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有34個城市開通了城軌運營,共計165條運行線路,運營里程總計達5033公里;上線運營車輛4871列,約合30000輛左右;整車制造能力已達11350輛/年。
從世界范圍來看,截止到2017年,全球主要城市地鐵長度排在前10名的城市中,中國內地城市占了5個,排名前20名的城市,中國內地城市占了9個。其中上海和北京分別以732公里和685公里分列第一、第二,排名第3的倫敦地鐵只有402公里。另外,從地鐵通車里程上比較,截止到2017年年底我國內地的地鐵通車里程約3800公里,已遠超歐美和其他亞洲主要國家地鐵通車里程。
上述的各項指標,穩居世界第一,我國城軌交通規模之大由此可見一斑。在這個過程當中,黨和政府以及從事城軌交通的奮斗者們,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從上述來看,我們可以成為城軌交通的大國,但是不是一個交通強國呢?將引用一下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老會長包敘定發表“十三五”城軌交通發展形勢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中的部分內容,來說明目前我國城軌行業還有提升的幾個方面。
城軌交通系統化、網絡化水平有待提高。國內各地城軌交通“十三五”規劃顯示,2020年末擁有100公里以上的運營線路的城市超過30座,其中擁有多條線路,超過200公里的成網城市將會超過20座左右,京滬兩市將成為千公里級的巨網城市,廣州、深圳、重慶、天津、南京、成都、武漢、鄭州等也將超過400公里。無論是網絡化城市之多,還是網絡化規模之大或者是成網速度之快,都遙遙領先于其他世界各國。在城軌網絡中,各個裝備制式還是比較單一的,各種制式間的協調融合還是不夠的,城軌網絡及公交、鐵路交通等系統的信息共享,互聯互通還有待提高。
量力而行、因地制宜方面有待優化。城軌交通“十三五”期間將出現更大規模的發展態勢,預計“十三五”在建城市可能達到89項,運營城市超過60座,新建里程將超過40公里,完成投資里程超過2000公里,比“十二五”翻一番,一些中小城市對城軌交通的需求也日顯凸顯。面對如此大規模的交通態勢,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城軌交通對資金、人才和前期儲備等支撐資源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量力而行把握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軌道交通制式,應是一些城市把握的方向。
面對發展差異化的現狀,應分類制定差異化發展的目標和車輛制式適用范圍。因此要因地制宜,永續推進城軌交通的建設,避免單純求新、求奇。
標準化、智能化、綠色、高效等方面還有提升空間。城軌交通也有一些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以及地方企業標準。支撐和引領行業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從總體上來講,還沒有形成完備的標準體系,不能有效滿足行業發展需要,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目前地鐵開通運營車輛司機室,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的設計,即便是同一個城市,不同的線路車輛司機室的設計也不統一,大到外形外觀、功能設計、小到司控臺上的手柄、開關和按紐的位置,都不盡相同。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由此可以看出,城軌標準化工作仍任重道遠。
此外,我們在智能化、綠色、高效等方面的自主創新突破仍有提升的空間。在智能化方面,互聯網+及大數據技術在軌道交通領域創新應用還在起步階段,距離進入成熟穩定可靠的全面應用仍有較長的路要走,在基礎材料、前沿技術、生產工藝等方面研究仍需加強。裝備制造方也應加強與運營業主方的資源共享,實現信息的價值挖掘。
從未來城市裝備發展三個維度,闡述現在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案。
按照城市軌道交通分類標準,我國城軌交通主要分為地鐵、輕軌、市域快軌、單軌、磁浮系統、現代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系統APM等七種制式,由多個城市正在規劃采用智軌電車等產品,還有多種用于線路和設備維護檢修的新型軌道工程車輛。
城軌交通多種制式之間應該是相互協調和互補的,總體而言,有以下幾個特點。
豐富的,也是多樣的。市域快軌:貫穿在主要的城市和市郊新城,或者連接新城與新城,長距離的線路,市域快軌具有動車和地鐵速度快、運量大的特點,單向斷面小時運量可達到1萬人-3萬人,適應距離在50到200公里。
地鐵:城市的高運量、大運量的交通骨干線路。單向斷面小時運量可到3萬人-8萬人。
輕軌:用于大型城市周邊,客運量較大、環境適應要求較高的區域,單向斷面小時運量可達2萬人-3萬人。
單軌:在城市地形復雜或者建筑集中度比較高的區域,以及旅游觀光區等,分為跨座式單軌和懸掛式單軌。單軌都是中小運量,單向小時斷面達到1萬人-2萬人。

城市軌道交通七大制式
磁浮:適用于城市與城郊間,對爬坡能力、振動和噪音指標以及環評要求高的區域。磁浮系統有低速和中速和快速,單向斷面小時運量可以達到1萬人-2萬人。
現代有軌電車:用于支線和區域線,爬坡能力強、轉彎半徑小、建設投資少、審批簡便。單向斷面小時運量1萬人-1.5萬人。
自動導向軌道系統(APM):適用于機場專用線或大型城市中客流相對集中的點對點運營線路,單向斷面小時運量0.5萬人-1.2萬人。
由上可知,城市軌道交通不同制式的產品,不是競爭和排斥的,而是互補共生的,不必追求新奇特。我覺得在這方面是某一個城市都在發展,某一個城市,特別是以新建的一些城市,都是追求新奇特的,實際上軌道交通重要的特點是解決人民群眾出行的方式,如何讓人民更加出行便捷,讓人員舒適,這是我們的目標,所以說選用不同制式的產品,適應當地的環境,當地的人群的特點和地形的特點,適應就好。
是智慧的,也是共享的。交通信息的共享和互聯互通已成為智慧城市的特征之一,將互聯網創新成果與城軌交通領域深度融合的互聯網+,可以有利推動城軌交通技術創新,通過做好互聯網+城軌交通這篇大文章,實現不同的城軌交通制式大數據信息的有機共享,可進一步提高城市各交通制式之間的匹配程度與接駁效率,還可為乘客提供定制化的出行規劃,實施導向和票務服務,不斷提高服務水平。
此外,我們還在具體加大城軌交通互聯互通技術的應用,通過跨線運行,共線運行,越線運行等方式,有效緩解換乘壓力,方便乘客出行,實現資源共享,改善運能的均衡性,由此我們認為未來軌道交通將以系統化、網絡化為基礎,在互聯網+及互聯互通技術方面有較快創新突破、市場運用,智慧共享將成為未來城軌交通的鮮明標志。
是清潔的,也是高效的。清潔環保體現在城軌交通車輛本身,就是通過提升電制動性能和在車輛上安裝制動能量的回饋裝置,進一步提升再生的效果,通過采取車輛輕量化措施和更加合理的運營組織降低車輛能耗。
以地鐵車輛輕量化為例,現在我們提供的同等性能的單節地鐵車輛比當時我們從國外進口的整車,每輛車平均減重3、4噸,根據行業的經驗,車輛重量每降低一噸,每年可節省用電8000到10000度,每年可以減少大量的碳排放,清潔的效果也是十分可觀的。除城軌交通車輛本身以外,中車還提供專用于軌道線路及相關設備檢修用的軌道工程車,采用接觸網或第三軌供電,與蓄電池雙能源供電,能夠實現低碳、節能環保綠色的時空目標,目前清潔高效已成為各城市業主越來越重視的選型指標之一。未來如何能做到消耗最小的能源,又能滿足實際客運服務的需求,是每一個城軌裝備企業都應該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大城市的居民可以享受城軌交通的便捷和高效,中小城市的人民群眾也有對這種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地區規模、人口數量、地理環境等對城軌交通發展形成了制約,如何破解種制約,一定要秉承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有所作為。
近期針對各地城軌交通快速發展的勢頭,國家發改委發文要求各城市按照量力而行、有序發展的方針,致力于推動多層次、多系統、多制式的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根據自身的經濟、財政實力和城市公共交通發展需要,選擇建設適合自己特點的軌道交通制式。
因此,建議各大城市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合理打造地上、地面、地下的、立體多層次的城市軌道交通體系,該體系可由大運量、中運量以及中低運量等多種體系組成,相互協調,并累積結合。
根據不同系統的運量,選擇不同制式的車輛廠,這也將從客觀上促進多制式產品的發展。而多制式產品的發展,則成為城市多層次軌道交通發展提供服務。正因為如此,中車除了提供與城市基礎公共交通產品以外,還為客戶提供諸如智軌、齒軌列車等量身定制的產品,以滿足各種城市不同的應用需求。
最近,中車智軌電車系統下線,因為智軌外形、載客量與有軌電車相當,大于BRT的運量,適用于城市中、小運量線路。采用雙側自動尋跡、主動安防、實時快速網絡控制等智能技術,對比BRT,智軌是一種提升運量和智能化水平的公共交通替代方案。可利用城市既有道路,無需拆遷,施工方式簡單,施工量小,對既有交通影響較小。投資成本低,適應性和靈活性更強,無需進行軌道維護。
而齒軌具有爬坡能力強,大牽引力,重載等特點,主要服務于山區鐵路,以旅游觀光、山地重載運輸為主。對于有景觀要求的城市,有軌電車項目有超級電容的儲能方式,還有蓄電池儲能和地面供電三種方式可供各個城市選擇。
對于城市景觀空中的觀光線路,中車也將提供懸掛式空軌和跨座式單軌等中小運量的產品供業主選擇。

量身定制的產品——多種供電方式
中車開發的自動駕駛列車應用在上海、北京、香港等城市,從自動喚醒、熱車、出庫到自動運行、回庫及休眠,在保證高效安全的同時,大大減少運行過程當中對人民的依賴,自動駕駛只是列車智能化的第一步,未來在車輛上安裝健康診斷系統,實現列車自診斷,為列車狀態修創造有利條件。降低運維的成本,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爆發式發展,我們不斷將新技術和現有產品完美結合,打造智能交通裝備解決方案,提供更加完美的交通出行體驗,我們還將與廣大業主一道共同推進列車標準化和模塊化的工作。產品只有實現標準化和模塊化,才能更加穩定,我們質量在穩定的基礎上就會穩步的提高。對業主來講,未來維護保養和檢修將會實現部件之間的共享,區域中心庫之間的共享,會降低庫存、成本,提高供貨的能力。在這方面,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一直在抓這項工作,這項工作是未來實現我們從交通大國到交通強國重要的載體,有了我們自己的標準,有了我們自己的體系,我們才能夠實現我們自己的未來的夢想,才能實現我們的既有的理想規劃。
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中國城市軌道交通規模居于世界首位,產業鏈條完整,產品類型齊全,我們在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新時代下,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們將以做強城軌交通委繼任,在初步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出行需求的基礎上,提供更加快捷高效、安全可靠、舒適環保的定制化產品,持續滿足城市的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中車將不遺余力踐行交通強國戰略,積極支持行業的發展,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持續推動城軌裝備自主創新,打造中車的新的新名片,與各城市業主一起,攜手開創城軌交通的新的時代。
根據賈世瑞在2018北京國際城市軌道交通高峰論壇上的發言速記整理,略有刪減,未經主講人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