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穎
摘要 本文利用1981—2017年珠海市斗門區溫度、降水及日照觀測資料,采用線性趨勢法分析當地氣候變化特征及影響。結果表明,近37年斗門區年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47 ℃/10年,其中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為偏冷期,90年代末至21世紀為偏暖期;四季平均氣溫均和年變化一致,呈上升趨勢;年降水量總體呈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為-13.57 mm/10年;年日照時數呈波動略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為-2.39 h/10年。氣候變暖以及降水和日照時數減少增加了斗門區極端災害性天氣發生幾率,同時對當地農業生產、人體健康、旅游活動及電力供應等帶來不利影響。
關鍵詞 氣候變化;影響;廣東珠海;斗門區;1981—2017年
中圖分類號 P4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1-0212-01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加劇,給人們正常生活及工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1]。珠海市斗門區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端,受氣候變暖影響,珠海市斗門區各種極端災害性天氣頻發,嚴重制約當地工農業發展。本文對1981—2017年珠海市斗門區氣候變化特征進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掌握當地氣候變化規律,為開展天氣預報及工農業防災減災等提供有效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選取1981—2017年珠海市斗門區氣溫、降水、日照時數資料,采用線性趨勢法分析斗門區氣候變化特征。季節劃分標準: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
2 氣候變化特征
2.1 氣溫
1981—2017年斗門區年平均氣溫22.7 ℃,氣候傾向率為0.47 ℃/10年,氣溫大體呈上升趨勢(圖1)。其中,1981—1997年氣溫普遍偏低,除1991年與1994年外,其余15年氣溫均不超過多年平均值,屬偏冷期;1997—2017年斗門區氣溫普遍較高,除2008年、2011年平均氣溫低于多年平均值外,其余18年氣溫均在多年平均值之上,屬偏暖期,特別是21世紀以來,斗門區偏暖年份較多,與全球氣候變暖趨勢一致。
近37年斗門區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氣溫分別為22.3、28.5、24.4、15.5 ℃,四季平均氣溫均呈上升趨勢,同年平均氣溫變化趨勢大體一致,氣候傾向率分別為0.457、0.345、0.552、0.526 ℃/10年,以秋季增溫最為顯著,其次是冬季和春季,夏季增溫最小。
2.2 降水量
1981—2017年斗門區年均降水量2 268.3 mm,氣候傾向率為-13.57 mm/10年,降水量波動起伏較大,整體趨于減少(圖2)。將近37年斗門區年降水量變化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81—1987年,斗門區年降水量呈波動增加趨勢;第二階段為1988—1991年,斗門區年降水量呈大幅減少趨勢;第三階段為1992—2001年,年降水量呈波動增加趨勢,2001年達到峰值;第四階段為2001—2017年后,斗門區年降水量呈波動減少趨勢。
2.3 日照時數
1981—2017年斗門區年日照時數為1 681.8 h,年日照時數最多為2 074.3 h(2003年),最少為1 405.5 h(1985年),二者相差668.8 h;氣候傾向率為-2.39 h/10年,日照時數波動起伏明顯,總體呈略減少趨勢(圖3)。其中,1981—1997年日照時數主要呈波動減少趨勢,1998—2003年主要呈增加趨勢,2003年之后表現為波動減少趨勢。
3 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
3.1 對農業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珠海市斗門區農業生產帶來不同程度影響,增加農業生產不穩定性,若不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會導致水稻、玉米等作物產量下降。氣候變暖后土壤肥力下降,農業生產力下滑。溫度、降水及日照等氣象要素變化改變了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種植制度及作物品種,增大家畜疾病發病率,增加農業成本及投資需求[2-3]。
3.2 對其他領域的影響
氣候變化導致熱浪頻率及強度增加,極端高溫事件死亡人數及嚴重疾病增多。氣候變化可能增加疾病發生率和傳播蔓延率,增加心血管病、瘧疾及中暑等疾病發生程度及范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氣候變化對大中型工程項目建設影響也較大,可能對自然及人文旅游資源、旅游安全等不利,同時將加劇空調制冷電力消費增長趨勢,增大電力供應保障壓力[4]。
4 結論
(1)1981—2017年珠海市斗門區年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47 ℃/10年,四季平均氣溫均呈逐年上升趨勢;近37年降水量波動起伏較大,整體呈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為-13.57 mm/10年;近37年日照時數波動起伏明顯,總體呈略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為-2.39 h/10年。
(2)氣候變暖以及降水和日照時數的減少增加了極端災害性天氣出現幾率,同時對農業生產、人們身體健康、旅游活動及電力供應等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5 參考文獻
[1] 閆俊霞,張建峰,張春玲.1961—2008年華南地區極端溫度變化趨勢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25):13879-13880.
[2] 張雪梅,陳莉,姬菊枝,等.1881—2010年哈爾濱市氣候變化及其影響[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1,27(5):13-20.
[3] 格麗瑪.新疆艾比湖流域近45年來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06.
[4] 央美,達瓦澤仁,旦增格列,等.淺析那曲縣氣候變化及其影響[J].西藏科技,2016(4):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