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玥
摘要:近年來,我國旅游業呈現井噴式發展,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連,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之一。銅仁市江口縣位于我國西南喀斯特地貌區,有以梵凈山、云舍為代表的眾多優質旅游景區。這些旅游景區的開發不僅有力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更多的行業參與者逐步注重旅游景區培訓的作用,促進服務內涵的提升。
關鍵詞:旅游景區;現狀分析;建議
近年來,中國旅游業的發展,使中國旅游經濟大幅提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的同時,社會綜合效益也日益突出。銅仁地處我國西南,喀斯特地貌顯著,旅游資源豐富,其下轄江口縣擁有以梵凈山為代表的諸多優質旅游景點,旅游業發展潛力大。
一、江口縣基本概況
江口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東部,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武陵山區中段,是連接湘、鄂、渝、黔經濟圈的黃金連接點。縣城距銅仁市區30公里,距銅仁·鳳凰機場50公里,距滬昆高速鐵路站80公里;渝懷鐵路過境并設有縣級站,杭瑞高速公路途經江口5個鄉鎮,共有5個出入口,303、305省道穿境而過,航空、鐵路、公路協調發展的立體交通網絡已經形成,交通十分便利。
二、景區旅游培訓現狀
江口縣境內山巒重疊,溝谷縱橫,溪河密布,風景名勝資源豐富,全縣可劃為八大風景區:梵凈山南部景區、太平河景區、中國土家民俗文化歷史名村云舍、黃牯山景區、魚糧溪景區、龍陽溶洞群景區、黃巖景區、縣城景區。
隨著大客流時代的到來,全縣酒店、客棧、農家樂的數量增多,據江口縣旅游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僅梵凈山、云舍、寨沙各自餐飲、住宿經營者統計分別是167,35,69家。全縣旅游接待人數也日益增加,僅“2017年該縣全年完成接待游客101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74億元。其中梵凈山景區接待游客82.7萬人次,云舍景區180.2萬人次,寨沙侗寨154.1萬人次。
(一)旅游淡、旺季分明
梵凈山及周邊景區是夏季避暑的天然良地,旅游旺季為每年的4月份至10月份。此外,近幾年開展的“美麗梵凈山·銅仁過大年”主題系列活動,讓寨沙、云舍等景區游客量大增,成為春節小旺季。
此次調研正值冬季,為景區的旅游淡季,三個景區的游客稀少。梵凈山景區門口多家店鋪正在裝修,雖有部分門店營業,但幾乎無人問津。而正常營業的寨沙、云舍景區店面,客流量也不容樂觀。
(二)食宿能滿足客戶基本需求
寨沙和云舍的農家樂、客棧基本設在景區內,為游客的食住提供了方便。梵凈山腳下的農家樂、客棧都開設在景區外,為舟車勞頓的游客提供餐飲、住宿等服務。不論是景區內還是景區周邊的農家樂、客棧的餐飲接待量不大,每家的餐桌數量以5-8桌居多,菜品以黔菜為主。絕大部分客棧和農家樂擁有10-30個床位,客房提供獨立衛生間、熱水器、空調,能滿足客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能提供具有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服務的客棧和農家樂數量稀少。
(三)培訓對象廣泛
培訓對象包括:政府人員、景區內講解員、收銀員、保安員、保潔員、餐飲、客棧和農家樂的經營者等。例如:全域旅游改革發展工作培訓的對象是各政府部門、事業單位、鄉鎮及相關企業;梵凈山5A創建整改旅游從業人員培訓的對象是各景區、景區管委會、相關旅游公司;江口縣鄉村旅游(農村青年)培訓的對象是各景區景點的客棧和農家樂經營者。
(四)培訓內容以食宿為主
銅仁市旅游局和江口縣旅游局近年均會組織旅游方面的相關培訓,培訓內容豐富。2017年,江口縣旅游局組織旅游從業人員培訓共計8次。培訓主題分別是江口縣全域旅游培訓、梵凈山5A創建基層員工及管理干部崗位能力培訓、旅游景區創建及服務禮儀培訓、鄉村旅游農家樂食品安全培訓、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青壯年)培訓、導游講解員培訓、致富帶頭人培訓、鄉村旅游扶貧(農村青壯年)培訓。從培訓內容可以看出,涉及餐飲和住宿的培訓占比為50%。
(五)培訓時間呈現短期特征
短期培訓是指時間為5天之內的培訓活動,而連續培訓時間達5天以上的則視為長期培訓。從2017年的培訓時間來看,全年主要為短期培訓方式。例如旅游淡季共計培訓2次,全部為短期培訓。旅游旺季共計培訓6次,其中短期培訓為5次,長期培訓為1次。
三、景區旅游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培訓對象不夠明確
通過本次調研了解到存在培訓對象模糊、不夠明確的問題。例如景區內某公司為企業員工提供關于旅游景區突出事件應付、工作的溝通技巧、怎樣當好主管、景區設施設備的維護與管理等培訓內容時,培訓對象均包括保安部、保潔部、服務部、講解部、財務部等人員。這種全員培訓的現象致使培訓對象不明確,被培訓人員不能集中有限的精力和時間,以消化和吸收對自身崗位具有實質意義的培訓知識,造成資源浪費、培訓效果不明顯。
(二)培訓時間、方式安排不合理
依據走訪和獲取的資料了解到旅游淡、旺季的培訓時間安排不合理。以2017年為例,旅游培訓在旺季達6次,淡季僅2次。而每年的4月至10月恰逢梵凈山及周邊旅游景區的旺季,此時游客眾多,景區內工作人員和食宿經營方均顯得人手緊張,安排此時培訓,甚至培訓次數較多,會使培訓流于形式,培訓效果大打折扣。此外,淡、旺季的培訓方式主要為短期培訓,集中培訓的天數多則5天,少則1天,這種短時間突擊性培訓雖有短期效果,但是不利于長期性優質服務意識的形成。
(三)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
除了中餐烹調培訓有針對性外,組織方對農家樂和客棧其他方面的培訓,并未按崗位提供專項培訓,而是集中所有被培訓人員,提供相同的培訓內容。部分經營者表示雖然培訓目的是幫助他們進行綜合能力提升,但由于針對性不強,加之又缺少互動式的實際操作指導,導致培訓效果不明顯,培訓內容與崗位需求仍存在差距。
(四)經營者服務禮儀運用較差
本次調研景點的大部分從業人員雖然接受過服務禮儀培訓,但是職業形象、服務用語、舉止行為不符合現代旅游從業人員的要求。有經營業主表示剛培訓后,從管理者到員工能夠一致踐行培訓內容,但后期缺乏監督管理,從認真踐行到流于形式直至最后嚴重缺失,服務禮儀非但沒有成為自身軟實力為經營加分,反而嚴重影響其形象,給客人造成不良的體驗感。例如:餐館、民宿沒有統一的服裝,接待客人時使用江口方言,甚至客人說普通話時服務人員也不能使用較標準的普通話與其溝通,站姿、坐姿、走姿隨意,遞送菜肴也隨意,餐館內多余的椅子擺放還有其他物品的擺放雜亂不美觀。
四、景區旅游培訓建議
為了更有效發揮旅游培訓對景區旅游業的促進作用,針對以上問題,現就江口縣景區旅游培訓提出如下建議:
(一)明確培訓對象
每次培訓前進行調查,分析崗位需求,確定培訓主題,明確被培訓單位、人員。例如食品安全知識可安排酒店、客棧、農家樂上至管理者下至采購、廚師、服務員進行培訓;防火防災知識可安排管理人員、服務人員和保安人員參加培訓。培訓結束時,以知識問答的形式進行考核。
(二)調整培訓時間,突出培訓內容的實用性
旅游旺季的培訓以短期技能培訓為主,長期培訓可分階段安排在旅游淡季進行。每次培訓前,相關部門要邀請培訓承接方實地走訪調研,通過觀察、體驗和訪問的方式,了解經營者經營目標、現狀和困境,根據調研結果提供針對性指導,促使每次培訓都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被培訓者達到目標期許。
(三)注重培訓方式的合理性
以面授為主,輔以案例分析的旅游培訓,培訓效果不明顯。對此,主管部門應該改變傳統單一的培訓方式,通過現場演示、情景模擬、現場指導、學員提問等方式促進培訓參與者之間的互動交流,真正做到答疑解惑、學以致用。
(四)建立服務禮儀監督管理制度
服務禮儀不僅影自身形象,也與經營效益緊密相連。鑒于此,政府相關部門須建立服務禮儀執行標準,細分標準種類,設定量化分值。執行標準出臺后對該行業參與者集中培訓,培訓后對照標準進行服務禮儀的整改和完善。同時政府職能部門設立專項檢查小組,以明察暗訪的形式考核參與者對客服務質量。考核分值高的商家,授予流動小紅旗以此表彰,考核分值不及格的商家給予批評,并在行業內通報,以此督促其嚴格執行標準。
參考文獻:
[1]張成山,陳明華.武陵山片區扶貧開發調研報告[J].知識經濟,2014(18)
[2]中國邁向優質旅游時代.中國政府網,201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