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
聽、說、讀、寫不僅是語文的能力,更是數學課中不可缺少的習慣。特別是對于一年級新生來說,他們 從進入小學就要系統地 學習知識了。他們在智力上的差異是很小的,不同的是他們的學習習慣。而聽、說、讀、寫能力就是反應他們的學習習慣。這些良好的習慣必須從一年級就要抓起,正所謂:好習慣,從小抓。
一、讓學生學會傾聽
一年級學生好奇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遇到新奇的事物,總是想看看、聽聽動動。上課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總是安靜不下來。怎樣才能吸引學生認真傾聽呢?我利用一年級學生好表現的心理定一個“好孩子”標準:好孩子會認真聽老師講課,聽同學發言;用眼睛看老師的演示、板書、表情、動作;用心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以此標準開展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同學更會聽;哪個同學聽得更認真,適時表揚表現好的學生。這樣給學生樹立榜樣,學生就會認真 聽。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復述別人的發言,讓學生知道認真聽別人的發言,自己不僅可以學到知識,也是對別人的尊重。在課堂上創設吸引學生的情境,同時,老師還要注意上課的語言、表情、動作等都要能吸引學生,讓學生想聽。
二、讓學生愿說、敢說、會說
一年級學生生活經驗少,抽象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很弱,有的自卑不愿說;有的膽怯不敢說;大多是好奇心強,想表現自己,只要老師提出問題,就會出現“我來說,我來說……”的現象,真要他們起來說,往往說不出自己是怎樣想的,或者不能完善地表達出來,這類是敢說而不會說。
課堂上,努力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他們有話可說。課外,想方設法讓學生開口和老師交流,比如了解學生家庭情況,關心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學習情況等等,讓他們愿說。對于缺乏自信想說而不敢說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先自言自語的說,然后與同桌、同伴說,最后讓他們單獨說給大家聽。還可以利用小學生表現欲強的心理特征,通過對有進步的學生進行夸張性的表揚,逐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從怕說到敢說。對于那些敢說,而語言啰嗦,詞不達意,甚至提出的問題是與課堂無關的內容的學生,作為老師都不能否定、批評、斥責他們,而是要保護、鼓勵這種積極性。要善于從他們奇特的想法中捕捉智慧的火花,逐步引導他們達到語言完整、準確規范。同時,教師要注重教學語言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力求語言規范完整,起到示范帶頭的作用。這樣,學生便會漸漸的由“不會說”到“會說話”了。
三、讓學生有讀題的習慣
在教學中,我發現有許多計算能力強的學生在做解決問題或有關文字的填空題時,或是馬虎,或是錯誤太多。有的是因為識字不多,讀不通題目,不理解題目的意思而不會做,或無法做;有的是不愿去讀題而想當然的隨意做。老師要著重讀題的重要性,嚴格要求學生做題前必須先讀題。培養學生讀題,先從一名話題目開始,由易到難,逐步發展到較復雜的題目。讀題時,老師可范讀、領讀,再讓學生讀。一定要求學生把題目讀通順,讀懂題意。讀題后,讓學生找出題目的已知條件和要解決的問題。還可以要求學生用自己習慣的符號,標出重點詞語和關鍵的句子,提醒自己注意題目的條件和問題。讀題是審題的前提,是解題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讀題方法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要循序漸進地進行讀題訓練,要把培養學生讀題能力與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結合起來。
四、讓學生規范書寫
寫是學生必須具備的最基礎的基本功。一年級部分學生沒有掌握執筆的方法和寫字的姿勢,作為老師不僅要示范,個別的還要手把手的教。有的學生在幼兒園由于沒有進行規范書寫的要求和訓練,養成了一些不規范的寫字習慣,很容易把一些字的筆順以及字形都寫反。如我在教“1—10各數的認識”時,就發現有的把“3、6、9、4”反著寫,學生也難發現自己寫錯了。老師要及時發現,及時糾正,并且耐心的輔導。在學生會寫的基礎上,再要求學生寫規范,寫整潔。可通過比賽:比比誰的字寫得漂亮;誰的作業做得整潔。展示寫得好作業給學生作示范、樹榜樣,激勵并督促寫得不認真的學生努力寫好,鼓勵寫得好的一如繼往,堅持不懈,努力寫得更好。我相信有了良好的書寫習慣,一定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就是學習習慣的培養,而作為一年級學生來講,他們正是學習習慣養成的最基礎,也是最佳時期,老師除了有意識地去督促學生養成外,還必須堅持到每一節課中。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我們只有堅持不懈的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