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銀
摘要 本文分析了固原市原州區森林防火工作在新形勢、新常態下存在的基本問題,并圍繞地區實際情況提出了基本工作措施和創新方法,以期為半干旱地區、貧困地區建立現代化森林防火戰備管護體系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森林防火;寧夏固原;原州區
中圖分類號 S72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1-0163-01
近年來,原州區緊密結合區位優勢,圍繞“美麗原州”建設,依托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和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工程,全力擴大生態林業空間,森林資源管護面積大幅提升,林地面積達11.85萬hm2,占全區國土面積的65%,森林覆蓋率上升到14.8%。為了切實保護綠色成果,原州區堅持從末梢環節抓起,通過構建森林防火管護體系,初步形成了統、宣、管、聯、守為一體的管護機制。
1 夯實森林防火主體責任,明確行政首長負責制
在森林防火實踐中,原州區把夯實政府森林防火主體責任作為森林防火工作總抓手。一是建立“一把手”負責的森林防火指揮體系。成立區、鄉鎮、部門、林場、村組、管護站“三級雙向”防火工作領導小組,明確鄉鎮、部門“一把手”是森林防火第一責任人,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領導機制。二是建立關鍵時期森林防火推進會制度。在政府常規森林防火領導機構的基礎上,把春節期間森林防火工作上升為全區階段性政治任務,專門設立春節期間森林防火推進例會制度,集中時間、集中人力、集中物力,一鼓作氣,全力打贏春節期間森林防火攻堅戰。三是建立干部全員參與防火的工作制度。集中對11個鄉鎮和8個國有林場的山頭、墳頭進行踏查,制定原州區重點林區春節期間火險布控一張圖,確立了46個森林防火重點防守區域和120個分守點,動員逾1 000名干部職工值守到山頭、路口、地塊、墳頭,極大地強化了森林防火的掌控能力。
2 建立防火屬地管理制度,整合區域內防火力量
一是建立森林防火屬地管理制度。將森林防火納入鄉鎮目標管理考核的主要內容,完善鄉鎮行政區域內森林防火屬地管理制度,明確黨政“一把手”為森林防火第一責任人。解決了森林防火由林業防、林場防、林業站防的單一局面,靠實了政府合力主抓森林防火工作的主動性[1-2]。二是確立成員單位參與制度。修訂森林防火應急預案,細化部門成員單位參與森林防火的任務,由政府辦負責相關職能部門的防火對接工作,建立春節期間成員單位機動車輛(皮卡)增援基層國有林場制度,有效解決了基層林場缺乏交通運輸車輛的問題。落實了公安局加強森林防火重點區域巡邏制度、衛生部門應急救護機制、武警消防部隊接洽制度,做到了戰備到位、部署到位。三是建立區域聯動機制。依托11個鄉鎮、8個林場半專業森林防火隊伍和逾100個村組義務撲火隊伍,建立林場與林業站、林場與村組、林場與林場、林業站與林業站聯動機制,劃定以重點林區為中心一級聯動片區、二級聯動片區,切實加強區域聯防聯動,有效形成集中兵力、快速支援、及早撲滅的群防群治防火局面[3]。
3 完善防火監督巡查制度,確保防火工作落到實處
一是建立森林防火區域巡查制度。為了保障森林防火工作落到實處,原州區森林防火指揮部結合原州區森林資源實際情況,成立東部山區、西線林區、北部川區、東南林區4個巡查小組,不間斷開展巡查檢查,了解存在的問題,掌握防火動態,及時總結工作經驗,為科學指導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交流平臺。二是建立區委主導的森林防火督查制度。成立由區委督查室牽頭,紀委、人大、政協參與的春節期間森林防火督查工作組,對照防護片區方案人員信息和現場檢查人員在位情況,對巡查中發現組織不力、行動遲緩、敷衍了事的問題,實行一日一通報,徹底杜絕干部不作為、防火不到位、工作不盡力的情況發生。三是建立森林防火懲處機制[4-5]。通過制度落實,初步建立了鄉鎮有責任人、村組(林場)有負責人、山頭有護林員、墳頭有巡查員、路口有安檢員、落實有監督員的管護機制。一旦發生森林火災,確保事有人管、責有人擔、循章有據、責罰有案,使森林防火工作制度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4 結語
原州區通過不斷總結森林防火實踐經驗,進一步完善了行政首長負責的森林防火管護制度,取得了森林防火工作制度化階段性成效,這主要與黨委、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分不開,與上級林業主管部門指導分不開,與各鄉鎮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到森林防火工作中分不開。只有發動人民群眾參與森林防火才是打贏森林防火攻堅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森林防火的強大戰斗力依然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和堅守在一線崗位上的工作人員。森林防火最有效的管護方式依然是嚴防死守,只有在此基礎上,森林防火工作才能起到最大行為制動,減少火災蔓延。同時,固原市原州區還應認真學習借鑒其他縣、區的先進經驗,按照區、市森林防火指揮部的有關要求,一如既往地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為維護林業生態安全做出更大貢獻。
5 參考文獻
[1] 張亞偉.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資源管護現狀及對策[J].中國林副特產,2018(2):76-78.
[2] 陳玉慶.湟中縣森林防火工作淺析[J].青海農林科技,2016(3):44-48.
[3] 吳禹騰.森林的管護與造林措施[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22):114.
[4] 王俊萍.西閘水林場森林資源管護存在問題及對策[J].山西林業,2016(2):15-16.
[5] 鞠傳龍,王愛林,孫玉雪,等.威海市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的思考與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2015,45(6):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