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華 李志
摘要 小麥病蟲防控是小麥生產管理上的重要環節,但農民重蟲輕病、重治輕防、不見不防的意識仍然存在,尤其對全蝕病、赤霉病、銹病的預防意識淡薄,因病害防控失時、防控不當而造成嚴重減產的情況時有發生。本文分析了2016年周口市小麥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發生原因,介紹了采取的防控措施,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提高小麥生產減災抗災能力。
關鍵詞 小麥;病蟲害;發生特點;防控措施;河南周口;2016年
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1-0123-01
小麥是周口市的主要農作物,常年種植面積66.67萬hm2左右,占河南省總種植面積的1/7左右,年產小麥500萬t左右,占河南省小麥總產的1/6,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小麥病蟲害防治是小麥生產管理上的重要環節,防控不力將導致小麥產量降低、品質下降,嚴重時可造成50%以上的減產,甚至絕收。因此,做好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對確保小麥豐收、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1 發生特點及原因分析
1.1 發生特點
周口市小麥病蟲害主要有銹病(條銹病、葉銹病)、赤霉病、全蝕病、紋枯病、白粉病、黃花葉病毒病、莖基腐病、葉枯病、麥蚜、地下害蟲、吸漿蟲、麥蜘蛛等10多種。2016年,周口市小麥病蟲害總體發生程度為偏重發生,病害重于蟲害,重發病害主要是小麥赤霉病,其他病蟲害中度或輕度發生。
小麥赤霉病重發生,發生面積達29.33萬hm2,盛發危害期為4月30日至5月25日,一般發生田塊病穗率為10%~20%,重發田塊病穗率在50%以上。發生特點如下:①見病早。常年見病在5月中旬左右,2016年于4月下旬至5月初見病;②危害時期長。常年危害時期為10 d左右,2016年危害時期為25 d左右;③危害重。一般的發病田塊病穗率為10%~20%,重發田塊病穗率在50%以上,減產30%以上,部分田塊絕收;④發生面積大。常年發生面積達6.67萬hm2左右,2016年發生面積達29.33萬hm2;⑤品種間差異明顯。周麥27、矮抗58等品種發生重;⑥區域間不平衡。在南部的商水、項城、沈丘發生重,在其他北、中部縣(市)發生相對較輕。
紋枯病、全蝕病、葉銹病、白粉病、葉枯病、麥穗蚜中度發生,盛發期發生面積、發生程度、病情指數或蟲口密度接近常年或略偏輕。條銹病、莖基腐病、吸漿蟲、麥蜘蛛、地下害蟲輕發生,盛發期發生面積、發生程度、病情指數或蟲口密度輕于常年。
1.2 原因分析
小麥赤霉病大發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主栽品種抗性差。周口市小麥主栽品種為周麥系列、矮抗58、漯麥等,均高感或中感赤霉病。二是菌源量大。玉米種植面積大,上年種植面積53.33萬hm2左右,90%以上玉米秸稈還田,由于秸稈掩埋不好,相當一部分裸露在地表,利于小麥赤霉病菌越冬,田間赤霉病菌量大。三是赤霉病子囊孢子成熟期與大部分小麥揚花期高度吻合,利于赤霉病菌侵染危害。比如周麥28不抗赤霉病,但其揚花期較晚,避開了子囊成熟盛期,因而發病較輕。四是小麥揚花灌漿期雨日多、霧天多、氣溫高,利于小麥赤霉病侵染危害。氣象資料顯示,小麥揚花灌漿期周口市各縣(市)雨日5~9 d,田間濕度大,利于赤霉病二次侵染。
其他病蟲害發生程度輕的主要原因是麥播期及冬前降雨少,土壤濕度低,不利于小麥紋枯病、全蝕病、莖基腐病等病害的侵染危害,病害越冬基數低;冬季,氣溫下降早,降雨量少,低溫、干旱致使小麥生長弱、分蘗少、群體小,田間通風透光較好,不利于紋枯病、白粉病、銹病等病害的發生危害;早春,即2月至4月上旬,降雨量少,土壤干旱,不利于紋枯病、全蝕病、銹病、白粉病等病害的侵染危害。
2 采取的主要防控措施
據調查統計,2015—2016年度,周口市小麥種植面積為66.72 萬hm2,病蟲害總發生面積為205.31萬公頃次,其中病害發生面積122.79萬公頃次,蟲害發生面積82.52萬公頃次;總防治面積為344.43萬公頃次,其中病害防治面積為214.96萬公頃次,蟲害防治面積為129.47萬公頃次,通過防治挽回糧食損失517 t,仍損失76 t。
2.1 嚴格檢疫,防止檢疫性病害全蝕病遠距離傳播蔓延
對小麥全蝕病進行全面普查,發生區域落實到村、場,有全蝕病的田塊杜絕用作小麥種子繁育田,田檢時發現有全蝕病的田塊堅決報廢,從源頭控制好全蝕病。9月,在小麥種子調運銷售旺季進行市場檢查,發現無證調運的種子進行封存重檢或轉商處理,情節嚴重的進行行政處罰。
2.2 強化監測,準確預報
市、縣農業部門設立了130多個病蟲害監測點,組織了逾100 名業務精、責任強的專業技術人員,采取系統監測與大田普查相結合的方法,堅持“三天一查、五天一報,重大病蟲害隨查隨報”的原則,準確掌握小麥重大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動態。同時,結合天氣預報、品種抗性、歷史資料等因素研判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把病蟲害發生實況、發生趨勢及科學防控技術措施及早傳遞到各級領導和廣大農民手中[1-2]。
2.3 精心組織,及早發動
各級領導對小麥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高度重視,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帶領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察看小麥長勢、病蟲發生情況,在不同會議上多次對小麥中后期管理提出明確要求,特別強調要重點做好小麥條銹病、赤霉病、麥穗蚜等重大病蟲害的監測防治工作,做到準確監測、科學防治,決不允許因監測不準影響決策、因預報不及時貽誤防治適期,努力減輕病蟲害造成的損失,確保夏糧豐產豐收。
2.4 強化宣傳,搞好服務
在小麥重大病蟲害防治關鍵時期,市、縣農業部門充分利用電視講座、電子農務工程、現場會、明白紙、技術培訓、科技宣傳車、報刊等形式,廣泛宣傳小麥病蟲害對小麥生產危害的嚴重性,動員群眾開展自覺防治。同時,按照“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工作機制,積極開展“千名科技人員包千村”服務糧食生產科技活動,組織逾1 000名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地開展以病蟲害防治為主的麥田管理技術培訓、技術指導、技術咨詢,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麥田管理水平[3]。
2.5 突出重點,統防統治
在小麥播種期與赤霉病防治時期,依托飛防隊、植保應急防控隊、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專業合作社等,對小麥全蝕病、赤霉病、條銹病、麥蚜等重大病蟲害開展大面積的專業化統防統治。據統計,全市投入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269 個,投入資金逾800萬元,統防統治面積14.8萬公頃次。
2.6 綜合防控,示范帶動
全市共建立“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示范區”和“小麥全蝕病綜合防治示范區”19個,面積逾6 333.3 hm2,以點帶面,輻射帶動了近6.67萬hm2開展科學防治。據調查,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示范區較農民自防區少用藥1~2次,減少用工用藥投資105~300元/hm2,尤其對全蝕病的防治效果更為明顯,在防治示范區基本未發生全蝕病,示范區的小麥產量較農民自防田增產900~1 500 kg/hm2。
3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是小麥重大病蟲害防控是小麥生產管理上的重要環節,但農民群眾“重蟲輕病、重治輕防、不見不防”的意識仍然存在,尤其對全蝕病、赤霉病、銹病的預防意識淡薄,因病害防控失時、防控不當而造成嚴重減產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應加強小麥全蝕病、銹病、赤霉病危害嚴重性與預防控制技術的宣傳推廣工作,提高群眾減災防災意識。二是現在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出外打工,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是60歲以上的農民,而病蟲害防治時間性強、勞動強度大,故易出現防控失時、防控不當的現象,致使小麥減產。政府應加大對植保專業化組織的建設與扶持力度,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4]。
4 參考文獻
[1] 左建國.關于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7(2):145-147.
[2] 劉萬才,劉振東,黃沖,等.近10年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發生危害情況的統計和分析[J].植物保護,2016,42(5):1-9.
[3] 趙中華,王強,朱曉明.2015年全國小麥病蟲害發生新特點與防治新思路[J].中國植保導刊,2016,36(8):33-36.
[4] 潘永翠.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5(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