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剛勛
知識與實踐是有區別又有緊密聯系的,二者不可分割。但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往往有意無意把這兩者分割開,更有甚者,把實踐忘到九霄云外。近幾年來,山東省青島第三十九中學開設“海洋教育”課程,就是為了糾正這方面的偏頗,并且收益頗豐。為了說明實踐的重要性,我們先看兩個例子。
2016年12月12日,我校75屆校友、美國名校FIU副校長盧鵬博士回母校訪問。他看到母校近幾年的發展變化十分欣喜,贊不絕口。在參觀我校海洋實驗室時,盧鵬博士高度評價了我校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法培養學生探究創新能力的教育方式。在與學生交流時,有個孩子提問,怎樣才能成為一名成功者。盧鵬回答道:中國現在許多人認為考試分數高的人將來會是成功者,其實將來能否成為成功者,決定因素不是考試分數,而是研究實踐的能力。因為考分高只能說明你對已知知識的掌握程度,而研究實踐能力則決定了你的創新。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是成功者。
第二個例子是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發現。1953年4月25日,克里克和沃森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公開了DNA模型。他們構造出一個右手性的雙螺旋結構,現在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當時捅破迷惑了科學界幾十年的窗戶紙,揭示了生命繁衍的秘密。從那以后,生物學上的各種發現突破接踵而至。但這兩個人中沃森是要研究DNA分子結構,掛著的課題項目卻是研究煙草花葉病毒;比他年長12歲的克里克當時正在做博士論文,論文題目是“多肽和蛋白質:X射線研究”。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并不清楚到底應該怎樣解決這一難題,因此他們嘗試了所有可行的方案,虛心求教、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成功。科學研究的魅力就在于此:不斷地實踐探索。
舉這些例子的目的是想說知識和實踐就像是生命中的雙螺旋結構,在學生成長中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教育要警惕用進廢退,給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課程和氛圍,讓學生在知識和實踐之間架設出深度思考的橋梁。對此教育思想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有深刻地闡述:“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但我們沒有向學生展現生活這個獨特的統一體。”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古拉斯·內格羅蓬特也說:“很多工程學上的僵局都是由根本不是工程師的人打破的。因為思考問題的角度比智商更加重要,有突破性想法的人一般都具備跳躍性思維。一般而言,那些擁有廣闊背景、多學科思維以及豐富個人經驗的人,才會具備這一能力。”專家的話告訴我們,教育不要忘記另外一面“生活實踐”;而創造性的思考是學習知識、創新實踐最有效的工具。
普通學習者頭腦中的知識點是分散而獨立的,分別和上一級知識連接著,彼此之間不進行聯通。但在現實中解決問題,你必須融會貫通。善于學習者在知識之間創造關聯,潛心研究,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而知識的融會貫通的前提是思考。英國科學家盧瑟福對他實驗室人員說過:“別忘了思考!”沒有對問題的思考不可能形成長期有效的思考路徑。沒有思考,我們的學習會比較隨意,學習的結果是一粒粒的沙子,沒有集聚。而有思考的學習,則讓知識之間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連接在一起,當看到相關聯的事物、經驗和案例時,就會觸類旁通,不斷有靈感和受到啟發。這樣的思維才有深度。
用知識和實踐構筑學生成長的雙螺旋,在孩子的教育上保持協調和平衡,在知識和實踐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而形成的創新思維反作用于學生的學習成長。我們開展的“海洋教育”正契合了這一規律,為孩子的終生發展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