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凱斯頓是美國紐約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電影制片人,制作了20年的影片,他認為這是他唯一能干的工作。可是突然有一天,他丟掉了這個飯碗,他沮喪極了,不知道該怎么辦。因為他不知道自己除此之外還能干什么。有一天,他正心灰意冷地在大街上閑逛,迎面碰上了過去的一位同事。這位同事的一番話調整了凱斯頓的心態,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開始邁向成功人生。
凱斯頓后來回憶他們當時的對話:
“他對我說:‘你擔心什么——你的本事多得很。我記得自己非常沮喪地說:‘真的?我有什么本事?他告訴我:‘你是一個了不起的推銷員。多年來你不是一直把許多電影構想推銷給總公司的人嗎?天曉得,如果你能推銷給這些老奸巨猾的人,你就能把任何東西推銷給任何人。”
“接著他說:‘此外,你還是一個寫宣傳企劃的高手——你一直為自己的影片寫出最好的宣傳企劃。所以你干這一行一定沒問題。然后他不經意地撇下最后幾句話‘你最擅長的是把一大堆人湊在一起工作——這本來就是制片人的職責。所以你也許可以開一家自己的演員經紀公司,大賺一筆。依我看來,你能選擇的出路多得很。”
凱斯頓聽了朋友的話,便及時調整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開始了新的人生。現在他擁有了自己的公司,獨立承接宣傳企劃,當然是以電影業為主,凱斯頓成功了。
人生總會有不順心的時候,很多人在逆境中沉淪了,自暴自棄了;但是只要相信人生可以自我調整,換個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就會發生茅屋變成宮殿的奇跡。
佚名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是前蘇聯的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他畢業于圣彼得堡國立大學,一生發布了70余部學術著作,研究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等。他的各類論文和專著加在一起相當于12500張打字稿。即使以專業作家而論,這也是個龐大的數字。
這么高產傳奇的一生,得益于柳比歇夫在26歲時獨創的“時間統計法”,即通過記錄每個事件的花銷時間,對其進行統計、總結、分析,然后改進工作方法、計劃未來事務,從而提高對時間的利用效率。
柳比歇夫自己也曾說過:“我認為,我所取得的成就中,有許多是依靠我的方法。”他不斷完善時間統計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而其中最值得研究的就是柳比歇夫的“日記”,這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日記。他“日記”的每一頁都是枯燥無味、事務型的記錄,每天5-7行。這本“日記”不僅是對每天時間的記錄,還包括了每月一次的月底總結以及每年一次的年度總結。柳比歇夫記錄的花銷時間是“純時間”,并非“毛時間”。
“純時間”與“毛時間”的區別是:前者比后者少得多。柳比歇夫說他一天中做學術工作的時間最多是11小時30分,一般能有7~8小時的純工作時間就心滿意足了。他最高紀錄的一段時間是1937年的7月,一個月工作了316個小時,每天平均純工作時間是7小時。如果把“純時間”折算成“毛時間”,應該要增加25%~30%。
這個時間統計法幫助他了解自己在學術研究中真正能夠使用的“純時間”的邊界,也幫他擺脫了對別人贊揚的期待,他通過這個“時間統計法”給自己做出了公正的評價,
陳春花
在美國,房地產不是一個高增長的行業,但是恰恰有一個叫做Build Net的房地產服務商創造出了奇跡。
在美國市場,一般的建筑商都是蓋精裝修的房子,帶家具電器,利潤率為7%,經濟不景氣時利潤不足4%。Build Net對行業分析之后發現:競爭激烈使購房者不停地進行價格比照;購房者一般居住15年,期間可能壞掉40000樣東西,而且平均一輩子換3次房子。對此,Build Net找到了自己的策略,就是關注服務價值。
他們用最好的材料蓋最好的房子,以成本價出售,賺取其后15年服務帶來的利潤。這個做法簡直讓其他競爭對手無法應對。現在Build Net成為著名的房地產服務商,原來的10000萬家競爭對手成為了Build Net的建筑商。Build Net的顧客超過千萬,供貨商超過10000家。他們專注于服務提供,所關注的正是住戶的服務價值。
從這個角度看,企業能否在市場上成為主導者,最為關鍵的是要找準顧客并為顧客貢獻價值。無論是制造型公司還是服務型公司,抑或是技術型公司,公司的類型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公司所面對的顧客是誰、如何為其創造價值。
我們對中國企業有著極高的期望,希望中國企業能夠從制造走向創造。我并不認為這是一個很困難的事,制造和創造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如果制造能夠基于顧客的價值,這樣的制造本身就是創造。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制造與創造的區別,而是對于顧客價值認識的區別。換句話說:由制造升華到創造,只要能夠提升對于顧客價值的認識,就可以實現。
佚名
朱宗良先生是美國優派集團的創始人、全球最大的顯示器跨國集團總裁、億萬富翁。
但你想不到的是,他從小因為生性害羞,綽號“大妹”。更要命的是他似乎有學習障礙,始終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上課5分鐘后就完全失去了注意力。結果他換了兩所高中還是沒能考上大學。為了圓大學夢,他起早貪黑啃書本,終于考上了臺灣東海大學。可是考進大學后,他的學習障礙癥再次發作,成績一塌糊涂,最終也沒能混到畢業。
沒有文憑,他只能當業務員。但賣東西這件事情對他來說,仍具有非常大的挑戰和壓力。因為他太害羞了,甚至不敢大聲和女生說話,一上柜臺,手就會發抖,根本不會社交。好在他知道他的問題在哪里,所以第一次上班的時候,他就強迫自己見了人一定要大聲地打招呼,讓人覺得很開朗。受訓的時候,提問時搶先舉手的一定是他,不是因為他知道答案,而是受訓前他就決定了,不管問題會不會都要第一個舉手,發言時再想答案。
受訓一個星期后,他就提著包上了路。培訓時他們的經理說,來我們這個行業,3個月還沒有賣出一臺機器很正常,第4個月才有可能賣出機器。但一個半月后,他賣了4臺機器,其他的人一臺機器都沒有賣出去。推銷員的經歷使他發現了自己的經商潛力。1987年底,他來到美國洛杉磯。創立Keypoint科技公司,開始銷售臺灣生產的電腦組件。1990年,他創立優派集團,同時創立了獨特的品牌行銷策略,用了10年使美國優派集團成為全球最大的顯示器跨國集團。2000年,昔日差生朱宗良成為了美國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
不是人人都能戰勝自我,故而也就不一定人人都能成功。成功也不一定要有多么高深的學問,有時僅僅需要一點勇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