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共奮
職場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效率高,另一種人效率低,請問這兩種人誰更應該加班?
我們通常認為,效率低的人才要加班。其實效率越高的人,越喜歡加班。道理很簡單,正因為工作效率高,所以把時間用在工作上更劃算。
人們總喜歡把現象簡單地變成觀點來“打雞血”:為什么人家比你牛逼?因為他們比你還勤奮。
事實上,這個因果關系顛倒了。真正的邏輯是:因為他們比你牛逼,所以他們比你還勤奮。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把時間投入到最有效率的地方,才是成長的捷徑。那些優秀員工的業績是你的2倍,是因為一天只有24個小時,要不然,哼哼。
估計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見,不是說“笨鳥先飛”嗎?效率低還不比別人多加班,等著被公司炒魷魚嗎?
當然不是,完成工作只是第一位,重要的是“如何加班”。
排除一些“加班等于正常工作”的行業。你首先要搞清楚:你是因為效率不高而不得不加班呢?還是因為效率太高。工作承擔得太多而加班呢?
如果是前者'你考慮的應該是如何加班,才能提高加班的“邊際效益”;如果是后者,你也要解決一個重要的問題:本來效率很高,可越加班,“邊際效益”反而越低。
這就是經濟學中重要的課題:“邊際效益遞增”和“邊際效益遞減”。
“邊際效益遞減”是指你每新增一筆投入,帶來的回報會越來越少。
舉個例子一個肚子很餓的人,吃第一個饅頭最香,效用最大;第二、第三個就只是充饑的功能,效用開始建設;吃最后一個饅頭時已經飽了,只是不想浪費,效用就降到了零。
反之就是“邊際效益遞增”,這個現象在“學習”中很常見,因為在學習中,一開始往往效果不大,可積累到一定的臨界值,就會產生加速效果。
所以,加班效率低不是問題,如何讓加班時間投入的“邊際效益”遞增,才是核心。
不難發現,“邊際效益遞增”和“邊際效益遞減”只是同一個經濟現象在不同的資源投入期的不同反應。
在工作中,一方面的資源要素,是你之前在專業、思維、知識等方面的教育投入;而另一方面的資源要素,是你的工作時間、專心程度等,需要持續投入的東西。
想要讓加班出現“邊際效益遞增”,明面上比的是加班時間,實際比的是加班之外的資源要素的臨界值。
人的職業生涯就是一個從“邊際效益遞增”到“邊際效益不變”,再到“邊際效益遞減”的過程,而拐點往往取決于一些需要提前大量投入的、你看不見的要素。
所以加班最重要的,不在于時間的長短,也不在于完成多少任務,而在于知識的積累和思維的擴散。同時把專業知識變成業務技能,并擁有自己的方法論。
事實上,職業中重要的資源也不僅僅是思維和知識。任何一種固定不變或增長緩慢的資源要素,都會制約一個人的發展。
所以,“邊際效益遞減”其實是人生的正常狀態,而“邊際效益遞增”屬于逆流而上,需要經過一番努力才行。
只不過,大部分人都把努力的點放在加班時間上,才出現了“越努力,越絕望”的結果,這就叫“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