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安
摘要:隨著我國產業結構性調整,產業集聚模式需要在新時期進行合理轉變,尤其在“互聯網+”的模式下。本文提出了構建離散型的產業組織模式。分析了離散型產業園的主要內涵及意義,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構建我國離散型產業園經營的模式:1.社會協同關系的構建;2.信息交易模式的構建;3.資產交易模式的構建;4.人力資源配置系統的構建等。希望以此來加速我國產業科學轉型。
關鍵詞:離散型;產業園;經營模式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完善,集聚式的產業群不斷出現。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有效推動了我國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區域經濟的融合。但是在“互聯網+”等模式不斷出現的情況下,產業集群也需要進行合理的轉變,經營模式也需要進行合理的調整。本文認為離散型的產業模式將成為我國產業結構性轉型的發展方向,離散型的資源整合模式也將成為有力推動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
一、離散型產業園的主要內容
離散型相對于集聚式的產業園組織結構模式。集聚式的結構有利于進行各個分工之間的有效協作。不同投資主體之間的分散投資而集聚組織有利于投資風險的有效分散。對于整體經濟結構的組織而言能最大功效的降低之間的交易成本達到利益最大化。但是在信息時代互聯網經濟中,可調動的資源可以是全球的,因此對于企業集團而言需要進行離散型的產業園結構發展。
(一)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提升資源利用的效能
離散型的產業模式的研究對象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種為除了生產之外的支撐型的產業項目,例如信息源建設、互聯網金融、生產研發、銷售中心等,主要為信息、創新和資金的融通等模式上的離散組織。這兩種分別依靠不同的載體:1.信息傳輸系統;2.資產交易系統。其都可以通過離散型的分布實現。第二種為不同產業園之間的生產協同關系,例如不同地區的優勢產業離散型分布。對于生產型企業而言,不同部件的產業區分,主要指外部產業分工協作和內部生產協作之間的協同關系,離散型的產業結構布局有利于生產性集團有效降低外部的分工協作的管理成本。有效降低全社會的能耗,實現資料的高效利用。
(二)實現產業生態經濟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傳統的集聚型產業園建設能有效地集中社會中可以獲得的產業資源,進行集中管理和協同生產。產業園可以讓所有入園企業實現規范經營,通過統一的約束機制,形成統一的規范制度,以實現產業的有效融合。
這樣可以有效地進行社會集中化的生產管理提高社會協同的效率和效能,并能在信息相對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有效降低因為信息交易帶來的高成本。離散型的產業園結構模式,是在傳統集聚型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強調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生產過程的有效集聚。生產要素配置可以是全球化的或者整個社會的資源有效互聯互通,這取決于生產資源配置的成本優勢和生產過程的合理化過程,而非需要進行統一集聚化的管理和協同。這種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將有效發揮各個地區的社會生產效率,進行人力資源的配置和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
(三)實現社會產業協同關系的建立降低管理成本
離散型的產業園經營管理模式是在傳統的集聚型的產業園模式上發展出來的。其更多的是基于現代互聯網技術和資產交易系統來實現整個社會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生產過程的合理配置,最終實現產品的合理配置的系統性過程。
二、我國離散型產業經營模式的構建
離散型的產業模式是在傳統集聚型的基礎上通過互聯互通的信息交易模式和資產交易模式來實現的。因此離散型的產業經營模式的構建主要包括:1.社會協同關系的構建;2.信息交易模式的構建;3.資產交易模式的構建;4.人力資源配置系統的構建等。
(一)社會協同關系的構建
社會協同關系主要指對傳統的集聚型的產業模式中,對原有的社會分工和社會生產關系進行重新評估。這種評估區別于以往的產業集聚和系統性協同,而是基于社會生產效能和地方社會生產組織結構效能。需要對現有的集聚型的生產模式進行重新排序,并有效分散部分不需要進行長期集聚的過剩產能,適當進行離散式的區域分散。
(二)信息交易模式的構建
離散型產業經營模式需要依靠強有力的信息交易系統。將各種生產過程中的信息交易模式有原先的信息溝通渠道轉變為依靠互聯網信息輸送模式。這有兩種協同信息交易模式:1.不同產業集群之間的信息交易模式構建,可以有政府或者產業協會或者行業組織構建相應的信息協同平臺和信息交易平臺來集中進行信息系統的構建,這種為多元化的信息交易模式;2.企業內部的離散型組織結構模式中的ERP系統構建,整合企業內部的所有部門之間的信息,通過內部ERP平臺進行集中管理和鏈接。
(三)資產交易模式的構建
產業資產交易模式需要有物聯網作為交易的基礎。其是在互聯互通的模式上構建起來的。資產交易模式首先需要有資產交易平臺,實現對產品和半成品的網絡交易,通過競價系統完成資產的合理流動。其次,需要依靠物流系統來實現對產品或者半產品的社會配置。
(四)離散型的人力資源配置構建
離散型的產業模式配置需要有相應的人力資源進行支撐性配置。首先,高等教育機構在進行專業設置的時候需要考察當地的產業結構和離散型的產業交易模式,針對性地進行專業結構的調整,以適應當地經濟發展需求;其次,建立離散型產業人才需求的合作平臺,根據不同的產業結構和社會協同關系,發布不同的人才需求實現人才和合理流動;再次,需要進行產學研合作提高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和行業基礎研究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邵宜航,李澤揚.空間集聚、企業動態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制造業的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7(02)
[2]楊凡,杜德斌,段德忠,林曉.城市內部研發密集型制造業的空間分布與區位選擇模式——以北京、上海為例[J].地理科學,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