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堯 云
(山西省第二地質工程勘察院,山西 侯馬 043000)
為了確保我國礦業開采獲得可持續發展,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生態效益,我國的資源開采部門在礦業開采的過程中加強了對于地質災害的防治,并依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加強對于各類地質環境保護措施,從而由此實現礦山地質災害問題的優化解決,促進各效益的取得。
為了進一步保障我國社會生產、生活的能源需求,我國的能源部門積極開展能源的勘探以及開采工作。但事實上,由于不合理的規劃以及不科學的開展,我國的礦山地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問題,并由此導致礦山區域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關于常見的礦山地區地質災害類型,筆者進行了相關總結,具體內容如下。
我國的煤礦等礦石資源大多深埋地下,故而開采單位需要采取露天或者地下開采的方式,實現對于資源的獲取。但事實上,各類資源在開采的過程中會導致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而開采單位因為缺乏必要的管理,故而會出現開采區周邊堆積大量的廢渣、建筑垃圾等物質。而這些物質均是松散狀的堆積體,進而會在極端惡劣天氣中出現泥石流災害,并對周邊的自然環境以及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極大的破壞。
不僅如此,基于我國煤礦開采的特點,導致礦區周邊出現了較多的邊坡,這些邊坡往往具有陡峭的特點,且坡面風化程度相對較高,導致裂隙發育速度進一步提升,不利于塌陷區穩定性的保持,故而導致局部崩滑出現的概率較大。
我國的礦山地區還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滑坡現象。一般而言,礦區的滑坡問題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楔形體巖質滑坡、巖質滑坡以及黃土滑坡。總而言之,上述的三種滑坡類型的出現往往導致塌陷區的穩定性進一步降低,不利于相關效益的取得。
為了進一步帶動我國礦山地區周邊的生態環境水平的提升,我國的工作人員在具體的作業過程中加強了對于礦山地質災害的治理。關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方法,筆者進行了相關總結,具體內容如下。
目前,我國的能源部門在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作業的過程中,往往需要保障礦區、人與自然和諧目標的實現。在這樣的理念影響下,技術人員需要進一步完善、更新環境治理理念,并拓寬礦山環境治理的措施,對此筆者總結如下。
一方面,能源部門對于已經停采的礦區,可以將其與當地的歷史文化相結合,從而由此實現旅游資源的合理化開發,并以此帶動礦區生態旅游、歷史文化濕地景觀旅游體系的構建,促進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實現生態、經濟效益的取得。
另一方面,有關單位需要實現礦山綠色植被的種植,從而由此實現礦區水土資源的鞏固。此外,部分礦山采煤塌陷區會出現雨水、地下水匯集的狀況,故而形成了該地區的積水區域較大。在這樣的狀況下,工作人員可以實現養殖業的開展,并創建生態蔬菜種植基地,借助因地制宜的方法實現治理,促進更高的經濟效益的取得。
1)合理規劃礦山開采工作。
為積極帶動礦山地質災害工作的科學處理,各企業的管理人員需要在礦山開采之前做好邊坡參數的合理化設計工作,并由此實現對于礦區邊坡狀況的及時了解,防止在開采作業時出現同巖石變形等問題。不僅如此,能源開采部門還需要合理的開展礦石的開采準備工作,諸如合理的設計邊坡與棄渣方量,及時做好攔渣以及擋墻準備,規避相關問題導致的損失。
除此之外,礦區的管理人員需要加大巡視作業力度,并對施工人員的行為進行科學的規范,禁止亂棄,并對礦山中原發生過災害的區域進行全面的防護工作,做好坑道的支護工作,避免塌陷現象發生。
2)完善地質安全防護體系。
為進一步降低塌陷、邊坡失穩等地質災害的出現,開采單位需要依據實際的地質狀況合理的開展邊坡參數設計工作,并在礦區設置排水溝,實現邊坡排水工作的科學開展。
除此之外,開采管理人員還需要在重要地段安置攔擋巖石碎屑的措施,防止開采作業在推行的過程中出現滾石現象。最后,開采單位還需要促進現場管理工作的穩步開展,并強化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確保其能夠重視礦山開采的安全性,并在開采作業結束后做好填平工作,降低開采導致的環境破壞。
3)實現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
目前,我國的礦山地質環境在推行保護的過程中,需要依據實際的需求合理化的設置邊坡角,并規避隨意堆放問題。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還需要將土方安放在排土場中,并強化排土場的運營管理工作,規避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出現。
在此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在容易出現地質災害的區域安置監測點,并加大巡查、警示力度,促進對變形專業監測系統的構建以及完善。事實上,該系統的優化處理以及構建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奠定了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的基礎,促進各項生態、經濟效益的取得。
目前,我國的開采作業在推行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礦區塌陷的問題。關于塌陷區環境治理的具體措施,筆者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沒有積水的治理模式。
目前,我國的礦山在開采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沒有管理好,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塌陷問題。基于此,為保護礦山環境,工作人員需要就此采取必要措施。
目前,礦山的塌陷區地質狀況普遍存在滲透性能好、土質疏松、蒸發性強、降水少、氣候干旱的特點,而在該類型的狀況下開展環境治理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進行樹木的種植,并對治理范圍內的工作量進行明確,隨后再以此為基礎實現回填工作的穩步開展,確保塌陷區逐步發展成為耕地。最后,工作人員再開展各種樹木的種植工作,實現林業資源的建設以及發展,并將采煤塌陷區改造成綠洲帶。事實上,隨著塌陷區環境的不斷改善,工作人員還可以帶動礦山地質公園與生態農業園林等場所的建設以及維護。
2)有積水的治理模式。
事實上,該模式主要運用在降水量大、地表滲透性較差區域。由于該類型的礦區普遍存在嚴重的積水問題,所以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處理的過程中,為了進一步保障地質環境的優化治理,其需要依據積水區域大小、深度等參數,結合當地的人文、歷史特征,采用不同的風格進行采煤塌陷區的改進工作。
在實際的作業過程中,若該區域臨近濕地公園、水庫、魚塘、湖泊等區域時,工作人員可以由此實現旅游資源的優化處理以及可持續發展,并以此為基礎帶動養殖業、耕地等產業的發展,從而在改善地質環境的同時,營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實現各項效益的取得。
為了實現我國礦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的能源單位在業務開展的過程中積極開展礦區環境的治理以及保護。本文基于此,著重分析了我國礦區常見的災害類型(潛在泥石流、滑坡),并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思路以及方法(合理規劃礦山開采工作、完善地質安全防護體系、實現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進行了分析。筆者認為,隨著相關措施的到位以及技術的發展,我國的礦山環境治理工作必將獲得顯著的改善,并由此促進各項效益的取得,實現我國煤礦作業的穩步開展,帶動各類經濟、社會效益的取得,確保社會發展質量的穩步提升,并由此帶動我國生態環境的進一步優化。
[1] 喬 岡,徐友寧,何 芳,等.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模式[J].中國礦業,2012,21(11):55-58.
[2] 郝曉安.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模式分析[J].能源與節能,2017(6):111-112,125.
[3] 陳福恩,姜德明,李劍鋒.關于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中幾個主要技術問題的探討[J].化工礦產地質,2015(2):103-108,113.
[4] 郭付三,哀巧紅,殷沖龍.礦山小流域地質環境災害鏈及系統治理技術研究——以豫西小秦嶺地區金礦開采為例[J].金屬礦山,2010(4):146-152.
[5] 王欽軍,陳 玉,藺啟忠.礦山地質災害高分辨率遙感監測方法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區史家營煤礦為例[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0(4):36-41.
[6] 唐 艷,錢衛明.探析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模式[J].世界有色金屬,2016(5):121-122.
[7] 高全寧,宣以瓊,楊本水.強夯法加固矸石地基的機理研究[J].粉煤灰,2009,21(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