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澤
學校的日常音樂活動中,除了器樂比賽與展演,合唱團、民樂團、舞蹈隊等社團,更是學生愿意展現自我藝術特色、實踐音樂能力的活動。相比于音樂課堂中的體驗活動,藝術排練的作品更統一、人員相對固定、進行的時間更長,所以除了熟練技巧完成作品之外,更是需要指導教師架設情境、剖析作品,帶領學生區分于平時的獨奏,對樂團合作形式有更深的體會。教師除了運用藝術特長本身增進學生間的合作默契,對于作品作者的意圖、作品構造以及對作品的解讀有更深的塑造。
1.藝術訓練時間與日常學習生活時間分配的矛盾。
剛從小學升至初中的學生,面臨著中考的目標與節奏緊湊的文化課學習。音樂作品的精致演繹需要學生課余的精力與投入。每周固定的排練時間要求學生往返于學校攜帶樂器,甚至大件設備的搬運,高質量的作品更需要學生有一定時間的投入。
2.樂團的組建運行與學生升學的矛盾。
很多學生從小都有著方方面面的樂器學習經歷,但由于社會藝術培訓渠道的層次不齊,以及學生對器樂學習投入的精力不同,使得學生的藝術能力無法得到很好的統一。一定時間的磨合與訓練固然可以大大提升樂團的凝聚力與表現力,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樂團會因為升學、畢業、課程分配等陸續更替成員,從而影響樂團的穩定性。
3.學校藝術生活目標性任務與樂團排練的矛盾。
面對學生配置的更換以及學校文化生活成品展示的需要,讓學生演奏整齊,解決技術負擔,讓樂團這輛大車跑起來,似乎總是樂團負責教師最大的心愿。教師花費大量時間磨合各聲部之間的節奏對位與音符整齊,成品展現前再強調學生的演奏狀態,但似乎平時技術的堆砌與音符的完成,與作品的表現和文化底蘊之間產生了一條鴻溝,無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或是對自我演奏能力有充分的審視與提高,排練的效率也打了折扣。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相比于其他學科,音樂課直接刺激著學生的聽覺與感官。讓學生充分體驗作品,發現作品的音色美、意境美、創作美,才能激發學生“美”的演奏,對聲部間的配合建立主動意識而非機械熟練的演奏手法。
所以教師除了教授譜面的音符本身,更需要帶領學生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與情境構造,讓學生帶著對作品的理解,對音響聲場的追求進行排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作品的完成以及層次意境的表現,在奏響音符的那一刻已經深深印在了學生的腦海里。
在學校的節日慶典中,我為樂團的出演選定了一首民樂合作作品——《彩云追月》。其風格輕快獨特,描寫了人們平凡生活的輕松寫意,彰顯了典型的廣東民間音樂風格。樂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聲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進,豎笛、二胡的輪番演奏,彈撥樂器的輕巧節奏,低音樂器的撥弦和吊鈸的空曠音色,形象地描繪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
《彩云追月》作為一首民樂題材的欣賞類課程,收錄于中學課程的八年級教材中。以不同聲部樂器音色疊加交替帶來的聯覺效應是這首作品主題彰顯的關鍵。面對這支由八、九年級團員組成的民樂隊,我正好將《彩云追月》這首作品既作為對新八年級學生音樂課程的預設,又是讓九年級學生對于自己所學習音樂內容的一次回顧。
我首先闡述了《彩云追月》是表現人們居家樂業快活閑適的生活寫照,而藝術又高于生活,為了表現美好與憧憬,作者取名《彩云追月》,寓意是仙人駕五彩祥云奔向月宮。那么云追月的場景應該是怎樣的呢?
學生立刻反應到,就在這一個“追”字上!
究竟是如何追趕的?
學生七嘴八舌,覺得是互相交叉而行,一會兒明,一會兒暗,羽化而登仙的場景更是。
我繼續追問:“那么天空,有云和月,在我們的樂隊當中,如何表現這樣一個互相交叉而行,忽明忽暗的情景呢?”
有七年級的學生立即回答:“可以通過各個不同音色聲部的交替,模仿月亮,還有云之間的互相交錯。”
我對他們的想法提出了贊賞。接著我補充:“怎樣的聲部,可以代表月亮,而怎樣的聲部又能代表云?”
九年級學生回答道:“弦樂聲部非常的婉轉,線條性很強,它就像天空中的云彩一樣?!?/p>
我轉而問八年級還沒有學過這首作品的學生:“那么什么聲部像月亮一般呢?”
學生立刻回答道:“是清脆的彈撥樂聲部?!币灿械膶W生說覺得吹管樂的聲部聲音非常明亮,就像是夜空中的月亮。
接連的想象讓學生對于聲部的分配有了非常感性與理性的了解。我打算從聲部的強弱和音響效果上下手,繼續刨根問底。通過云追月時天空的忽明忽暗,學生聯想到音色的強弱對比是對情景最好的表現。
至此,聲部間音色不同的表現,作品強弱對比的作用,作品整體的演奏基調就全部引申出來了。
在《彩云追月》的第二段落,所有彈撥樂的聲部有一大段的長音,而在此部分弦樂聲部卻是非常悠長的,旋律非常明亮。我分別讓學生單獨進行聲部訓練,體會音色的區別。
我問道:“那么這一段的主旋律,是進行在月亮上,還是進行在云上了?”學生說:“現在是弦樂聲部主奏,那么我們的主角是云。”
“非常好,那么我們的彈撥樂聲部,作為月亮被遮住了,它的音色應該如何?”學生立即聯想到,它應該音量小一些,這樣才能夠讓弦樂聲部的音色突出。
在樂隊作品的演奏當中,除了音量強弱的取舍,還有音色的控制。
我補充道:“如果在夜空當中有晚霞,有風,又有各種閃耀的星光,我們還能顧及彩云的魅力嗎?所以我們這整體夜空的狀態,以及月光的色彩應該如何?”
“應該靜謐、單純。”
“那么從聲音上呢,它應該有較大的起伏,或者有豐富的音樂處理嗎?試想一下,作品進行至此,現在所有聽眾的注意力都已經在漂亮的彩云以及動人的弦樂聲部上,所以彈撥樂聲部和低音聲部應該如何處理?”
學生恍然大悟,應該用弱但平穩保持的音色去演奏,以起到對弦樂聲部的襯托。
這樣一來,學生對于作品的立意以及各聲部在樂隊當中的作用有了深刻的體會,對音色上互相映襯的選擇與審美能力有了豐富與補充。一遍遍的排練,與其說是技巧的熟練,更像是帶著學生飄然灑脫,撒水袖而直上云霄了,排練也不再是枯燥的機械操作。
從作品的選材上,需要我們貼近學生的生活,但又不能缺乏高度與藝術深度。不可以將展示技巧作為學生社團排練活動的主要目的。教師應結合學生音樂課中聽過的作品或接觸過的音樂風格進行作品的甄別與挑選,有助于學生加速對情景的體驗和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學習。
從問題要求的提出方式上:點要小而具體,簡單而直白,在訓練過程中應以樂句、小節,甚至關鍵音符進行重復練習,切不可脫離作品本身,遍遍通,在學生的意識中要有“雁過留聲”的作用。教師應以此反復刺激,形成固定的演奏模式,細致雕琢作品。
從作品背景結構出發架構情景,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聯覺,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并引導學生將作品表現需要的演奏手法與處理和情境中的感受緊密地連接起來,從不同的維度解讀作品,全身心感受經典之作的魅力與作曲者的別具匠心,以此降低重復排練的枯燥感和教條式。
在樂隊排練中,學生奏響樂器,是情境中的第一人稱,更是作品演繹的當事人。這也給予我啟示,在平時音樂教學的活動課中,體驗與實踐需要更多形式,盡可能地開展體驗活動。教師在教學中利用情景構造,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打破羞澀,解除與作品的隔閡,真正地到音樂作品中去演奏、體驗,哪怕只是節奏律動的嘗試。教師更應鼓勵學生深入、多元地掌握作品,或是使用樂器,或者是親自演唱,或是分角色表演。利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體驗和思維的碰撞,可以對音樂內容的吸收和音樂課程學習效率的提升起到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