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瑋瑋 張曼 郝科星
摘要 近年來,三倍體無籽西瓜較普通西瓜有明顯的市場優勢,發展無籽西瓜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引進的14個無籽西瓜品種進行比較試驗,調查不同品種的生育期、抗性、產量及品質。結果表明,供試的14個品種中,T2、T5、T13這3個品種的綜合性狀較穩定,可在當地推廣應用。
關鍵詞 無籽西瓜;品種特性;產量;品質
中圖分類號 S651.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1-0108-02
西瓜是夏季“水果之王”,是我國重要的高效園藝作物[1]。我國已保持世界第一西瓜生產大國的位置20多年,西瓜生產在全國種植業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2]。其中,三倍體無籽西瓜以其質優、食用方便、抗病、耐澇、耐貯運而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其栽培面積不斷擴大[3]。由于無籽西瓜的生產效益顯著高于普通西瓜,發展無籽西瓜對促進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西瓜課題組引進了14個不同無籽西瓜品種,開展了無籽西瓜品種比較試驗,以期為無籽西瓜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和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東陽鎮山西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西瓜試驗基地,屬溫帶季風氣候區,年降水量418~483 mm,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年均氣溫9.8 ℃,地勢平坦,肥力均勻。土壤pH值為7.8,含全氮0.864 g/kg、速效磷74.5 mg/kg、速效鉀210.52 mg/kg、有機質20.558 g/kg。
1.2 試驗材料
供試T1~T14號共14個無籽西瓜品種,其中T1:小果型無籽,成熟期35 d,圓、花皮,紅肉;T2:小果型無籽,成熟期35 d,圓、花皮,紅肉;T3:大果、花皮、紅肉;T4:花皮、大果、紅肉;T5:黑皮、中小果、紅肉;T6:大果;T7:大果;T8:大果;T9:大果、黑皮;T10:黑皮、大果、紅肉;T11:大果、黑皮、紅肉;T12:大果、黑皮、紅肉;T13:大果、黑皮、紅肉;T14:大果、黑皮、紅肉。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14個品種,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共計42個小區,小區面積21 m2。每小區定植20株,株距0.6 m,行距1.5 m,采用對爬種植模式,三蔓整枝,花期用二倍體花粉與其授粉。
1.4 試驗實施
試驗于3月20日育苗,育苗播種前種子用55 ℃水高溫殺菌10 min,然后把水溫調至35 ℃以下浸泡種子8~10 h;把浸泡過的種子擦后晾至半干不滑時進行磕籽;再把已磕好洗凈的無籽西瓜籽用消毒毛巾包好放入密封容器中,將容器放入恒溫培養箱中進行催芽;當露白種子達到30%以上時分揀發芽種子,分批播種[4]。種植地施腐熟農家肥90~120 m3/hm2、復合肥750~900 kg/hm2、尿素150~300 kg/hm2、鉀肥225~300 kg/hm2。采用200 cm幅寬、厚度0.008 mm的黑色地膜覆蓋,蓋后四周壓實封嚴。于4月30日定植。采用三蔓整枝,當主蔓長60~80 cm時,將基部分枝去掉,在3~5葉的葉腋內分枝中選1~2個培養成側蔓,其余的一律抹除;當主蔓長約70 cm時,用土塊固定瓜蔓;在坐穩果前要繼續抹蓀,西瓜坐穩后5~6 d時摘心[5];當主蔓12節以上、側蔓8節以上出現健壯雌花時,開始授粉;當坐果達到80%以上進入膨瓜期,選留第三或第四果形端正、生長健壯的幼瓜,去掉畸形瓜,在采收前10 d左右,將瓜陰面翻為陽面。整個生育期間水肥管理采用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方式進行[6]。為提高準確性,每個重復達到一次全苗,盡量不補種,保證生育期一致。7月13日陸續收獲,其他管理措施按常規進行。
1.5 調查內容與方法
調查伸蔓始期(10%)、始花期(10%)、坐果花期(70%)、坐果期(70%)及抗逆性;西瓜成熟后調查果形、果皮顏色、平均單果質量、果皮厚度、橫徑、縱徑、瓤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項目,以現場切瓜實測。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及抗性
由表1可知,小果型T2較T1伸蔓早,坐果早,T1與T2 2個品種的抗性均較強;中小果T5的伸蔓始期在14個品種中為最早,始花期也早,但坐果并非最早,且抗性差,后期死苗率較高;大果型中T6伸蔓最早,T8坐果最早,T3、T7、T9、T10、T14的抗性較其他大果型品種強,后期死苗率低,T8抗性最差,后期死苗率高達75%,大果型中T7的坐果相對較早且抗性強。
2.2 西瓜果實品質及產量
由表2可知,T1、T2為小果,T5為中小果,其余品種為大果,與品種特性一致。14個品種果型大致均為圓形。小果型T1果皮平均厚度較T2高47%,因而T2優于T1。T1~T14的含糖量均較普通西瓜高,其中小果型T2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較T1高9.65%;大果型中,以T12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最高,T8最低,T12較T8高25.94%。小果型T1產量遠高于T2;大果型中以T3產量最低,T14產量為最高。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小果型中,T2的含糖量較T1高、果皮較T1薄,且瓤色較T1紅,因而T2的綜合品質優于T1,但產量較T1低48.5%。中果型T5的含糖量高于其余品種,產量居中,綜合性質較穩定,可在當地大量種植。大果型中T12含糖量最高,皮薄,瓤色也好,但產量偏低,若瓜農走高品質銷售線路,則可在當地種植T12品種;T8的含糖量最低,抗性差,生長后期死苗率較高,但產量高,若只考慮產量的話可種植T8;T13產量、含糖量、皮厚、瓤色及抗性均居中,因而為大果型中品質最穩定的一個品種,建議在試驗當地大量種植。
4 參考文獻
[1] 楊小振,張顯,馬建祥,等.滴灌施肥對大棚西瓜生長、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7):109-118.
[2] 趙姜,張琳,王志丹,等.居民西瓜消費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蔬菜,2013(6):17-23.
[3] 劉文革.我國無籽西瓜產業發展狀況與對策[J].長江農業,2010(8):121-127.
[4] 柳唐鏡,李勁松,任紅.海南省小型無籽西瓜新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長江蔬菜,2010(8):45-48.
[5] 黃月新,柳唐鏡.普通無籽西瓜新品種比較試驗[J].廣西農業科學,2010,41(9):960-964.
[6] 張玉霞,張玉煥,李敏.小型無籽西瓜品種比較試驗[J].基層農技推廣,2014,2(9):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