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娜
摘 要:推進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不僅是黨和國家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高校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重要作用的體現。高校作為我國社會主義高校,不僅是我國高級人才、學科知識的聚集地與輻射源,同時也是擔負著引導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培養社會主義時代新人的重要任務,其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與命運。面對瞬息萬變的網絡世界,高校應準確把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過程的不足,深入分析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規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努力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路;意識形態建設
我國高校是社會主義高校,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1]其首要前提必須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我國青年是時代的晴雨表,承載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任,其價值取向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走向。因此,高校要緊跟時代潮流,樹立正確的時代觀和網絡觀,準確把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工作的重要性,深入探究網絡時代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過程中的存在的諸多問題,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尋求對策,緊緊圍繞大學生的生活學習規律和習性開展網絡主流意識建設,使其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轉識成智,轉智成信”。
一、當前高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過程中的不足
現代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生產力,促進著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改變著整個人類的社會面貌;現代科學技術也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影響著某一個人乃至一代人的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當今世界,各種思想、觀念與文化交互碰撞、交融,沖擊著人們的判斷能力、感知能力與認知能力,進而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西方發達國家仰仗自身先進的網絡核心技術,控制著整個網絡空間的主動權,使網絡成為其傳播自身文化、價值觀念的工具,進而控制全球輿情、掌握國際話語權,擴大自身利益。在這一背景下,附帶西方國家的各種社會思潮涌入中國,并在中國進一步傳播,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受到西方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有了較為明顯的波動。這種思想波動,對我國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而言,亦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威脅。高校作為我國高知儲備人才的培養基地,也是影響師生價值觀、思想道德修養等意識形態形成的重要場所,在其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以下諸多問題。
(一)教育方法單一,建設效果欠佳
教育效果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育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我國部分高校在網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方法上,最為明顯的特征,仍然堅守于傳統的理論堆積和道理灌輸,輕視網絡等全新載體的重要作用,在建設實踐中,未將理論傳授本身與載體、環境等思想政治教育諸要素結合起來,進而造成教育方法單一,建設效果欠佳的尷尬局面。高校教師作為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體,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立場、觀點、方法傳授給學生是其本職工作,但如何運用網絡等新載體,創新教育方法則需要其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若在實踐過程中只注重理論的灌輸,忽視大學生的主體性與學習主動性,將很難與學生產生思想共鳴, 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學生的反感與排斥,形成對其課程抵觸心理,作為教育的效果必然達不到教師的預期。
(二)教育思路囿于傳統,內容缺乏創新
當前高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建設中方法單一,教育思路仍舊拘囿于教師教、學生聽等傳統思路,內容及形式缺乏必要的創新,滿足不了學生實際的發展心理需求,這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主流意識形態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認知與踐行。以高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流意識形態的培育為例,在其實踐培育過程中,過分注重其“是什么”,輕視了“為什么這么做”的引導和“怎么做”的創新。只簡單將一切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事情都歸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著重強調“量”的積累,忽視“質”的升華。在培育過程中,割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缺乏個人價值向社會價值的延伸。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在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陣地上,缺乏對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引導,沒有準確掌握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關鍵點,導致建設效果不佳。
(三)受網絡信息多元多變影響,建設難度加大
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資源,人們的交往方式也實現了由“階梯式”向“拓撲式”的轉變。[2]立足網絡空間,大學生可以獲取多樣的海量信息,同時,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組成的新穎的網絡內容,滿足了大學生追求新奇的心理需求,深受大學生喜愛與追捧。與此同時,互聯網信息的海量性、傳播的及時性、交往的開放性和交互性等特點使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受到威脅、教育內容的權威性受到質疑,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媒介形成了挑戰。隨著4G網絡的誕生,集合了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各類媒體優勢的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終端[3],逐漸取代互聯網,成為了大學生交往與咨詢的主要渠道,在大學生中的廣泛運用與普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智能手機逐步成為大學生的網絡“新寵”,大學生漸漸地被捆綁為互聯網網絡的“類群體”。其主要表現在,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程序化、“數字化”,思想表達的隨意化,自我約束能力的弱化,這些特征加大了教師對學生思想狀態的及時捕捉,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的難度,給高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
二、高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路徑創新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增強教師教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做到教育引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信仰者、傳播者與踐行者,必定要先受教育,理解、掌握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擔負起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與引路人的時代責任,踐行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神圣使命。
首先,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入學習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知行合一,行勝于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教育理論,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不斷加強學習,充實自己的理論寶庫,增強自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流意識形態的理解。同時,秉承“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工作理念,進行理論創新和工作方法的轉變,學會在與學生的日常交流接觸中潤物無聲地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與引導,從而調動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將教育內容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
其次,要激發教師學習駕馭互聯網的本領,增強教師教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做到教育引領。各高校要充分發揮高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心理咨詢教師三支思想政治教育隊伍[4]的重要作用,積極展開網絡信息技術培訓課程,并給予教師一定的物質或精神補償,進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增強其駕馭網絡新媒體技術的本領,做到技術引領。同時,在教育實踐過程中,要善于從現實生活中、從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中發現與總結問題,并利用網絡新媒體技術,在虛擬空間中解決實際問題,傳播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好教育引領,使當代大學生不斷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樹立正確“三觀”。
(二)堅守網絡新陣地,把握高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新常態,整合教育合力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高校要善于分析網絡信息傳播規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進而堅守網絡意識形態新陣地,把握高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新常態,整合教育資源,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提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動性。
首先,網絡上社會意識的多元化并不意味著主流意識形態的“多元化”[5],我們要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守網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主陣地。高校要善于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弘揚正氣,“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加強對校園中具有正能量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的宣傳,鼓勵先進,樹立新風,不斷增強核心價值觀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提升網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力度和效度。
其次,利用“多元化”網絡宣傳載體,整合教育資源,形成網絡主流思想教育合力。高校要善于挖掘傳統載體,結合網絡等全新載體,充分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載體形式,結合高校教師、學生組織等傳統傳播載體,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覆蓋面。同時,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生組織干部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者的理論培訓,使其成為理論傳播與思想踐行的示范者,進而不斷增強核心價值觀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提升網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可信度和可行度。
(三)增強網絡虛擬實踐,提高教育自覺性,做到有守,有為,有擔當
在高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中,教育者要轉變教育方式,在現實實踐的基礎上,增強虛擬實踐,從而變“帶動”為“互動”[6],學生由“被動”為“主動”。
首先,高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要符合教育發展與教書育人的規律,達到以教育引領實踐,以實踐內化教育的目的。網絡實踐作為現實實踐的一種延伸,“是人們按照一定的目的,通過數字化中介系統在虛擬時空進行的主體與虛擬客體雙向對象化的感性活動”[7]。高校要緊密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建設紅色專題網站、網絡互動參與平臺等,增強學生的參與度,體驗學習收獲的樂趣,進而將理論內化為自身的信仰,提高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與主動性。
其次,在高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建設過程中,存在著諸多難題,需要我們一一破解。教育者要不畏困難和矛盾,敢于擔當,有所作為,要善于利用網絡弘揚主旋律、發出正聲音,抓住宣傳真理的“話筒”,防御和回擊網絡各種錯誤思想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侵蝕。同時,要不斷增強自身銳氣,樹立責任擔當意識,以自身實際行動和道德垂范感召青年學生,培養大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品質,進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助鼎力之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9/c64094-28936173.html.2016-12-09.(01).
[2]武崢,孟憲平.高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路徑創新研究--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視角[J].廣西社會科學,2017,(3):204-207.
[3]王迪,王漢生.移動互聯網的崛起于社會變遷[J].中國社會科學,2016(7):105-111.
[4]中辦國辦印發《意見》: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5/0120/c64387-26413455.html.2015-01-20.(01).
[5]劉英杰.析意識形態“一元論”與“多元論”[N].黑龍江日報.2011-09-05(12).
[6]李曄,王濤.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推進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J].教育研究,2016,(12):50-53,88.
[7]孫偉平.論虛擬實踐的哲學意蘊[J].教學與研究,2010(9):31-36.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