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婷婷
[摘 要]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其將來可以獨立發展的首要因素,是保證孩子全面發展的基礎素質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幼兒園和家庭都已經開始重視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孩子的這項能力依舊不高,因此,本文將分析幼兒自理能力的現狀和家園配合的意義,并探討有效的措施加強家園協同配合來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關鍵詞]幼兒 ; 生活自理能力 ; 家園配合; 意義; 對策
一、家長和學校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現狀
元永姬認為,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它是一個人具備的最根本的生活技能。所以,我認為幼兒時需要具備的合格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和自理意識的具備。
(一)學校的培養現狀
現代幼兒的生活范圍兩點一線:學校和家里。對與幼兒來說很大一部分早期的自理能力基本都是通過學園來培養的。
在學園中,午睡教孩子穿衣脫衣,整理床鋪;吃飯時告知吃飯不要講話;培養飲食習慣如不要剩飯,不要挑食;生活衛生習慣如洗澡歌,小游戲等等。
例如學園生活衛生習慣的培養,會先讓兒童了解身體各個部位及功能,并告知或者通過一些活動,讓幼兒明白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學會哪些生活技能才能讓自己順利的獨立的生活。有一節健康課叫做《不做花臉貓》的課程,讓幼兒了解流鼻涕了要用手絹擦,學習正確的擦鼻涕的方法。
學校還會安排集體的活動潛移默化的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理意識。例如幼兒園的一日常規活動,會安排早操前的自理桌面游戲,早操后的點心時間,午餐午睡等。早操前,安排的扣扣子,打扮小娃娃,夾豆子等等自理桌面游戲,鍛煉了孩子的肌肉控制力,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拿勺子筷子;游戲結束后和點心時間會分配任務比如進行玩具歸位,擦桌子,分筷子等。
(二)家庭的培養現狀
大部分家長雖然重視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但是不可以在學園培養和家庭培養之間找到平衡點。
雖然現在放開了二胎政策,但是一部分家庭仍然是獨生子女。所以對于孩子有些溺愛。認為將孩子送入最好的學園,全權由學園進行培養就可,在幼兒園形成的良好習慣,回到家里就完全改變了,一些幼兒力所能及的事情則被家長取而代之。這使孩子的心理形成一種矛盾的沖突,即不知道家庭和學校的行為那種是正確的。更重要的是可能在家庭的溺愛下消磨掉了學校培養出來的自理能力。
還有一部分家長過于重視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卻又和學校的交流較少,以至于僅僅通過家訪、校訪這些傳統方式來片面的了解孩子。所以他們會一昧的按照自己所了解到有限的信息進行教育的規劃,卻沒思考孩子本身的性格特點和行為方式,這樣反而壓抑了孩子的興趣,使他們產生厭學的心理。
(三)出現的問題
總的來說,家園配合缺乏有效和直觀的溝通,在思想上沒有達到統一。
1.家校配合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過程中缺乏換位思考,并且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非常有限。
2.家長了解并參與孩子培養的活動形式很多,但據調查發現,家長參與學園教育的渠道還是非常單一的,僅僅是“家長會”、“家訪”、“接送孩子時和教師交流”等這些傳統的溝通方式。然而這些活動已經接近淘汰,因為它們不能適應這個時代的快節奏步伐,并且是以通報情況為主,是站在教師和學校方面對孩子的官方看法,至于如何具體的個性化的解決孩子存在的問題則很少關注、很少溝通。
二、家長和學校配合來培養孩子自我能力的重要性
陳鶴琴先生說過這么一句話:“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另外,從以上家長和學園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家長和學園需要協調合作,采用以學校教育為核心,家庭教育配合輔助的模式。
(一)學園教育為主導,并對家庭起到指導作用。學園教育是針對大部分孩子的共同點而進行的“共性教育”,這種教育的最大優點也是家庭教育欠缺的特點就是“標準化”。即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力求使大多的孩子都達到某一個合適的標準,群體教育的氛圍讓孩子們更容易接受和快速學習。
(二)家庭教育屬于環境,起到輔助作用。家庭方面的教育目的明確,對孩子的個人情況更加了解,教育方法靈活多變,再加上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教育效果將更加深刻,更有利于孩子個性的發展。
三、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對策
家長是幼兒生命中學習的參照物,幼兒園則是孩子邁入社會的第一個糾錯機制,兩者一部分來說是對立的,但是在總的培養孩子上面是合作的。所以家園合作是關鍵,但是如何進行有效的額,步調一致的合作呢?
第一,需要調動家長的積極性,使他們重視、關心和積極配合參與幼兒園教育。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在幼兒園與家庭之間建立一座合作、互補的橋梁,在雙向互動過程中,喚醒家長的主體意識,轉變其教育觀念,使他們的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家園攜手,共育幼兒健康成長。
第二,科學地用“家長”這個幼兒教育的“活的資源”即學園領導家長。
具體對策包含兩個方面:
(一)策劃豐富幼兒的活動,實現學園與家庭的思想統一。
1.為了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克服獨生子女的弱點,在學園,在家里都做好孩子,開展"在家也做好孩子"的活動,并讓家長每天給孩子在家的表現打分。這一活動很受家長的歡迎,加強了親子之間的互動,使父母更加使幼兒園和家庭教育協調一致。
2.在家長的支持和幫助下,開展“過生日”、“過家家”等活動。例如在小朋友生日到來時,引導孩子們收拾場地,擺放餐具,送一幅畫,小朋友既體會了集體的溫暖,大家的愛護,同時也鍛煉了動手的能力。對于家長們也借此相互認識、溝通,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成長。
四、結語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幼兒的智力發展應當同時體現在手指的操作、語言的表達和用腦的思考上,動手、動口、動腦三者之間有著息息相關的內在聯系。從小給孩子一雙靈巧的小手,是促進孩子思維發展、豐富其語匯、增強其自信心的基礎和前提。我們不要荒廢孩子雙手上的智慧,要教給孩子一些實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這是孩子學會生存、學會自主的起點。”
讓孩子學會自理,承擔一些家務勞動,是為了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或獨立性及家庭義務感和責任感的培養,并由此進一步發展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家長和教師們,應該相互配合,把對方都視為一個團體,與幼兒這個小團體共同參與,協調合作,最終達到孩子自理自立,擁有初步社會責任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肖琳.微信——家園互動新載體[J].好家長,2017(11):26.
[2]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現狀及對策,白帆,甘肅教育2015-11-01.
[3]淺析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問題[J]. 張帆. 課程教育研究. 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