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薇
[摘 要]思想品德課不單單是一門社會學科,其也是提升學生德育水平的重要基礎。中學階段學生仍需要教師積極且正確的引導,在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基礎之上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中學思想品德復習課程就尤為重要。當前階段思想品德復習課必然要進行不斷創新,在復習的過程中不僅要重溫已學知識,也要在此基礎上拓展學生思維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引發學生的思考,這樣才能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本文以此作為研究的基點,對當前階段中學思想品德復習課的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從而讓人們對思想品德復習課有更加準確的認知。
[關鍵詞]中學;思想品德;復習課;教學
傳統的思想品德復習課大多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恨不得把全部知識灌到學生腦子里;學生往往是呆若木雞,昏昏欲睡,“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紋絲不動”,教師累,學生困,課堂效率不高。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復習效率和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現結合我校“目標嘗試教學法”復習課模式中的“明確目標”、“知識梳理”兩個環節以《感受文化魅力 傳承民族精神》一課為例進行簡要說明:
在“目標嘗試教學法”復習課的模式中,我校確立了“基本訓練---明確目標---知識梳理---復習鞏固---檢測反饋---總結評價”這六個環節。針對“明確目標”這個環節,我在授課中主要讓學生認識到本節課所要復習的知識點有哪些逐步來明確考點(或者逆向訓練也可以),掌握答各類題的方法和技能。“知識梳理”環節中再讓學生去構建知識網絡。在這兩個環節中我嘗試做了以下工作:
一、明確考點,導入復習——讀教材
復習課首先也要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同時也少不了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在疑問、思考和探索中導入課本內容復習。然后帶著問題熟讀教材,記憶基礎知識,做好知識儲備。為防止時間長了知識混淆和遺忘,能在需要查閱課本時,準確、快速,最好用彩筆把重點知識點根據中考考試說明按識記、理解、運用分類標示出來,這樣做也能給學生以視覺上的新鮮感受,避免了單調、乏味,有利于提高復習效率。如,復習專題《感受文化魅力 傳承民族精神》時,我先用多媒體展示出此專題的考點:①考點54: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運用)②考點55:傳統美德薪火相傳(運用)③考點56:民族精神生生不息(運用)④考點57:民族精神我傳承(運用),再讓學生們以小組合作比賽的形式找考點中所包含的小知識點,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又完成了熟讀教材,明確考點的任務。
二、創設情境,設計各種題型——多訓練
對重點知識進行創設情境,設計列舉、簡答、探究實踐、分析說明等多種題型進行訓練。如,針對《中國詩詞大會》上選手們的精彩表現和專家們的深刻點評設計了簡答題:中華文化的特點是什么?專家評論中說到:這些數字的背后包含的紅軍和我們這個民族“不屈的精神”指的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體現了哪一國策?列舉題:除了詩詞外,你還對哪些傳統文化感興趣?探究實踐題:為了弘揚這種偉大的精神,學校可以開展哪些活動?搭起文化橋梁,中學生怎樣做一名友好往來的使者?為更有效的“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強國,請你提出合理化建議。分析說明題:舉辦詩詞大會有什么重要的意義?中學生怎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長征精神?使學生徹底掌握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這一考點的重要內容。
三、滲透解題方法,授之以漁——巧指導
在訓練中,對選擇、簡答、列舉、分析說明、實踐探究等各種題型有計劃地進行指導,使學生熟練掌握各種題型的特點、要求、解題思路與方法,提高應考技巧,確保取得優異成績。
1.答案要求:①條理清楚;②表達準確;③內容完整。
2.答題步驟:①審設問,確定立意范圍;②審情境,提取有效信息,明確立意;③按要求組織答案。
3.答題技巧:
① 結合材料,談理解、認識、感悟、感想、體會類型題:
這類題目的設問一般是“對上述材料如何理解(認識)”,或“談談你對某某問題的認識(理解)”,或“談談為什么要怎樣”等,重點是考查考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對問題思考的深度。在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時,不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充分聯系教材,思維要發散,角度要多樣。應以教材知識為依據,不宜生搬硬套。⑴ 是什么—-現象+本質(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⑵ 為什么—-原因+意義。 ⑶ 怎樣做――分清角度:國家、社會、公民、經濟活動參與者、青少年……(要點的組織視分值的多少而定)。如在材料中問:“為更有效的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強國,請你提出合理化建議。”就可以答:國家:A 健全發展文化事業產業的法律法規;B執法部門嚴格執法,堅決打擊破壞文化事業的行為;社會:發揮媒體的輿論宣傳作用,加強宣傳教育;個人:A 樹立保護文化產業的責任意識;B 積極宣傳保護民族文化的重要性;C從自身做起,自覺保護本民族的優秀文化;D為保護文化事業獻計獻策。
② 意義、作用型題:有助于(有利于、是……的需要、是……的必然要求),如,“舉辦詩詞大會有什么重要的意義?”可以答:①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②有利于培養民眾高雅的生活情趣;③是提高國民文化素養的需要;④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③青少年應當如何做題型:A.樹立 意識;B.觀念(意識)+行動(宣傳+具體行動)——(一般針對某一領域的建設,如環保、誠信、節約型社會等說明怎樣做時,可用此思路);C.培養和發揚……精神(艱苦奮斗、創新精神、科學精神等),或是相應的行為習慣;D.積極參加實踐活動,提高實踐能力,增強體質,磨礪意志,將來為……(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家鄉、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力量。如,答“作為當代中學生,你覺得應該怎樣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一題時,可結合回答:① 樹立崇高理想;② 努力學習,發揚艱苦奮斗精神;③ 培養責任意識、奉獻精神、創新精神、實踐能力;④ 自覺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利益;⑤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⑥ 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當然還要具體材料具體分析,或者是可以從思想上、行動上、對他人的影響上來作答。
四、交流互動,理順知識網絡——建框架
熟讀教材后,小組交流,解決問題。解決不了或者意見不一致時,交由全班同學討論,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輕松掌握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理順本課線索,使本課知識條理化、簡單化。然后尋找本課與其他課以及與所學過的教材知識點相聯系,把涉及同一問題的相關內容綜合在一起,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實現“牽一發而動全身”,有效地防止答案不全、遺漏知識點的問題出現。如,以《中國詩詞大會》為載體,考察了學生各類問題,通過各小組交流討論,形成比較完整的方案,既有六年級培養高雅生活情趣、七年級的做友好往來的使者、八年級的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九年級的建設文化強國還有與時政“長征勝利80周年”和李克強總理《2017政府工作報告》的結合。通過討論,理順本課線索,明確了本課: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傳承民族精神的責任,同時也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之一。當中滲透著愛國主義教育和對國家的責任。構建出圍繞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相關知識框架。
復習課應該體現新課改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通過全員參與、討論、探究,提高復習效率和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顧玲,鄭歡.微課在中學思品課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5).
[2]司士宇.論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生活化[J].學周刊,2017(9).
[3]李志明.論如何優化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