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一寧
摘 要:本文以中日鐵路便當為主要對象,從兩個方面著手研究問題。第一,概述了兩者的起源與發展。第二從不同的角度比較兩者的差異,進一步明確了中國鐵路便當需要改進的方面。
關鍵詞:鐵路便當;中日比較;文化
談及中國的鐵路便當(俗稱盒飯),多數人對其印象僅是個填飽肚子的工具,很少有人會期待它的味道,更不會將它看做一類文化產品。在旅途中,常見的情況是:出于現實考慮,旅客寧可選擇泡面也不會買價格昂貴的鐵路便當。
日本的鐵路便當已經走過了一百年的歷史,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好看、多變。好看—體現在餐盒的設計感和配置菜肴的精巧用心上;多變—體現在日本列島“道法自然”的精神理念中,由于日本鐵路便當的“文化功能”,許多乘客專程來體驗某列車、某線路的“特配便當”或者以收集限量版的便當餐盒為樂,日本許多百貨公司和大型超市還會定期舉辦“全國鐵路便當巡展”,這不光刺激了國民消費,也加深了國民對于鄉土的熱愛。
本文以中日鐵路便當為主要對象,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研究問題。雖然粗淺的結論不一定符合中國國情之需要,但從文化意義層面上來說,本文不失為一個大膽的嘗試。
一、 中日鐵路便當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方面
中國沒有明確地記錄鐵路便當的起源,早在偽滿洲國時期,中國東北在日本關東軍的殖民下,受日本文化的影響就已經開始出現鐵路便當了。
偽滿時期之后,在中國內地,解放前滬寧、北寧等鐵路已初具規模。但由于交通旅行昂貴,平民難以企及。新中國成立后,原本只服務于上流社會的鐵路交通也逐漸普及到一般百姓身上,鐵路便當開始萌芽。1953年,為了滿足長途列車餐飲的需求,當時的鐵道部門在火車上推出了餐車服務。但由于當時火車運行速度不快、站點很多,人們對于餐車的需求并不迫切。70年代,火車上開始兜售蓋澆飯,在香噴噴的米飯上放上一個煎蛋,加上幾片火腿、澆上肉汁盛在自帶的鋁制飯盒中,那種飯盒在當時非常普遍。到了80年代,芳香四溢的方便面、冰鎮可口的啤酒飲料、手工制作的特色美食(紅燒肉,糖醋排骨)、自帶的小咸菜(拍黃瓜,糖蒜),與鄰座乘客小酌一杯,暢談天地是當時火車上的常態。90年代,鐵路便當逐漸規范化,各個站臺開始售賣特色小吃,有各類蓋澆飯以及小籠包、燒賣等“中式快餐”。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各式火車餐飲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特色飲食成為標志,代表有天津站的狗不理包子、山東站的德州扒雞、北京站的果脯麻花、大連站的海產品。10年之后,高鐵開通,自此火車便當穿上了清一色的“校服”,進入快餐時代。然而以營利為本的快餐文化并不健全,鐵路便當文化開始停滯不前。
日本方面
日本鐵路便當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宇都宮驛說”是中央會所認定的起源,也是目前最廣為人知的說法,1885年,宇都宮車站開業,當地旅館業者“白木屋”在車站販賣鐵路便當。其售賣時間曾被訂為鐵路便當紀念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后,日本國內的自由意識開始萌芽,也影響到了鐵路文化,出現了許多獨居匠心的鐵路便當。(如使用許多具有創意的包裝紙)至今仍可見到由當時包裝紙復刻的紀念版便當。
進入昭和時代,日本的經濟逐漸惡化,1945年-1956年在“米穀配給統治令”制度下,必須使用“外事券”才可購買鐵路便當。1964年日本公路建設逐漸完成,小型客車以及家用車普及開來,對鐵路運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1964年新干線通車,由于車廂的車窗設計成無法打開,因此列車靠站時下車購買鐵路便當的乘客數量減少,鐵路便當有了衰退的趨勢。面對這種情況,鐵路便當從業者主要采用了兩種策略。第一,擴大鐵路便當販賣的渠道,開展鐵路便當大會等活動加以宣傳增加其知名度;并且開放網絡以及電話訂購的方式,增加其銷售通道。第二,提升生產技術,設計有特色的產品,比如開發各地風情主題便當等,至此日本鐵路便當重新煥發生機。
二、中日鐵路便當的差異
包裝
中國鐵路便當的包裝多以塑料為主,且不同價格、不同地區比較統一。而日本的鐵路便當包裝各式各樣,有木制、紙制、塑膠制甚至還有陶瓷、竹筒等等。不同的包裝帶給乘客不同的感受。有些乘客會把有特色的包裝帶回家當作旅行紀念品收藏,而在中國基本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封面設計
封面是給人的第一印象,中國鐵路便當將透明的塑料蓋作為封面,千篇一律、沒有圖案,十分單調。
日本的鐵路便當擁有多種封面設計:如以人文風土為主題、以地域觀光為主題、以火車類型為主題、以特色主菜為主題等。比如以出產蘋果而著名的青森縣。其鐵路便當就是以擬人化的蘋果為封面、使用許多蘋果擺出蘋果的形狀,令人食欲大增,記憶猶新。
內容
便當最主要的功能還是果腹。中國的鐵路便當以米飯、配菜為單位,菜量根據便當價格進行調整。配菜種類單一有限,僅從果腹角度考慮一份便當足夠一個成年人的飯量。相比之下,日方的內容要豐富很多,除米飯外,部分地區有面食、壽司等。比如北海道地區的特制小樽螃蟹飯、烏賊飯、石狩鮭魚飯;東北地區的平泉海膽飯、牛丼便當、千代醬的蘋果便當;關東地區的日光鱒魚壽烤蛤蜊丼;近畿地區的神戶牛肉便當等,地域特色明顯、讓人賞心悅目。部分品牌已經成日本飲食文化遺產。
另外有趣的是,便當的售賣地點一般不在火車上,大部分在車站外或者車站內,因此日本的車廂內十分安靜,提供了旅客食用便當的舒適環境。仿佛進入到“一個人一便當一風景”的意境中。
營銷方式
與中國鐵路餐飲不同,日本鐵路便當有專門的設計公司,他們的目標不僅是乘客群體,還有散客和慕名而來的外國人。為了宣傳產品,鐵路便當公司定期舉辦便當節,邀請世界上喜愛便當、收集便當的愛好者參加,增加了十足的曝光率。有些公司還舉行便當拍賣會。為了讓鐵路便當不僅僅存在于鐵路上,公司還開通了網上訂餐服務,在家里同樣能品嘗到火車上的美食。另外政府機構與地方部門也并沒有把鐵路便當壟斷,他們為便當設計公司提供幫助與支持,甚至開設了專門的網站,供愛好者們查閱,宛如一個便當圖書館。這也許就是帶來目前日本鐵路便當百花齊放的根本原因。
三、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在食用方面,中國鐵路便當可以說達到了及格線,但在文化方面,則不得不說才剛剛處于起跑線。通過與日本對比,筆者為中國鐵路餐飲業提出如下相關建議:
1、 降低便當價格。通過網上調查問卷可知,消費者最關注且最不滿意的仍舊是火車便當的價格。
2、 豐富便當內容,聘請專業廚師,提高主菜的味道,根據種類(成人,兒童)定制便當,還可以推出壽司、牛排等西式餐點,增加選擇的多樣性。
3、 打造品牌,增加設計感。結合地域文化為不同的便當設計不同的餐盒與封面。
4、 加大宣傳,政府部門應予以扶持。對鐵路便當企業給予國家資金,幫助其發展。
5、 打破鐵路便當由鐵路部門壟斷的情況,允許并鼓勵餐飲企業參與鐵路便當的制作與販賣之中,使市場經濟在其中發揮充分作用,國營企業與民營企業相互競爭,才能促進互相學習與進步。
中國鐵路便當的發展歷史還很短,我們現在所行走的路也正是日本曾經所經歷的路。日語中“價格”寫作值段,所謂的價格不僅僅是它的價值還有它的身段。中國鐵路便當應該放下其身段,把價格和文化放到一個天平上,打造特色的火車便當,使其成為行走的文化。
[參考文獻]
[1]火車餐飲問卷調查表[DB/O].https://www.wjx.cn/m/21705341.aspx,2018
[2]火車餐飲發展史[J].報林,2011,46-47.
[3]謝怡凡.臺日鐵路便當比較[D].臺灣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作者單位:長春工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