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莉 楊華 陸敏 李敏
摘要 總結了柑橘幼樹早結豐產栽培管理技術,包括定植初期的水肥管理和樹盤覆蓋及幼樹撫育過程中的土壤管理、施肥管理、水分管理、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凍害預防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柑橘;幼樹;管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66.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1-0111-02
西充縣是晚熟柑橘的適宜種植區域。近3年來,西充縣在基地鄉鎮、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部分貧困村新栽6 000 hm2柑橘幼樹,主栽品種除少量愛媛38、美國糖桔、西鳳臍橙(奈維林娜)、紅肉臍橙為早中熟品種外,春見、大雅、清見、沃柑、不知火、W·默科特為晚熟雜柑品種,特晚熟8號血橙為塔羅科血橙新系優選良種。
由于許多柑橘園管理水平不高,出現成活率較低、幼苗長勢不強、病蟲害嚴重、結果延遲等問題。因此,為了確保成活、促進生長發育良好、盡快擴大樹冠、提早結果,必須加強栽培管理。
1 定植初期管理
1.1 水分管理
春、秋季營養苗定植后1個月內,在灌好定根水的同時,根據天氣情況每隔5 d左右澆水1次,一般15 d后能保證成活。新梢萌發3~5 cm后每隔10~15 d澆水1次,以保持土壤濕潤為宜。夏、秋季雨后要及時排水,以防根系腐爛。
1.2 適時施肥
幼樹成活后新梢萌發,根系開始生長,需適時施肥。剛萌芽時施用腐熟的清淡水肥,之后每隔15 d施1次,肥料以0.5%~0.8%尿素+20%腐熟豬糞水或沼液、綠肥水為宜,開始每100 g澆施2~3株,隨著幼苗的長大,施用濃度和用量逐漸增加,次數降低。3—10月,每月結合防治病蟲害進行根外追肥,肥料以0.3%細顆粒尿素+0.3%磷酸二氫鉀或營養液為主。
1.3 樹盤覆蓋
苗木栽植后可以覆蓋地布、覆膜、雜草、秸稈、稻草、谷殼等,以保持土壤濕潤,減少雜草危害,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有利于促發新根[1]。
2 幼樹撫育(定植后第1~3年)
柑橘定植后的幼樹苗木撫育技術要從2個方面進行。一是地上部樹干、枝、梢、葉、花、果等;二是地下部分根系,包括主根、側根、須根等。地上部分要盡快培養枝葉,形成早結、豐產的樹冠結構。地下部分的任務主要是培養根系群,特別是具有吸收功能的須根系,促進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過渡,使其形成經濟產量,增加果農收益。初結果后的管理主要是在維持樹體長勢健壯的基礎上平衡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
2.1 土壤管理
柑橘幼樹果園要求具有通氣性、保水性、排水性、弱酸性,理想土壤的成分配比為土壤孔隙(空氣占20%~30%、水分占 20%~30%)占比50%,土壤固體(礦物質占45%、有機質占5%)占比50%。西充縣柑橘幼齡果園土壤絕大部分達不到這個要求,因而必須進行改良。
2.1.1 深翻改土,覆蓋培土。西充縣近幾年出現栽植晚熟柑橘的熱潮,深翻改土非常必要,其目的是促進根系的生長發育。對于未進行改土不符合要求的柑橘園,要求及時進行深翻改土,時間在秋梢停止生長(秋梢自剪)之前,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為最好的時期,此時溫度較適宜,有利于秋季新根生長。對于已進行機械或人工改土的柑橘園,深翻改土可以在樹冠直徑達1 m以上時進行,以節省管理成本。深翻擴穴時從樹冠外圍的滴水線處開始逐年向外擴展延伸,深度為60~80 cm,回填混入綠肥、秸稈、堆肥、沼渣、菌菇下腳料、腐熟豬牛糞等有機肥,表土回填至中下土層,心土放到表層,再適當灌溉。
2.1.2 中耕除草。中耕除草的目的是能夠保持幼樹樹冠滴水線外側30 cm以內的樹盤內土壤疏松基本無雜草,一般在夏、秋季除去,冬季雜草也可以在不太寒冷的冬季進行,雨季不宜進行此項工作。對于樹盤沒有覆蓋間作物的地方,每年可以人工進行3~4次中耕除草,中耕深度為10~15 cm,鏟除深根性、高桿及惡性雜草,可以保留淺根性、速生季節性矮桿雜草,還可以結合綠肥、雜草、堆肥、餅肥、渣肥等有機肥的施用進行[2]。推廣機械及割草機除草,不提倡多次使用草甘膦等內吸性強、殺滅菌根的除草劑,除草也不提倡幼齡果園全園清耕管理。防除水花生(空心蓮子草)分別于5月、7月和9月用草胺膦防治3次。噴灑除草劑應盡量保留離樹行50 cm以外的淺草,保持田間生物多樣性,以利保護和利用害蟲天敵,減少化學農藥使用。
2.1.3 合理間作。柑橘定植后第1年可以在離樹干80 cm以外種植矮桿作物、蔬菜、中藥材、綠肥或牧草,如花生、大豆、蠶豆、豌豆、紫云英、大白菜、益母草、黑麥草等;第2年在120 cm以外;第3年在200 cm以外;第4年應停止間作,推廣生草栽培,即人工種植與柑橘無共生病蟲害,不與幼樹串根爭奪肥水、陽光、空間的作物或草類,如玉米、豇豆、油菜、南瓜,提倡選用淺根性、矮桿、速生的作物或草類,適時刈割、翻埋或樹盤覆蓋。
2.1.4 幼齡柑橘果園生態維護。建立柑橘園時要多保留周圍原有林木作為果園防護林帶,對于季節性速生雜草也要多保留,以維持生態平衡,將雜草刈割后壓埋于地面,可以起到改良土壤、提高肥力、改善蓄水能力、維護生物多樣性的作用。覆蓋地布的果園,要將有機肥一次性施足,并保留以樹干為中心的圓形開口半徑30 cm以上的樹盤,以后每年將圓形擴大,在盤內覆蓋谷殼,以利于防除雜草、保持水分、減小土壤變溫,并增加土壤有機質及蚯蚓、小昆蟲等的數量[3]。對于黑色或白色覆膜老化碎片要及時清理干凈,以防其破壞土壤結構,降低土壤肥力。培土在晚秋深翻或中耕后進行,培入無公害菜園土、塘泥、砂壤土或混有腐熟的草皮、秸稈的熟土等,厚度為10 cm左右,對原地起大壟堆栽植的幼齡柑橘樹,可以起到護根、固干、培肥、改善根系土壤微環境等作用。坡地果園表土流失嚴重,應及時培土,掌握沙土客培黏性土、黏性土客培沙性土的原則,有條件的果園,可利用機械實施培土作業,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2.2 施肥管理
2.2.1 施肥原則。應掌握勤施、薄施、巧施的原則,充分滿足柑橘樹生長結果的需要和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求,結合土壤和葉片、果實分析的結果進行科學施肥,應多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選用化肥時,應優先考慮復合型、顆粒型肥料。西充縣土壤大多屬于紫色土,pH值一般在7.4~8.1之間,因而要多施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銨型等。同時,應提倡種植豆科綠肥,于盛花前期壓埋于土中。
2.2.2 肥料種類和質量。肥料的種類和質量必須遵照農業部《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Y/T394—2000)規定,葉面肥應當使用經過農業部登記注冊的品牌。畜禽糞肥要經過50 ℃以上高溫發酵15 d以上或放入沼氣池腐熟。
2.2.3 施肥方法。土壤施肥的位置要求在樹冠滴水線下略超外擴展,采用環狀溝施、條狀溝施、深窩集中施(磷肥)和地面撒施等方法。溝施挖穴深度在20~30 cm之間,生長季追肥應深施,每年在行間或株間對換位置,隨著樹齡增長,樹冠擴大,施肥窩應逐步向外移,深度、寬度加大。地面撒施應以顆粒緩釋肥為主,數量不宜多,應結合澆施或灌溉或在下大雨天氣前后進行。在抽發春、夏、秋梢前后10 d或結合噴藥進行根外追肥以補充樹體營養,矯治缺素癥,微量元素如Fe、Zn、Mn、B等在新梢抽生期和嫩葉期施用,一般要求根外追肥6~8次[4]。
2.2.4 施肥時期和數量。春梢肥于2月下旬至3月中旬施用,夏梢肥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施用,夏秋梢肥于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施用,秋梢肥于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施用。西充縣柑橘幼樹施肥比例推薦為N∶P2O5∶K2O=1.00∶0.25~0.30∶0.50,樹齡增大后,磷、鉀比例應加大。幼樹施純N 100~400 g/株,并結合施入有機肥10~30 kg/株。春梢肥∶夏梢肥∶夏秋梢肥∶秋梢肥=3∶2∶3∶2。
2.3 水分管理
抽梢前后及干旱期應及時補足水分,并結合葉面補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對于二年生以上幼樹要控水,以利花芽分化,并提高花質,促進來年初步投產。灌水方法可采用澆灌、溝灌、噴灌、微滴灌等。果園地下水位要保持1 m以下,雨季應及時排水、排澇,降低土壤濕度,以利根系生長發育。
2.4 整形修剪
要改變過去幼樹強求整形的弊端,因為幼樹過度整形會影響生長結果,導致推遲1~2年進入盛果期。因此,目前普遍推廣前4年基本免剪,即在定植后前2年放任生長,剪去砧木萌蘗,樹冠長到1 m左右大小時采用撐枝、拉枝、吊枝、扭枝、彎枝、摘心、剪頂等措施培養主枝、副主枝,盡量少用抹芽、疏枝、回縮等整形方法,夏梢要多采用拉枝、反復摘心等方法培養樹形。待幼樹長至三至四年生后,采用簡化修剪,疏去少量旺長枝、騎馬枝、水苔枝、密弱枝、低垂枝,結合拉枝、生長抑制劑使用(多效唑、烯效唑)、控氮控水、以果壓樹等措施。
2.5 病蟲害防治
西充縣柑橘病蟲害種類多,部分病蟲危害重。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煙煤病、流膠病、砂皮病、瘡痂病等。蟲害主要有紅(黃)蜘蛛、大實蠅、潛葉蛾、銹壁虱、蚜蟲、葉甲、鳳蝶、蚧類、天牛、粉虱、蝸牛、蚱蟬等。雜草以水花生、茅草、芭茅等危害重。要采用加強植物檢疫、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相配合的方法進行綜合防控,以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不濫用農藥單一防治。
2.6 幼樹凍害預防
應采取選擇抗寒性強的雜柑類等品種、搞好果園規劃、栽植防護林、加強栽培管理、控制晚秋梢及秋季控氮控水、防治病蟲害、噴施防凍劑、果園熏煙、開挖排冷氣深溝、幼苗整株覆蓋白色薄膜袋、樹干包扎、地面覆蓋、灌防凍水、合理疏果等措施。
3 參考文獻
[1] 鄧子牛.柑橘栽培管理知識與技術(2) 建園與幼樹管理[J].湖南農業,2015(2):40-41.
[2] 蔣欽貴.柑橘幼樹管理技術[J].鄉村科技,2016(30):11.
[3] 王雪生,張權炳.柑橘容器苗定植和幼樹管理[J].果農之友,2007(10):22-23.
[4] 柑橘幼樹管理措施[J].四川果樹,1973(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