分析,對新經濟環境下會計職業道德的要求做出了詮釋。為新階段眾多會計從業人員的工作做出引導以及建議。
關鍵詞:會計職業道德;會計實務;道德成本
會計行業與很多行業不同,一旦缺乏了良好的監督和制約,很多會計從業人員就會開始利用職務之便通過眾多造假行為為自己謀取私利。人的劣根性在這一行業顯得尤為突出。就像一名巨額財富的看守者,當自己所操作的金額以及所獲得的嚴重不符時,人們難免會產生很多不良的思想和舉動。
一、會計職業道德的相關概念及其內容
(一)會計誠信
會計誠信就是在會計領域,進行日常會計活動時,對遇到的問題保持一個積極應對的態度,而不是通過違法亂紀的行為去鉆法律的空子。誠然,一名優秀的會計從業者能夠更加高效地處理很多會計問題,也能完成大多數人所完成不了的會計報表。但是,更好地專業技能意味著這名會計工作者將擔負的責任也就越高。一旦出現有失誠信的工作行為,他將面臨的懲處以及對于企業和社會的損害將會越大。
(二) 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指人們在工作范疇內對于眾多道德品質的需求。不同的工作對于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可能不盡相同。但是初衷都是一樣的,就是希望諸位工作人員不會因為專業技能以外的因素影響到自己工作的完成。當然,既然專業技能通過教育來獲得,職業道德同樣可以利用教化等方式來獲取。
二、新形勢下會計職業道德的新特點
(一)會計地位的轉變
會計已經成為管理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相應的在實際操作中也對會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具體任務的變化,以前的會計主要任務是對外編制報表,反映財務的狀況,而現在轉為對內加強管理,為我們的管理和調控提供實質性的依據。其次是工作方法的變化:以前的會計活動是事后根據已發生憑證進行核算,現在則更傾向于預算,控制預算,最終核算共同進行的連續性活動。最后,會計工作的重點也由原來的僅僅提供信息和財務狀況轉變為現在的為我們的實際管理決策提供依據,促進生產經濟活動。
(二)會計核算方法的變化
在會計的不斷發展中,一些新的核算方法也應運而生,比如八大準備提取的方法。同時,由于我們的會計核算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事后核算,所以在分析、預測以及決策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需要用到數學,統計等學科的計算方法,應用高等數學,統籌學等數學工具進行數據的預測、分析。
三、會計從業人員誠信道德行為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
(一) 會計從業人員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做到知行一致
在《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若干思考》中顯示,其實在會計從業人員的心里大家都深深明白誠信對于自己,對于這個社會的作用,意義到底有多大,當提到這一問題,或者面對誠信缺失的案例時,大家都強烈地表示贊同。在認知層面,大多數會計從業人員對于誠信這種品質的態度是無可挑剔的。但是在處理實際問題中,很多會計從業人員的現實行為與自己的認知水平并不能充分統一。
(二)對社會誠信前途不樂觀
近年來發生了多起有關于會計造假的重大案件,嚴重影響了在校大學生的誠信心理,很多人在生活中也變得更加的不信任,不安全感,很難相信別人,對外人多了一層設防,社會上誠信缺失的氛圍已經嚴重感染了我們的大學校園。
四、造成會計從業人員失信現象的原因
(一)社會大環境的不良影響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到的,新聞媒體對于眾多不誠信現象的報道頻頻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嚴重影響了會計從業人員的誠信心理。對于上述的眾多誠信缺失現象的發生,會對當前進行會計工作的專業人員的潛意識中產生一種不良導向,讓他們覺得:“既然大量的人聽過漠視規章、泯滅道德的方式獲得了大量的私利,為什么自己不可以憑此牟利”。這種盲從的思想危險且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巨大。對于這些正在進行會計工作或者接受會計專業教育的人員來說,不良的環境因素會嚴重影響到他們工作過程中的職業判斷。
(二)專業教學和誠信教育不相稱
在我們對于學校的走訪中,發現各個學校對于教學課程的設置中在誠信觀方面的宣傳教育相對不足,特別是會計專業專屬的職業誠信教育非常稀少。當前高校會計專業教學通常會有非常細致且專業的設置,但是對于如何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方面的課程近年來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三)道德成本低
道德成本,即人們在進行日常生活與工作時因為某些原因所違反自身道德原則所耗費的成本。理解這一定義以后我們不難發現,如果一個人做出“失信”行為以后獲得的利益是要比他的道德成本高的時候,這就會讓人覺得失信也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甚至會有一種滿足感和幸災樂禍的感覺。這樣一種情形就使得那些違反道德的個人和團體并沒有獲得應有的懲罰,觀望者在下一次進行道德選擇時就會懷有僥幸地放棄自己本身的選擇而產生失信行為。可以說,信用機制的不完備所造成的道德成本低下助長了當前會計從業人員的失信行為。
五、會計造假新手段的出現
(一)虛構業務事項、虛增收入規模
很多上市公司為了造成指標完成的假象來騙取證監會以及投資者,通常會采取售后退貨不沖減收入的方式來虛構銷售業務。也就是說,一些上市公司通過制造虛假交易來增加自身的交易額以及利潤水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完成自身指定的業務指標,但是其并沒有產生實際的經濟效益,是一種相對高明的會計造假手段。
(二)利用補助補貼,虛增利潤規模
利用補助補貼虛增利潤收入是指一部分企業在預期的收入指標難以完成的情況下,利用一些規定中所不允許的非常規手段來實現指標的完成。在當前常見的案例中通常是利用那些政府為扶持某一行業所提供的補助補貼來作為企業本身的利潤增長。和虛構業務事項一樣,將那些本不屬于企業收入范疇內的資金數額填充到賬目中濫竽充數來造成指標完成的一種虛假現象。
六、針對當前會計造假新手段的防范措施
(一)加大證監會處罰力度,增加違法成本
據悉,近年來涉及會計造假的企業雖然都受到了證監會的懲罰,但是這些懲罰并沒有很好地遏制當前的會計造假案件。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會計造假的案件中,其造假金額也逐漸發展到了一個難以想象的量級。之所以產生了這樣一種現象,筆者認為這與證監會較輕的處罰力度有很大的關系。與當前會計造假動輒超過億元的造假金額相比,證監會近年來對于會計造假公司所處于的罰款金額僅在五十萬元至一百萬元人民幣之間。這一罰款金額與上市公司通過會計造假所獲得的非法收益嚴重不成正比,這也就造就了很多上市企業妄圖通過會計造假來牟利的行為。為了遏制這樣一種行為,筆者認為證監會應該大幅提升對于會計造假現象的處罰力度,不僅要加大處罰金額還要對公司的負責人追究其刑事責任,通過違法成本的增加來約束那些企業自主地遠離造假行為。
(二)加強企業內部監督機制
很多企業造假行為的產生是由個別企業管理者指示會計部門所完成的。可以說,一些造假行為在這個企業內部并不是完全透明的。會計職業道德的遵守不僅是自律,更是一個他律的過程。企業通過加強內部控制機制,完善監事會的監事功能才能避免少數不良分子去鉆企業管理以及國家法律的空子來謀取巨額利益。正是那句被人們廣為稱道的名言:良好的制度能夠讓惡魔去完成天使的工作。只有完善了企業的內部監督機制和控制機制才能夠讓那些心存僥幸者放棄違反職業道德以及法律的行為去鋌而走險。
參考文獻:
[1]陳玉清等.會計誠信與職業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J].財會通訊,2007(01)
[2]陳祺,戴蓬軍.會計展業學生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情況的調查研究[J].會計教育研究動態,2006(02):14-16.
[3]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4]劉儒德.論批判性思維的意義和內涵[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11(01)
[5]梁水源.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內涵分析與模型研究[J].會計研究,2016(11)
[6]王立彥.會計師職業道德與責任[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7]楊成國.淺議道德與會計職業道德[J].時代經貿,2015(12)
[8]齊向陽,吳冬梅.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若干思考[J].會計教育研究動態,2016(12):67-69.
[9]楊琳琳.關于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研究[J].新會計,2016(10):36-38.
[10]魯桂華.如何識別直接和間接利潤操縱[N].財經日報,2013-05-04(A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