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萬青 郭滿平
摘要 黃花菜營養豐富,藥食兼用,價格穩定,經濟效益高,是干旱山區一項脫貧致富的好產業。總結旱地黃花菜栽培技術,包括前期種植管理、品種選擇、育苗、栽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摘、加工等方面內容,以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黃花菜;栽培技術;旱地
中圖分類號 S644.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1-0092-02
黃花菜屬百合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金針菜、忘憂草、萱草等。黃花菜營養豐富,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脂肪、氨基酸含量高,具有健胃、通乳、補血的功效,有較好的健腦、抗衰老作用,也可作為高血壓患者的保健蔬菜[1]。近年來,市場需求量不斷加大,市場價格不斷上揚,干品價格穩定在40~50元/kg,經濟效益好。
環縣黃花菜栽培歷史悠久,全縣栽培面積達2 400 hm2以上,具有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栽培加工經驗。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將黃花菜產業作為全縣一項扶貧產業,并不斷做大做強。為了順利推進扶貧產業發展,確保農民增產增收,實現全縣精準脫貧,現將旱地黃花菜栽培加工技術總結如下,以供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及農民朋友參考。
1 前期種植管理
1.1 選地
黃花菜根系發達,耐貧瘠,適應性強,無論平地或山坡都可以種植,在砂壤土、黏壤土上均能正常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黃花菜是多年生作物,栽植后可持續采收15~20年以上。為了獲得高產優質的黃花菜,以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排水良好、坡度小于15°的川地、塬地、臺地、梯田、掌地等最為適宜。
1.2 整地
選定地塊后,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滅茬,以促進土壤熟化、增強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開春土壤解凍后旋耕耙耱,使其耕作層無大土垡塊和殘茬,做到深、細、平、凈,上虛下實,地面平整,便于栽植。
1.3 施足基肥
黃花菜栽植后15年以上才會進行更新復壯,生長期長,需肥量大。因此,栽植前應施足基肥。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有機肥最好選用腐熟羊糞25~30 t/hm2,結合深耕滅茬施入田中;化肥選用尿素500~600 kg/hm2、磷肥700~800 hg/hm2、硫酸鉀300~400 kg/hm2,結合旋耕整地施入田中[2-3]。
2 品種選擇
現有黃花菜品種,如猛子花、四月花、白花、荊州花、沖里花、大烏嘴等均具有抗病力強、產量高的特點。黃花菜一般早、晚熟品種產量較低,中熟品種產量較高,但由于其采收期長,應做到早、中、晚熟品種合理搭配。
3 培育壯苗
3.1 分株繁殖法
分株繁殖是黃花菜最常用的繁殖方法,一般有2種方式:一是在母株叢一側挖出一部分植株作種苗,剩余的讓其繼續生長;二是將母株叢全部挖出,重新分栽。挖苗和分苗時要盡量少傷根,隨挖隨分隨栽。種苗挖出后將泥土抖去,每2~3個芽片為一叢或一株分開,剪除根莖下部生長的朽根、老根和病根,僅保留1~2層新根,約留10 cm長即可。
3.2 短縮莖切塊育苗法
黃花菜采收完畢后,挖出根株,按芽片分開,將短縮莖周圍的枯死葉和毛葉除去,留葉長3~5 cm,剪去上端,再自上向下將根莖縱切成2片。如果根莖粗壯,可繼續進行縱切,一般每株可分切成2~6株,甚至多達10株。注意分切時每個苗片上都需帶有“苗莖”,下帶須根。分切后用50%多菌靈1 200倍液浸種消毒1~2 h,撈出攤曬后用細土或草木灰混合黃土拌種育苗[4]。
3.3 種子繁殖法
黃花菜種子繁殖法速度快、繁殖數量大,可以提供大面積栽培所需幼苗。黃花菜生長期,勿采收花朵,每個蒴果里有飽滿優良種子10~50粒不等。當蒴果由乳黃變成灰黑色,上部裂開口,即可采收。完全成熟的種子烏黑發亮,百粒重2 g左右。用種子播種育苗,必須選擇土質肥沃的地塊,做成1.0~1.2 m寬的小畦,于4月中下旬至6月初播種育苗。播種前首先在畦面上開溝,深3~5 cm,按行距15 cm,株距1 cm播種。種子播好后,稍鎮壓后覆土,覆土厚度2~3 cm,可覆蓋地膜以保墑提溫,促進幼苗生長,幼苗出土后,要破膜防風,以防灼傷幼苗。幼苗在育苗床內生長1年后,第2年即可起苗定植。
4 栽植
黃花菜除盛苗期和采摘期不宜栽植外,其余時期均可栽植,但最適宜的栽植季節有2個:一是春季(3—4月),即黃花菜春苗生長剛剛開始,這時分株繁殖栽植的成活率高,經過1年生長,第2年即可進入采摘期;二是早秋(9月),早秋栽植的黃花菜,當年秋季即可生根發苗,長出大量葉片和新的根群,吸收大量營養,進行葉芽分化,為來年產生新的分蘗打好基礎。
旱地黃花菜一般采用寬窄行栽植法,寬行120~140 cm,窄行20~30 cm,穴距9~15 cm,每穴栽1株,以便于機械耕作,也利于通風透光,增加產量。栽植時在選好的地塊上按照寬窄行開溝,溝深12 cm,寬20 cm,將黃花菜苗按照規定的株距擺好,人工覆土栽植,覆土深度10 cm,做到“上不封頂,下不見根”。覆土完成后,用腳將覆土踏實,以利于根系與土壤充分接觸,促進生根發芽[5]。
5 田間管理
5.1 栽植苗管理
在黃花菜苗栽植初期,若土壤墑情較差,應適當澆水,以提高成活率。栽植苗成活后應及時中耕除草,促進壯苗,春季栽植苗全年應中耕除草3~4次,秋季栽植苗全年應中耕除草2~3次。
5.2 春苗期管理
幼苗萌發至抽薹前稱春苗期,時間為3—5月。立春后日平均溫度達5 ℃以上就開始生長,隨著氣溫升高,葉片生長迅速,每個分蘗可長出16~20片葉,為生殖生長打下了基礎。春苗期應早追肥,春苗返青后在苗叢兩側開溝追施尿素500~600 kg/hm2。同時,適時中耕除草1次,深度10 cm以上。
5.3 抽薹現蕾期管理
5月下旬至6月中旬為抽薹期,初生花薹呈筆狀,漸長后出現花蕾,花蕾形成后,逐漸開花。此時應追肥1次,在苗叢兩側開溝追施史丹利復合肥400~500 kg/hm2。同時,適時中耕除草1次,疏松土壤,清除雜草。
5.4 開花期管理
開花期即采收期,時間為6—9月。根據品種不同可采收30~60 d不等。為了延長采摘期,提高產量,開始采摘后7~10 d內追施尿素75 kg/hm2。采摘期每隔7 d左右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對壯蕾和防止脫蕾有明顯效果。
5.5 冬苗期管理
開花結束至霜降前為冬苗生長期,花薹下部腋芽陸續萌發生長,稱為冬苗,此時冬苗及其他葉片光合作用有機物儲存于肉質根和短縮莖內,供翌年春苗生長。因此,冬苗生長情況也影響翌年產量。此時應中耕除草1次,破除土壤板結,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保護葉片,增加光合作用效率。
5.6 休眠期管理
霜降后,地上部葉片全部枯死,進入休眠期,時間為10月至翌年3月。此時應割除枯葉,清除雜草,及時耕翻或旋耕耙耱寬行土壤,做到深、細、平、凈,上虛下實,地面平整。結合整地給黃花菜冬苗培土、壅土,以增強其抗寒能力。
5.7 更新復壯
當地下部出現許多粗糙而肥大的肉質根,地上部分蘗成密集的株叢時,表明黃花菜植株需要更新復壯。具體方法:采收完成后,結合秋季大中耕,在每叢植株的一側連根挖掉1/2的老株,作為種苗繼續繁殖,促使整個植株發生新的分蘗,萌發新根,達到更新復壯的目的,3~4年后用同樣的方法復壯另一側。
6 病蟲害防治
6.1 銹病
銹病在黃花菜全生育期均可發生,主要危害葉片及花莖。初侵染時,有皰狀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有黃褐色粉末散出,有時皰斑合并連成一片,表皮翻卷,皰斑周圍往往失綠而呈淡黃色,整個葉片變黃,嚴重時全株葉片枯死,花莖變紅褐色,花蕾干癟或脫落。防治方法:一是合理施肥,雨后及時排水,防止田間積水或地表濕度過大;二是采收后拔薹割葉集中燒毀,并及時翻土;三是早春松土、除草;四是在發病初期,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20%三唑酮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 d噴施1次,連噴2~3次。
6.2 葉枯病
葉枯病主要危害葉片。初侵染時葉尖有圓形蒼白小斑點,隨著病情發展,葉片沿邊緣變黃褐色而干枯,如果濕度大,則有黑色霉狀物產生。防治方法: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每隔7~10 d噴施1次,共噴2~3次。
6.3 紅蜘蛛
紅蜘蛛以若蟲和成蟲群集于葉背進行危害,被害處有灰白色小點出現,嚴重時整個葉片呈灰白色,最終導致枯死。防治方法:用15%掃螨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73%克螨特2 000倍液噴霧。
6.4 蚜蟲
蚜蟲主要在5月發生,先為害葉片,后逐漸發展至花和花蕾,被害后花蕾瘦小,容易脫落。防治方法: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10%啶蟲脒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噴霧。
7 采摘
當花蕾呈黃綠色、飽滿、花瓣上縱溝明顯、含苞待放時采收。過早采收,花蕾未充分膨大,產量低;過遲采收,花蕾裂嘴或開放,影響產量和品質。最佳采收時期為開花裂嘴前2 h,一般為7:00—14:00,先熟先采,后熟后采。
8 加工
8.1 蒸制
蒸制殺青是決定黃花菜干品質量的一道關鍵工序。采下的花蕾要及時蒸制,蒸制前除去已開的花蕾,用多層蒸籠蒸制,鋪層要蓬松,厚度以6~10 cm為宜,中間要留1個小孔,以利于蒸汽上升。蒸制溫度為75~80 ℃,蒸制時間8 min,5成熟度,顏色由黃轉綠、花柄開始發軟、手搓花蕾有輕微的嗦嗦聲即可。
8.2 晾曬
蒸制后的花蕾薄薄地攤在曬簾上,把曬簾放在曬花架上使其架空,以利于水分向四周散發。一般需曬2~3 d即可晾干。晾曬時應勤翻動,防止雨淋。晾曬好的黃花菜以用手握緊不發脆,松手能散開,相互不粘連為宜。
8.3 儲存
黃花菜制干后,有很強的吸濕能力,因而要用化學纖維袋或塑料袋包裝密封,儲存于干燥陰涼處。
9 參考文獻
[1] 張友平.安鄉縣黃花菜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作物研究,2017(增刊1):803-804.
[2] 頡敏昌.慶陽市黃花菜品種資源及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2012(1):53-55.
[3] 龔麗霞,劉金成,陳美珍.黃花菜無公害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2(增刊1):57-58.
[4] 陳建功,郭武朝.黃花菜高產栽培技術[J].西北園藝(蔬菜),2010(2):32-34.
[5] 郭淑宏.大同縣黃花菜種質資源與傳統栽培技術[J].山西農經,201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