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
摘要:“營改增”的頒布,廣受各行各業的關注與研究,伴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穩步增長,由于經濟體制的改革,稅制改革成為了歷史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有必要用辯證的思維去正確認識和理解其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本文根據“營改增”的背景、案例,分別從不同角度淺談了“營改增”后,對我國財政收入的短期不利影響,以及長期的有利影響。
關鍵詞:“營改增”;財政收入;影響
一、“營改增”的背景
“營改增”的出臺最主要的是減少了重復征稅,對于減輕企業的稅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為了能夠加快稅制改革、有效降低企業納稅負擔,調動起各方的積極性,促進第三產業中服務業的發展,以及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消費升級、培育新動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于2012年在北京、上海、江蘇等地開始試點,2016年5月1日起,全面實施“營改增”這項稅制改革。
在過去的稅制結構中,營業稅和增值稅為流轉稅中最主要的兩個稅種,然而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這種稅制結構十分不利于經濟結構優化。比如視同銷售、混合經營、混合銷售,因此重復征稅和制約服務業發展成為了稅收征管過程中最突出的兩個問題。“營改增”彌補了營業稅的重復征稅、無法抵扣、無法退稅的缺點,使增值稅能夠達到“道道征稅,層層抵扣”,能夠有效地遏制過去繳納營業稅時,部分企業、個體經濟的一些逃稅、漏稅的現象,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稅負。同時,市場經濟交往中的價格體系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由原來營業稅的“價內稅”變成了增值稅的“價外稅”,使進項稅和銷項稅可以互相抵扣,形成抵扣鏈條,這將從根本上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及企業的內部架設產生影響。
二、短期的不利影響
“營改增”實施之前,營業稅由地稅征收,財政收入歸地方所有,增值稅由國稅征收,財政收入歸地方和中央共享,其中75%歸國家財政收入,25%歸地方財政收入。但是在“營改增”之后,會出現地方政府主體稅種的消失的現象,原本歸地方財政收入的營業稅面臨著全部喪失的處境,對地方稅收收入造成極大的沖擊,形成一個財政收入的缺口,因而使地方財政收入急劇減少。
在“營改增”實施進程中,由于不同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差異程度大,使得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困難。由于“營改增”涉及的范圍主要為交通運輸業以及服務業,對于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來講,第三產業——服務業較欠發達地區的范圍更廣、規模更大,經濟效益更高,且較發達地區出臺的相關補貼政策帶動了“營改增”的實施,相反,欠發達地區想要利用第三產業——服務業來拉動稅收收入增長也相對比較困難,進一步加大了“營改增”在欠發達地區的實施難度。
為了帶動“營改增”能夠順利實施,政府出臺了相應的補貼政策,如地方財政部門設立專項資金,給予一定的政府補貼來緩解稅負帶來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方財政支出的壓力,而稅收減少也隨之同時發生,使地方財政收入較原來相比大幅減少。例如2013年,北京在財政扶持政策方面支出了1.8億元的財政補貼,深圳2013年上半年在財政扶持政策方面支出了1.65億元的財政補貼,顯而易見,龐大的數字體現了巨額財政補貼的支出,且“營改增”最重要的是能夠減少重復征稅,在減稅規模不斷擴大的基礎上,財政補貼政策無疑是雪上加霜,必然給財政支出帶來強大沖擊與壓力。
三、長期的有利影響
盡管在短時間之內“營改增”的實施使財政收入大幅減少,但從長遠看來,“營改增”有助于財政收入的增長。
首先,“營改增”實施之后,促進了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發展,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契合目前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形勢,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減少財政收入隨工業經濟的上下浮動,加固地方財政收入的穩定性。由于“營改增”試點行業屬于生產性服務范疇,在產業鏈中居于中游位置,在抵扣鏈條形成后,使上下游行業均可受益,同時也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市場發展環境呈良性循環,地方的二、三產業能夠有機結合,能夠互相作用、共同發展,加強一體化建設,由此看來各投資生產要素既能向現代服務業聚集,對服務業發展將產生政策引導以及結構優化的作用,又能使地方財政的不穩定性變小,其他稅種的稅收穩定性得以有所保持,并且有利于涵養優質稅源,壯大財政實力。
其次,“營改增”之后,減稅的效果顯著,增強了企業活力,鼓勵創業投資,促進行業發展,為新稅種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在降低一般性稅種的稅負同時,對其他稅種實行增稅,從而以其他稅種增加的這部分稅收收入來填補“營改增”所減少的稅收收入,這不但可以彌補“營改增”短時間內的財政收入減損,長遠來看是我國稅收實現了正增長,同時也為地方財政收入的穩定性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總結
綜上所述,稅收作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改革是勢在必行的。“營改增”離不開我國的宏觀調控與引導,是我國稅制改制道路上的一項重要舉措與深刻變革,對我國財政收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改革的道路的是曲折的,是艱難的,需要通過時間以及不斷地繼續探索,黨的十八大要求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革并完善現有制度,逐步消除不利影響,擴大積極影響,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融合,擴大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使政策與中國經濟相契合,推動我國經濟繁榮發展,有效提高我國綜合實力,達到全面建成小成社會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葉青.論“營改增”稅制改革對國家財政和稅收的影響[J].商,2014(01):227-228.
[2]寇明風.“營改增”對地方財政的影響分析.中國改革論壇網,2014-09-28.
[3]盧志剛.營改增企業發展對國家財政的影響,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