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考生
眾所周知,人類具有很強的社會性。甚至可以說,人是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被定義的。作為群居動物,人類要依靠他人才能生存。而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自己不再被他人所需要。因而,孤獨感便在不知不覺間悄然占據了人們的生活。
在這看似緊密聯系的社會當中,我們仿佛正被世界的紛繁所包圍,一層又一層。但事實是,哪怕周圍的空間被熱鬧的空氣所填滿,每一個人其實都還只是一個被隔離的個體。時代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變化,當所有東西都在變,而你卻不想變的時候,你便成為了一個孤獨者。人們發明了打發時間的機器,卻最終被機器左右了自己。
因而,人們渴望被需要,實則是一種自我救贖。人們在尋找一種與社會的聯系,尋找自己本身存在的意義,即社會認同感。當孤獨者意識到自己被他人所需要,他們就會開始把自己與社會聯結在一起,就好像找到了融入社會的理由。因此人們會更加的渴望被需要。通常這種心態分為多類:渴望被親人依賴,是一種希望被需要的體現;渴望成為集體的領導者,是一種希望被需要的體現;渴望為國家、為社會的發展而有所建樹,也是一種希望被需要的體現。凡此種種,關鍵在于個體擁有多強大的能力。
相對地,當人們感受到自己不再被需要的時候,他們都會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孤獨,仿佛為整個世界所拋棄一般而孤寂。這種難以忍受孤獨之苦,讓人們尋求同伴所帶來的安全感。當他們被集體的溫暖所救贖,就由此鼓勵了集體的合作與交流,讓人們再次意識到他們渴望被需要。
當然孤獨并不完全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它把我們從科技與變化中救贖出來,回歸到人類最本質的情感世界,從而不被冷冰冰的機器所同化。正是因為我們渴望被需要,渴望得到自我價值的認同,我們才會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學習或者廣泛的交際,以此來充實自己,來證明自己。我們才會從各種電子數據中抬起頭,與更多的人建立更多的關系。如此以來,社會成員間的關系才會更加緊密、溫馨與和諧。
社會將人們組合成了一個整體,它保護著我們不受傷害。但若孤獨不復存在,那么社會也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正是因為我們渴望被需要,人類才得以互相幫助并保護彼此,得以延續和繁榮。
依稀記得看過一位哲人的話:在孤獨中成形的事物,往往也能被用來救贖孤獨。看來,這是真理!
【點評】
1.題目顯赫,突顯論點。本文的標題語言簡潔、意義明確,給讀者以一目了然的清晰感。用這樣意思完整的判斷句擬題,值得提倡。
2.由因導果,順理成章。文章的前兩段,例舉和分析了人孤獨的社會原因,繼而得出了“人們渴望被需要,這實則是一種自我救贖”的觀點。又以此展開如何救贖,環環相扣,層層遞進。
3.立意新巧,自圓其說。可以說,作者的立意是在基于所給材料的基礎上,又能夠通過深刻的理解而提出了獨特的立意,再通過具體的分析說理,使論點自然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