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君
摘要 本文利用1981—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索倫國家基準氣候站逐月氣溫和降水資料,分析興安盟索倫鎮氣候變化特征和影響。結果表明,索倫鎮年平均氣溫為3.0 ℃,平均氣溫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夏季增溫最為顯著,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較小;索倫鎮年平均降水量468.5 mm,呈逐年減少,除夏季外,其余3季降水量均呈逐年增加趨勢;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增溫會造成農作物減產、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和加重農作物病蟲害。
關鍵詞 氣候變化;氣溫;降水量;內蒙古興安盟;索倫鎮;1981—2016年
中圖分類號 S1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1-0202-01
IPCC報告中指出,全球氣候變化將對農業產生重大影響,對適應和調整能力差、生產能力脆弱的地區更為不利[1-2]。索倫鎮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北部,屬山陵地貌,全年積溫為1 900~2 100 ℃,無霜期90~105 d,農作物以玉米、小麥、大豆、谷類為主,并種有馬鈴薯、油菜、甜菜、乳花蕓豆等經濟作物,境內氣候條件適宜農作物生長。本文通過對1981—2016年興安盟索倫鎮各氣象要素長期變化趨勢及由氣候變化所引起的熱量資源變化特征進行研究,以期為農業部門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政府部門合理利用氣候資源提供參考及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本文所用資料為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索倫國家基準氣候站提供的1981—2016年逐月氣溫和降水資料,利用氣候傾向率和滑動平均法分析索倫鎮氣溫和降水變化規律。文中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
2 結果與分析
2.1 氣溫
2.1.1 年平均氣溫。由圖1可知,1981—2016年索倫鎮年平均氣溫為3.0 ℃,氣候傾向率為0.199 ℃/10年,年平均氣溫呈逐年增加趨勢,增溫幅度不顯著。年平均氣溫最大值為5.1 ℃(1988年),最小值為1.6 ℃(1985年),兩者相差3.5 ℃。結合3年滑動平均曲線可知,1981—1988年平均氣溫呈逐年增加趨勢;1989—1999年平均氣溫呈逐年下降趨勢;進入21世紀后,年平均氣溫則呈波動增加趨勢。
2.1.2 季平均氣溫。1981—2016年索倫鎮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氣溫分別為4.6、19.2、2.8、-14.6 ℃,氣候傾向率分別為0.396、0.555、0.322、-0.388 ℃/10年,除冬季外,其余3季平均氣溫均呈逐年增加趨勢,與年平均氣溫變化趨勢基本一致。近36年索倫鎮夏季增溫最為顯著,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夏季增溫對年平均氣溫增溫的貢獻最大。
2.2 降水量
2.2.1 年降水量。由圖2可知,1981—2016年索倫鎮平均降水量468.5 mm,氣候傾向率為-2.234 mm/10年,呈逐年減少趨勢。1993年之前大部分年份降水量在平均值以上,1993年之后大部分年份降水量在平均值以下。年降水量最大值為829.4 mm(1998年),最小值為261.9 mm(2004年)。結合3年滑動平均曲線,1981—1999年呈波動減小的趨勢,21世紀之后呈波動增加趨勢。
2.2.2 季降水量。1981—2016年索倫鎮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年平均降水量分別為57.8、339.1、64.5、7.0 mm,年內降水在夏季較為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75.8%,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最少。除夏季外,其余3季降水量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春季降水量增加最為顯著。
3 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影響
3.1 農作物減產
農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一定有效積溫,氣溫增加,達到一定積溫所需時間縮短,農作物生育期也縮短。同時,氣候變暖會加速土壤有機質微生物分解,降低土壤肥力。在農業栽培技術和方法一定的條件下,農作物生育期縮短,農作物內有機物質積累時間減少,積累量下降,導致農作物減產[3]。
3.2 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
除耐高溫性能較強的玉米外,大部分農作物對高溫天氣均較為敏感,糧食作物會出現高溫逼熟,果樹在營養生長期、果實膨大期遇高溫會造成損害,蔬菜自身抵御高溫天氣能力更弱,高溫易導致作物死亡。
3.3 農作物病蟲害加重
農作物發生蟲害需要同時滿足環境條件和寄生植物2個條件,若不滿足任意一個條件,害蟲均不能生存,而蟲害出現時間和影響程度會隨氣候變化而變化。氣候變暖會使害蟲發育速率加快,繁殖代數增加,病蟲害發生和流行概率更大,暖冬頻繁出現為病蟲害越冬提供了有利條件。為降低病蟲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種植者會增加農藥用量,在提升農業生產成本的同時,會出現農藥殘留污染,破壞了生態環境[4]。
4 結論
(1)1981—2016年興安盟索倫鎮年平均氣溫為3.0 ℃,呈逐年增加趨勢,夏季增溫最為顯著,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夏季增溫對年平均氣溫增幅貢獻最大。
(2)近36年索倫鎮年平均降水量為468.5 mm,呈逐年減小趨勢,除夏季外,其余3季降水量均呈逐年增加趨勢。
(3)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增溫會造成農作物減產、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和加重農作物病蟲害。
5 參考文獻
[1] 劉九齡,高春景,朱騰然,等.1960—2008年濮陽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9):357-363.
[2] 楊仕賢,楊麗瓊,張春紅,等.新安縣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對農業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795-799.
[3] 王琪珍,卜慶雷,王承軍.萊蕪市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09(15):295-297.
[4] 陳冰,梁偉杰,李志杰,等.化州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氣象研究與應用,2009,30(增刊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