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 孫偉
摘要 總結了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特點,從品種抗性、田間病原菌量、農民種植習慣、栽培技術等方面分析了小麥赤霉病在汶上縣的流行原因,最后提出了3點防控措施,包括加強預測預報、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等方面內容,以期為小麥赤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指導。
關鍵詞 小麥赤霉病;發生特點;流行原因;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5.121.4+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1-0122-01
小麥赤霉病又名麥穗枯、紅麥頭等,20世紀80年代在山東地區是一種偶發性病害,未對小麥產生嚴重的危害。汶上縣位于山東省濟寧市境內,常年小麥種植面積在4.7萬hm2左右,近年來受到氣候異常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小麥赤霉病在汶上縣流行,危害程度逐年加深,目前已經成為危害當地小麥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麥赤霉病發生后,程度輕的可減產10%左右,嚴重發生的減產幅度超過20%,而且發生小麥赤霉病的小麥被人畜食用后可導致急性或者慢性中毒,出現惡心、腹痛等不良癥狀,甚至造成胚胎畸形等,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本文對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及防控進行探討。
1 發生特點
小麥赤霉病在幼苗到抽穗期均可發生,可造成苗枯、穗腐、稈腐等,其中以穗腐造成的危害最重。苗腐主要是由種子帶菌或者土壤中的病殘體侵染造成,初發生時芽的顏色轉為褐色,接著根冠部發生腐爛,嚴重的可造成小麥植株死亡。穗腐一般在小麥進入揚花期發生,初發生時在小穗等部位出現淺褐色水漬狀斑點,隨著病情發展,病斑逐漸擴展,最終布滿整個小穗,造成小穗枯黃。稈腐發生的部位一般在穗下第1~2節,初發病時先在葉鞘上出現水漬狀褪綠斑點,之后斑點逐漸擴展,最終呈褐色不規則狀;嚴重發生時可造成發病部位上方枯萎、發黃,影響小麥抽穗。小麥赤霉病發生時,如果氣候潮濕,則可見到發病部位有一層明顯的粉色霉層。
2 流行原因
2.1 品種抗病能力不強
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及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農技人員在推廣品種時比較注重豐產性和抗倒性等,而對品種的抗病能力重視不夠。汶上縣近年來推廣的多數品種都具有很好的豐產性,在病害發生程度輕的年份確實能實現豐產,對當地糧食生產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抗病能力一般,一旦遇到病害發生條件適宜的年份,則會造成小麥赤霉病等病害的流行,出現大面積危害[1-2]。可見,品種抗病性不強是汶上縣小麥赤霉病發生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田間積累大量病原菌
汶上縣小麥生產一直采取麥與玉米輪作,且收獲后的秸稈直接還田,加上很多農戶施入未漚熟的有機肥,不科學的種植習慣造成田間小麥赤霉病病原大量積累,一旦遇到適宜的條件則會造成病害暴發。
2.3 種植戶預防措施不到位
目前,留守農村務農的多為老人、婦女,其多數認為應該“見病治病”,不重視提前預防。與小麥白粉病等病害不同,小麥赤霉病只有提前預防才有很好的效果,且該病在汶上縣不屬于常發性病害,由于農戶的認識不足,錯過了最佳的防治時期,待到田間病害發生后才施藥,導致效果不理想[3]。
2.4 栽培技術不當
有的農戶在種植小麥時較隨意,不能根據所選品種的特性及當年的氣候特點科學播種、管理。為了實現豐產,自行增加播種量、過量施入氮肥,造成田間小麥群體長勢過快,郁閉過早,田間透風性降低,為病害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3 防控措施
3.1 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
在基層要加強對農作物病蟲害的檢測,不斷完善監測手段,以提高病蟲害預測預報水平,盡量準確地預測出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情況,準確掌握其發育進度及危害特點。如果發現小麥赤霉病病原孢子釋放期正好與小麥抽穗揚花期一致且氣候適宜病害發生,則一定要及時將病蟲情報發布到基層,為農戶防治病害做好指導工作。
3.2 農業防治
因地制宜選擇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種植。結合小麥生育特點合理排灌,當田間有過多的積水時要開溝排水。在田間作物收獲后做好深耕滅茬工作,盡量降低土壤中病原基數。結合汶上縣實際,適時播種,確保揚花期與雨季錯開[4]。施肥時推薦施用漚熟的堆肥,實施配方施肥,不可過多施入氮肥,避免小麥旺長,提高小麥植株對赤霉病的抗性水平。
3.3 化學防治
在當前生產條件下,防控小麥赤霉病的重要手段仍是化學防治法。如果小麥揚花期或者灌漿期正值連續降水,則要在降雨前1 d施1次藥。盡量選擇滲透效果較強、持效性好、殘留期短的農藥,如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等進行噴霧處理。
4 參考文獻
[1] 王忠娣,宇軍,李永樂.2015年興平市小麥赤霉病發生流行原因及防控措施[J].陜西農業科學,2016,62(6):85-86.
[2] 李芳功.濟源市2012年小麥赤霉病重發原因及防控措施[J].河南農業,2013(3):28.
[3] 朱元良,林玉清,楊延芳,等.浦口區小麥赤霉病重發原因及防控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14):91-93.
[4] 王曉玲.2012年大豐市小麥赤霉病重發原因及防治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1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