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鈞 璞
(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中國古代商業的產生發展是伴隨著城市的產生發展而來的。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過程。第一過程為原始社會晚期和夏、商、周三代,氏族的聚居以及相互之間的斗爭,集體防御的城市出現了,隨之而來原始的商業交換活動開始了。第二過程為春秋至漢。“市”出現了,專門作為商業和手工業的活動場所,與“里”形成“里坊制”。第三過程為三國至唐。“里”與“市”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管制放松。“十里長街市井連”商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第四過程為宋代以后,開放式街市區形成,“里坊制”取消,商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原始商業以集市作為商業交換的場所,它們既是商業交易場所,又是城際貿易與長途販運的集散地。同時又存在城市中的沿街商鋪的商業形式,他們既是商業交換的點,又是商業活動的線,整個帶動城市商業活動的面。所以歸納最初的商業建筑形態——集市和店鋪。
隨著近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商業形態也由“以物易物”“日中為市”的市場、前店后坊式的店鋪形式發展為多種建筑形態。
從20世紀開始,百貨商店逐漸盛行,經營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商品種類多樣,花色品種齊全,兼備專業商店和綜合商店的優勢,能夠滿足消費者多方面的購物要求。直到20世紀末,隨著購物習慣和方式的轉變,消費者的購物需求增長較快,超級市場應運而生。到21世紀,人們商業行為不僅僅是購物,更多的是通過逛街購物達到體驗消費、社交的目的,多種新型的商業模式蓬勃發展,其中商業綜合體為其中的一種。下面本文將以商業綜合體中商業零售為分析對象。
商業綜合體是以建筑群為基礎,融合商業零售、商務辦公、酒店餐飲、公寓住宅、綜合娛樂等多種核心功能于一體的“商業之城”。
1)統一經營(全部持有)。優點:業態控制,可按整體定位和布局引入特定商戶,尤其引入主力商戶統一經營管理有利于經營,保證商業整體的宣傳和運營,確保服務質量,有利于前期降低租金以培育商戶,為長期商業增值提供保障(后期資本運作),有利于提高商業的成功率,為其他物業提供增值。缺點:資金回收期長,開發商風險較大。
2)直接銷售(全部銷售)。優點:資金回收速度快。缺點:無業態控制,影響項目整體形象和銷售,不利于統一管理,從而對經營不利。
3)持有70%~80%,銷售20%~30%。持有與銷售比例,根據不同財務要求,比例有所變動。具備持有物業與銷售物業的優缺點。
通過對項目所處區域、周邊環境及現有商業的分析,可以進行項目商業定位,見表1。

表1 商業定位表
商業綜合體商業零售部分包括Shopping Mall、室內外步行街等兩部分。
Shopping Mall:其中有百貨商場、精品店街、各主力店、超市。該部分建筑將大部分自持。
室內(外)步行街區:一般2層~3層,與Shopping Mall主入口連接,功能以特色餐飲、中小型主力店(100 m2~500 m2)、休閑性質商店為主。該部分建筑將大部分銷售。
商業最初定位應該確定商業人群消費行為。目前流行商業消費有以下幾種:潮汐消費(娛樂主力、時尚小鋪)、超前消費(輕奢品牌、個性品牌)、個性消費(定制服務)、潮流消費(時尚小鋪、聚會餐飲)、體驗消費(參與實體店、互聯網+、送貨到家)。
商業消費行為決定商業業態的組成,商業業態現在以體驗性消費為主,輔以其他消費。商業業態主要為:生活超市、餐飲、影院、品牌零售連鎖、休閑娛樂場所。
1)商業建筑空間組織上,以廣場、商業街兩種方式進行空間組織,總結為室內(外)商業街、室內(外)商業廣場、室內外商業街+室內外商業廣場。
2)商業入口層的價值最大化:單首層、雙首層、三首層。商業項目中人所共知的一個原則:樓層越高商業價值越低。所以在商業空間組織上,盡量利用下沉廣場以及扶梯,將地下層以及2層進行充分的商業價值開發。
3)商業流線。
商業的流線設計中包括:商業內部人流設計、商業人車流線設計、商業后勤流線設計。商業內部人流設計是重中之重。
a.商業內部人流設計分為水平動線設計和垂直動線設計。水平動線設計應采用環形動線設計,這樣能夠避免商業的盡端式出現,降低顧客的購物的趣味性。同時在環形動線的基礎上盡量增加支路環狀動線,方便顧客的選擇性和購物的多樣性。比如上海金虹橋商業綜合體。商業總體采用商業廣場+商業街的模式,水平動線為一個主動線+一個支動線,動線明確不單調,空間層次豐富,商業街趣味性足。商業垂直流線應注重連續自然的過渡,將水平流線導入垂直流線。載體空間為商業廣場及商業街,載體工具為垂直電梯以及扶梯、景觀樓梯,消除垂直空間的不連續性,方便顧客的購物體驗。以難波公園(如圖1所示)為例,通過垂直電梯和景觀樓梯,將地上商業空間進行了很好的連接,創造了商業的價值最大化和顧客購物體驗最大化。

b.商業人車分流設計。目前商業盡量做到人車分流,總結有三種形式:地下車庫(上店下庫)、樓層車庫(北京金源世紀,前店后庫)、屋頂停車(下店上庫),經常三種形式混合實施。集中停車庫的選擇根據場地的形式以及功能組合的要求進行配置,分散配置既能解決停車要求,又可分散平均滿足各功能區塊的停車要求。地面停車作為補充,不可大量設置。
c.商業物流組織。商業后勤流線設計包括貨物流、廢物流設計。此流線應與商業動線流線進行分區或分時分開設計。分區設計通常采用入口處通過地下車庫進入,設置貨車停靠區以及垃圾回收站,結合地上功能分區的設置要求,分片分組設置貨物梯,地上部分結合后勤通廊設置貨物流線,商業物流動線與人流動線車頂分開。分時設計與分區設計區別在于垂直電梯及貨物通道與人流通道合并,商業定時進行物流組織,一般商業規模較小時,采用此種方式。以上海嘉里中心(如圖2所示)為例。

d.商業空間尺度。目前商業形式為主力店+商鋪+街或廣場。那么街道、廣場及商鋪的尺度如何既關系到商業空間的好壞,又關系到商業能否價值最大化。
街道的尺度:
合理的街道寬度原則:當人流動線兩側都布置商鋪時,一般人流動線的最小寬度是6 m,宜人寬度在9 m左右。當主要人流動線的中央布置休息空間、座椅、植物、貨亭、花壇或者雕塑等時,那么寬度可達13 m~15 m,除了能保證正常人流順利通行之外,還能承受高峰時期的人流荷載。人流動線的寬度的設定必須能保證每側商店都有3 m的凈步行空間。內部動線寬度D與高度H之比在1∶1左右,空間感受比較舒適,盡量不要超過1∶3。在實際生活中道路空間感受不是靜止的,而是在持續行進中逐漸形成,因此道路長度L與寬度D,則是道路連續性和統一性的重要指標。街道長度控制在280 m~350 m為宜。如:蘇州萬科美好廣場內街寬度9 m~12 m,上海正大樂城街區寬度10 m~13 m,上海大寧國際街區寬度9 m~15 m。
中心廣場尺度:
廣場的主要圍合方式有:四面圍合、三面圍合、兩面圍合與單面圍合。四面圍合和三面圍合的空間封閉感相對較好,向心力強。
如果將廣場平面形態簡化成一個大致的矩形,以L代表矩形的長度,D代表矩形的寬度,歷史上的廣場經驗數據表明,L/D<3為宜,以確保廣場不至于從節點型空間變為細長的線型空間。同樣以H為矩形周邊垂直街邊的平均高度,D/H也有比例上的要求,以確保廣場空間產生向心內聚而不離散的圍合感。
入口廣場尺度:
設置入口廣場要通過設計盡量吸引人流從主入口進入商街。廣場要考慮舉辦運營活動的可能。
a.主入口廣場常見面積為500 m~1 000 m。
b.主入口通道常見寬度為10 m~20 m。
c.主入口離最近的垂直交通相距一般為20 m左右。
大寧國際廣場入口廣場面積約為500 m2。
商鋪的劃分尺度:
商鋪劃分一般進深在10 m~16 m為宜,總面積根據銷售情況而定,為了降低投資門檻,實現快速化的目的,建議商鋪控制在100 m2左右(見圖3)。那么商業街的一半尺度即鋪深+消防樓梯+通道,最小約為30 m。

主力店商鋪尺度根據各店要求不一致,面積大小位置均不一致。
商業建筑寸土寸金,在充分開發挖掘地上、地下空間的前提下,最大化利用商業屋頂及第五立面的空間。以下舉例說明,上海國金中心屋頂設置咖啡廳、茶吧以及小游園,內隱藏設備用房,給3層~4層商業空間提供了類地面空間,利于商業人流向較高層次商業疏導。上海金虹橋商業中心(見圖4),通過層層退臺空間,在第4層設置局部屋頂花園,同時在第5層屋頂設置了哞哞農場,進一步帶動了高層次商業的人流量,同時引導人流步移景異,在向上過程中獲得充滿趣味性的購物體驗。

層高設計以萬達商業為例:首層層高在5.4 m以上,2層及以上在5.1 m以上,地下1層層高在5.1 m以上。柱網以8.4 m×8.4 m為宜,商業街寬度為3.5 m~4 m左右,橋寬為3.5 m,每隔24 m左右設有一座天橋相連。
商業建筑功能繁多,流線復雜,我們在進行設計過程中,應該配合商業策劃進行前期的定位,同時設計中應將功能組織以及流線設計作為主要方向,輔以具體細節設計完善。目前商業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商業類型也在進行著調整,那么商業建筑也在進行著變化,我們應該多總結,多創新,緊跟時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