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花
[摘 要]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學習內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于學生感悟和弘揚民族文化,積累優(yōu)秀詩詞作品,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從進入詩詞創(chuàng)作的時代、誦讀古詩的認知層次、想象詩詞描繪的美景、感悟作者敏銳的心靈等方面入手,激發(fā)學生熱愛古詩詞的情感,提高學生誦讀品味古詩詞的能力。
[關鍵詞]了解時代 ; 誦讀韻味 ; 想象情景; 感悟文化
古詩詞是我國瑰麗文化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以其別樣的風韻吸引著我們去吟誦、去賞析,咀嚼一陣深邃的詞句,品味一段獨特的歷史,感悟一份悠遠的情意。我僅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出發(fā),談一談古詩教學感悟以及相關策略。
一、帶學生一起穿越,見證一個時代,貼近一位詩人
我們都知道不同時代造就不同的文風,同為古詩,唐詩和宋詩就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蘊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辟。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①“唐代是一個興旺發(fā)達的社會,在時代精神的影響下,詩人帶著詩意的眼光看生活,他們以豐富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及語言,或者絢麗的色彩給世人帶來一種奇特的審美效果。”②即便是同為唐詩,也有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的不同格調和特色。我們要讓學生進入一個時代,了解其時代文風,貼近一位詩人,了解他的創(chuàng)作詩風,在準確的定位中學習古詩,這樣才能更快入情入境,才可以把握基調,在讀詩的時候留心“歷史的痕跡”,對于古詩的品鑒就不會有失偏頗。
二、和學生一起誦讀,讀出一份韻味,咀嚼一次深遠
首先,在初讀古詩的時候,一定要字音正確、字正腔圓。古詩中有許多古音字讀音發(fā)生了變化,還有許多字是多音字,在誦讀的時候如何判定呢?“可以根據(jù)‘老字號從古、‘特殊字從今、多音字從義原則來處理”。③所謂“老字號”,是指古詩詞的通假字、詞牌名專用字、單音節(jié)詞中含有舊讀音(古讀音)的字;所謂“從古”,指遇到這些有舊讀音的字,若舊讀音的讀法仍然被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音所保留,我們就應依從舊讀音的讀法,在今天的古詩詞朗讀中仍念舊讀音。所謂“特殊字”指的是,古詩詞中一些古時有舊讀音,而現(xiàn)代卻已經沒有這個舊讀音了,或者這些字按古代的節(jié)律規(guī)則來說,應該發(fā)某個舊讀音,但是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音卻未收錄這個舊讀音。這時,我們就應以今天的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音來讀,這樣初讀的時候才可以做到字正腔圓。
其次,講求讀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美。古詩行文有著嚴格的平仄和押韻要求,其章句中的平仄交替決定了詩句語言上的抑揚頓挫,讀起來有著特別的音韻味。如何讓學生也讀出這種美感呢?曾經聽竇桂梅教師執(zhí)教《清平樂·村居》時指導學生,可以按照古人最基本的四聲讀法,一聲二聲可以拉長聲音,三聲四聲讀得短促一點。還可以滲透給學生“聲斷氣不斷”、“意斷音相連”的誦讀方法,讓學生在模仿練習、感性觸摸的過程中逐漸累積成深厚的誦讀能力。
再次,讀出詩的“感點”,憑字定調。每個漢字都有其豐富的形意內涵,在初步誦讀古詩后,學生就可以嘗試讀出其感覺。例如《登飛來峰》這首詩,當學生在觀看過飛來峰的圖片,感嘆“飛來”何等妙,明白了“尋”之意為八尺,驚嘆“千尋”何其高的基礎上就可以讀出“飛來峰”的開闊遼遠之感,讀出“千尋塔”的高聳如云之勢,讀出“不畏浮云”的曠達豪邁之意,“只緣”才有豁然開朗之氣。那份已經融入了感受的朗讀自然有其特別的意韻,何時延綿舒緩、何處短而急促,情到深處自然流露。
最后,讀出詩的“情景交融”。許多古詩都是因情看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古詩最大的特色,讓學生在初步整體感悟的基礎上,讀出自己的感受,將所有練習的成果提升層次,展現(xiàn)出來,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學生讀詩的味道不盡相同,當我們知道學生已經融入其中。
三、引學生一起想象,還原一道風景,觸摸一份深情
首先,我們要為情景定“點”,確定詩句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其次要為情景定“性”,有著怎樣的特點;再次為景物定“格”,還原一個完整的場景;最后要為景象定“味”,是蒼涼悲壯還是委婉柔美,用相應的詞匯語句去描述,展示古詩中所描述的真實情景。例如:王之渙的《涼州詞》,首先讓學生明確,詩人都看到了那些景物,進而明確景物的特點如何,抓住關鍵詞來品味,“黃河遠上”,遠遠望去黃河洶涌澎湃,仿佛來自白云之間,何其高遠!山連綿不斷,雄渾蒼茫,城池雄偉相比之下也只能是“一座孤城”了,茫茫山河之中,這樣的城池,才顯其“孤單、冷寂”。當學生把握詩句的情感基調,就會讀出應有的味道來。
四、與學生一起感悟,親近一種文化,叩響一個靈魂
古詩一直以來都被當做研究傳統(tǒng)文化的一扇窗戶,從中可以見證中國的歷史、人文、民族魂。我們一定要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定位,才能從古詩中挖掘得更廣更深。記得竇桂梅老師在教學完《游園不值》后曾經告訴聽課的老師們,我們的古詩教學要從三點出發(fā):第一,與文字相遇,讀出詩的韻味;第二步,進入文學層面,涵詠、推敲;第三步,體會一種文化,感悟人生哲學的味道。我們的古詩就是這樣一種特殊的文體,字數(shù)不多,情景豐富,含義深遠,讓人有回味無窮的感覺。唐詩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詩畫相宜,有“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壯懷在胸,宋詩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疏朗淡雅,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理性含蓄。一首小小的古詩里有著廣博的文化背景,我們要揣摩詩人的意圖,尋求精神上的同構,只有叩響了民族精神之門,我們的學生才更具詩詞氣質。
古詩是一份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讓其文化價值發(fā)揮出來,民族氣息滲透出來,讓我們的學生在詩的園地里自由漫步,咀嚼那些凝練的文字,品味那份雋永的情感,浸潤那種淡雅的氣質,我相信蘇軾所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我也相信竇桂梅老實說的“一個老師走得多遠,學生就走得多遠,我更期待我們的校園里因為師生共同的努力而成為一個詩韻動人的地方······
參考文獻:
[1]《詩詞散論·論宋詩》繆鉞.
[2]《淺析宋詩與唐詩的風格差異》虞尚元.
[3]《小學教材中古詩詞常見誤讀音之辨》陳昌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