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要進行轉變,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今年以來,我校大力推行小學數學“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結合自身教學與教研的實踐,談談對”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考。
[關鍵詞]小學;互助;學習;探究
一、小學數學“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基本結構
小學數學“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體現過程性,關注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與方法;突出創新性,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為出發點;凸顯探究性,著力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應用知識的能力。
(二)操作程序
1.前提準備。準備的目的在于穩定學生的情緒,喚起學生的原有認知,為探究作好知識、能力、心理等方面的鋪墊。這一環節既可以在課前準備,也可以在課中進行,可以用談話、講故事等多種形式進行。
2.探究新知。這是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關鍵環節。教師應了解學生的“數學現實”,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圍繞學習內容設計綱要性思考題,創設知識遷移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獨立探究新知.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動手實踐、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暢所欲言,大膽質疑,促進同化,發展思維的流暢性,讓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3.拓展運用。這是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獲得能力.教師的練習設計要緊扣教材,有適當的坡度與密度,要讓全體學生都練有所得。要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開放性習題訓練,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和獨特性。
4.總結評價。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回顧問題探索過程,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進行自我評價、總結得失,并聯系實際將知識點向課外延伸,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激發再認識、再發現、再創新。
二、小學數學“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策略
(一)營造和諧的課堂環境
和諧的課堂環境能喚醒和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和需要,使之產生強烈的欲望,并積極進入狀態,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
1.注重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過程。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對學生要保持寬容與理解,給予鼓勵與引導,少一些批評與指責,多一些贊揚與鼓勵,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消除師生間的無形的心靈鴻溝,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2.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提問題的環境與機會,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與意見,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質疑,倡導多樣化的解題策略。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深刻性,同時又能滿足學生的求勝心理,形成熱烈的課堂氛圍。
(二)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習。
1.情境創設要基于現實生活。創設情境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去選擇教學資源,把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有價值的數學題材呈現給學生。數學素材要緊密地聯系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親切,由此產生好學、樂學的動力。
2.情境創設要引發認知沖突。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種建構過程,是認知矛盾運用的過程。教師要能在學生已有認知基礎上, 以舊引新,適時把新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展示的問題要把握學生的邏輯起點,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有利于打破學生暫時的認知平衡,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又要是學生經過努力能解決的。
3.情境創設要利于目標達成。數學素材是數學知識的載體,它起到襯托教學內容的作用.教師在選用數學素材創設情境時,不僅要看它是否是現實的、有趣的,更要看它與教學內容的聯系,是否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這就要求教師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素材選用的目的性,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與作用。
(三)適時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目標多元、方式多樣的評價體系。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評價,不是為了給學生一個結論,也不僅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表現,而是為了讓學生在現有的基礎上謀求新的發展,使評價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源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1.評價時間要及時。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是為了進一步指導與改進教學。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要把評價經常性的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表現及時給予評價與反饋。在教學過程中提供學生多次自我反饋的機會,使學生自我約束、自我檢查、自我評價成為一種習慣。
2.評價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從學生的視角來認識,要以學生個體縱向比較為主,要讓學生從教師的評價中享受成功的體驗,在同學之間的互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學會認識自我、欣賞他人、建立自信,從而使評價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動力。
3.評價方式要多樣靈活。評價可以是集體評價,也可以是個體評價;可以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互評與自評; 可以是書面形式的評價,也可以是口頭形式的反饋。評價的內容不僅包括課堂中學生回答問題的對與錯,更要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重視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建英:《小班分組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小學數學教育》,2000年第7-8期.
[2] 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3] 黃政杰、林佩璇著:《互助學習》,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第1版.
[4] 王坦:《論互助學習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