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樂民 謝一?? 張程
摘要 沙棘木蠹蛾是為害沙棘根莖部位的蛀干害蟲,危害嚴重時可造成沙棘植株死亡,嚴重影響林業生產和林業生態。本文闡述了沙棘木蠹蛾的形態特征和生物學特性,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以期為其防治提供科學依據,有效保護林業生態環境。
關鍵詞 沙棘木蠹蛾;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76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1-0133-01
沙棘耐旱、耐鹽堿,被廣泛應用于土壤沙化、荒漠化治理;其根、莖、葉、花、果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生物活性物質,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隨著沙棘面積的不斷增加,沙棘蟲害日趨嚴重。
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chou,fang et Chen)為昆蟲綱(Insecta)鱗翅目(Lepidoptera)木蠹蛾科(Cossidae)害蟲。在甘肅省境內主要分布在定西地區,國內主要分布于甘肅、內蒙古、遼寧、河北、山西、寧夏和陜西等地,國外未見報道。沙棘木蠹蛾主要以幼蟲鉆蛀主干和根部,導致整株枯死,使沙棘林發生風倒現象。該蟲個體較大,幼樹根莖較細,不適宜其生存和產卵,主根越粗壯的老樹,蟲害越嚴重[1-2]。
1 形態特征
1.1 成蟲
雄蟲體長、翅展分別為21~36、49~69 mm,雌蟲體長、翅展分別為30~44、61~87 mm。觸角為線狀,伸至前翅中央。前足脛節內緣有凈角器,中、后足脛節末端均有1對距,后足脛節中部有1對中距,附節均為5節。成蟲前翅R2和R3脈間有1條橫脈,形成1個副室,其位置略超過中室的1/2,R4和R5脈有1個短共柄,小中室略短于副室。M1著生于中室的前角,M2和M3接近中室后角,2條A脈游離。中室閉合[3-4]。
1.2 卵
卵為橢圓形,長1.35mm左右、寬1.2mm左右,卵殼上有縱橫脊紋,外無覆蓋物。卵初產時為白色,逐漸變為暗褐色。
1.3 幼蟲
幼蟲蟲體略扁,長2.02~69.32 mm、寬0.667~15.740 mm。初孵幼蟲體色為淡紅色,老熟幼蟲背面紫紅色有光澤,體側紅黃褐色,腹面淡紅至黃色,頭紫黑色,臀板黃褐色。胸足黃褐色,第1~4腹、5腹足趾鉤分別為雙序全環狀和雙序橫帶狀。幼蟲頭部及胸腹部具原生剛毛。
1.4 蛹
蛹為被蛹,長30~40 mm,深褐色。腹部背面具成排刺列,雌蛹第1~6節、雄蛹第1~7節每節有2行刺列(前行刺列較后行刺列粗大),雌蛹第7腹節僅具1行刺列。雌蛹第8、9腹節分別有1個交配孔、1個產卵孔,雄蛹僅在第9節腹節末端有1個生殖孔[2]。
1.5 繭
繭為土褐色,長橢圓形,中間略彎曲,長度為34 mm,最長達66.4 mm;粗處直徑為16.5 mm左右。由絲粘結土粒構成,外被一層土狀物,內部灰白色,質地細密而結實。
2 生物學特性
該蟲在甘肅省定西地區4年1代。幼蟲主要聚集在樹干基部以下0~20 cm和側根0~10 cm的蛀道內群居越冬。老熟幼蟲于6月上中旬結繭,在土繭內經過預蛹期再進入蛹期,蛹期26~37 d[2-3]。7月成蟲羽化交尾產卵,9月初還可見到成蟲,成蟲完成生殖任務后死亡。雄蟲壽命為2~7 d,雌蟲壽命為3~8 d。成蟲具有較強趨光性,飛行迅速。夜間在20:00—23:00雌蟲分泌性外激素,引誘雄蟲前來交配,此時雄蟲開始活動,集中出現并交尾。卵產在樹干基部樹皮裂縫中,常成塊堆集,幾粒至幾百粒不等。一頭雌蟲平均產卵350粒,卵期7~30 d,卵的孵化率高達90%以上。7月下旬孵化,初孵幼蟲呈淡紅色,常逾十頭至上百頭聚集在樹干韌皮部取食為害,同年入冬前轉移至樹干基部和根部表皮下為害,第2年可鉆入心材為害。不同齡期幼蟲大小不一,蟲道形狀不規則,大部分都相互獨立,互不連通,蟲道內、外可見深色的木屑和蟲糞。10月下旬幼蟲越冬。
3 防治措施
3.1 采取科學合理的營林措施
①避免營造沙棘純林,采取沙棘木蠹蛾厭食的其他適宜樹種與沙棘混交造林,形成以沙棘為主體的塊狀混交林或帶狀混交林。②根據樹干基部地面蟲糞,挖出地下幼蟲,零星發生不防治。重度危害區和中度危害區沙棘林采用更新改造和平茬更新相結合的方法控制災害。蟲口密度較大的地塊采取地下平茬措施,將沙棘主干及地表以下20 cm的垂直根系刨出;對沙棘木蠹蛾蟲口密度較小的地塊采取地面留樁平茬措施,平茬時間選在早春樹液開始流動之前。
3.2 物理機械防治
成蟲羽化期,在有蟲林分內應用黑光燈誘殺成蟲,每天開燈時間為20:00—23:00,每5 hm2設置1盞誘蟲燈。為了保護天敵,不應長時間使用。
3.3 生物防治
①性信息素誘殺成蟲。成蟲羽化期,在林間上風頭的樹上掛設YW-3型環保防護型昆蟲趨性誘殺器或紙板粘膠式誘捕器(放置人工合成性誘劑作誘芯),直接誘殺雄成蟲,降低繁殖率,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②加強對天敵的保護和利用。如鳥類和寄蠅、寄生蜂、蜻蜓、螞蟻等昆蟲。③采用生物農藥防治。產卵期用5%速殺威乳油400~7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1 000~2 000倍液、1.1%煙百素乳油1 000~1 500倍液、2%煙堿乳劑900~1 500倍液等集中噴灑枝干,消滅初孵幼蟲;針對錯過防治適期已蛀入枝干的幼蟲可用1億條活線蟲泡沫塑料包裝袋兌水30 L配制的蕪菁夜蛾線蟲懸浮液、8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200倍液、20億/g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可濕性粉劑300倍液等注射整個蟲道[2-4]。
3.4 化學防治
①噴霧毒殺,初孵幼蟲可用2.5%溴氰菊酯、20%殺滅菊酯2 000~3 000倍液噴防。②樹干內施注藥,可用20%殺滅菊酯乳油100~300倍液、40%樂果乳油40~60倍液注入蟲孔。③磷化鋁片劑熏蒸,即將磷化鋁片劑填入蟲孔后,用泥土封口,殺蟲率達90%以上。
4 參考文獻
[1] 蕭剛柔.中國森林昆蟲[M].2版.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738-740.
[2] 宗世祥.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態學特性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6.
[3] 宗世祥,駱有慶,路常寬,等.沙棘木蠹蛾生物學特性的初步研究[J].林業科學,2006,42(1):79-84.
[4] 賈峰勇.沙棘木蠹蛾環境協調性控制技術的初步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