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亞琳



摘要:本文首先分別描述了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財政支出結構現狀,從直觀上得出二者之間的關系,然后利用2007-2016年間的相關數據,設定三個計量模型,通過實證分析財政支出結構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響。最后,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財政支出結構;收入分配;城鄉居民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增長的同時,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問題逐漸顯現。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純)收入差自1993年至2016年呈不斷擴大趨勢,二者比重也一直在3倍左右徘徊,城鄉發展失衡。從基尼系數角度看,自2003年以來,連續14年,我國基尼系數每年都超過0.46,高于基尼系數的國際警戒線。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分配不公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從近日出臺的《2017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點工作安排》可以看到,政府為協調城鄉發展采取了很多措施。由于市場堅持效率優先的原則,所以對收入分配差距問題無法有效改善,此時就需要政府發揮補充作用,通過再分配以實現社會公平。
二、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財政支出結構的現狀分析
(一)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現狀分析
1.基尼系數
通過基尼系數,我們能夠判斷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2003年我國基尼系數為0.479,2004年下降到0.473,之后從2005年又開始持續上升,到2008年達到0.491,從2009年到2015年間,基尼系數持續8年下降,2016年略有漲幅,為0.465,雖然總體上變化比較樂觀,但從單個數值上看仍然超過了0.4的國際警戒線,這表明持續深化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形依然嚴峻,政府部門有必要采取措施縮小貧富差距。
2.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動趨勢
根據統計,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純)收入的差額從1993年的1655.78元擴大到2015年的20422.83元,絕對值變化較大;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純)收入的比值變化則先上升后下降。1993年到2002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純)收入比值不斷上升,到2009年達到最大值3.33,之后呈現下降趨勢,2015年為2.8959。雖然在相對值上二者之間差距有所縮小,但是仍然在3倍左右徘徊,城鄉收入差距問題依然凸顯。
(二)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現狀分析
2016年,我國各級財政安排的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到70%以上。本文從財政支出結構中選擇四個子項來考察財政支出結構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它們分別是: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科教文衛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農林水務支出。
根據統計,2007-2016年間,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比逐年下降,從2007年的17%下降到2016年的8%,這主要得益于我國近些年來大力調整和壓減中央本級一般性支出,嚴格控制“三公經費”,管理其支出規模。教科文衛支出占財政支出總量的比重則在整體上呈上升趨勢,2007年至2012年從24%增長到28%,六年間增長大于4%,這顯示了我國對于人力資本投入方面的重視。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比則一直呈穩步增長態勢,維持10%-11%之間,但總體而言占比偏低。最后是農林水務支出,從2007年的6.8%到2016年的9.8%,體現了國家在支持農業發展方面投入的不斷加大。
(三)財政支出結構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相關性
從上面圖形中可以直觀看到,城鄉居民收入比變動與一般公共服務支出變動趨勢大體一致,而與其他三類支出變動趨勢呈相反方向,這主要是由于不同支出對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機制不同。
在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方面,政府必須要保證機關事業單位的不停運轉,直接服務對象都是城市的行政單位,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在科教文衛支出方面,財政用于科教文衛的支出實際上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公平合理的人力資本投資能夠讓貧困階層提高自身能力,縮小與高收入階層的收入差距。在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方面,社會保障資源缺乏,將會使得低收入者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貧富差距會擴大。就城鄉而言,我國財政長期偏城市化現象使得很多城市人群占用了絕大部分的社保支出,而農村地區社保覆蓋范圍較小,大部分都享受不到社保福利(何富彩、李懷,2016)。因此,必須改變社會保障支出偏城鎮化現象,否則社會保障支出投入的增加不但不能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還可能適得其反。在農林水事務支出方面,近些年來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水利工程的投入,在農林水事務進行補貼的同時減免農產品生產銷售環節等稅收,有效提高了農民收入(余菊,2014)。
三、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擇
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從財政支出結構中提取出四個支出項目: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科教文衛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農林水事務支出。將各類支出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重作為解釋變量,為方便計算,科教文衛支出由文化傳播與傳媒、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這四項支出構成。同時,選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作為被解釋變量,該指標計算簡單、數據易得,并且能夠較好地反映出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同時選取了2007-2016年的年度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此外,本文在變量選擇時也考慮了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農林水務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等指標,然而由于回歸結果不顯著,無法說明問題,所以將其舍棄。
最終估計的模型為:Y=α+β1X 1+β2 X 2+β3 X 3+μ[y=α+β1X1+β2X2+β3X3+μ]
其中Y為城鄉居民收入之比,α為截距項,β1、β2、β3為系數,X1為文教科衛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X2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X3為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μ為隨機擾動項。
(二)實證研究
以下變量處理均采用計量軟件Eviews8.0進行。
1.平穩性檢驗
首先,我們采取的是時間序列數據,有可能是非平穩的。所以,在加入經濟計量模型分析之前,我們要先對以上時序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以防止在進行回歸分析時出現偽回歸問題。經過檢驗,可以得到單位根結果(見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所有,序列本身都是不平穩的,但是其二階差分在5%或接近5%的顯著水平下平穩。
2.協整檢驗
首先對模型進行最小二乘法估計,然后再對模型的殘差進行ADF檢驗。從結果來看,該殘差在5%的顯著水平附近平穩,說明回歸方程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
3.殘差的自相關檢驗
通過D.W.統計量判斷回歸方程的殘差是否存在序列相關。從回歸結果可知,DW值為1.757618。通過查DW統計量臨界值表,我們可知dl為0.34,du為1.733,算出來的DW值正好落在無自相關區域。因此判定模型不存在自相關問題。
4.實證結果及分析
實證結果如下:
y=5.3198-5.3816X1-9.8316X2+2.223X3
t=(9.1796)(-3.2810)(-3.2704)(2.6958)
p=(0.0001)(0.0168)(0.0170)(0.0358)
R2=0.9471 F=35.8384 D.W.=1.7576
通過上述回歸,我們可以看到:科教文衛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與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前面的系數都是顯著的,說明這三者都是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具體來看,一般公共服務支出與城鄉收入比呈正向關系,說明這項支出的增加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起到了拉大的作用,而文教科衛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與城鄉收入呈負相關,說明增加這兩類支出有利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之間的差距。另外從結果中看,社會保障支出前的系數為9.8316,大于科教文衛支出前面的系數5.3816,說明前者對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起的作用相對更大。
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一) 適度降低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比
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并不會對社會生產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在保證滿足基本運作的情況下適度縮減此類項目的支出,比如行政管理費支出,各級政府應適當壓縮支出規模,在保持公用經費支出總量隨著經濟增長而保持增長的同時,適度增加公用經費對農村的占比,不斷提高行政管理費資金的使用效率。2017年我國將按不低于5%的幅度壓減非剛性、非重點支出,繼續按照只減不增的原則,嚴格控制“三公經費”預算。
(二)加大對農村地區文教科衛的投入力度
要強化教育機會公平,首先要落實好對農村地區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的相關資助政策,加大資助力度,均衡教育資源;其次,可以因地制宜發展適合地方的中、高等職業院校;最后,還要加大對農民就業職能培訓的投入,不但要對外出務工的農民實施培訓,也要對從事農業種植以及與農業種植以及與農業有關第三產業的農民實施培訓,緩解農民就業不平等狀態。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和職業技能,改善我國城鄉人力資本積累不均等的狀況,從而達到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目的。
(三)合理確定農村地區社會保障支出
農村的社會保障方面長期落后于城市,覆蓋面也不足,今后的財政支出應繼續重點向農村地區傾斜,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等原則,同時加快落實農村基本養老制度、基本醫療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農村社會保障財政支出結構性改革,首先,政府投入更多的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資金;其次,合理分配農村社會保障各項內容的支出權重,基于實際情況,實施“精準醫保扶貧”,加大新農合投入,建立新農合籌資水平與醫療費用增長速度及其他相關因素合理掛鉤的科學調整機制;最后,要提高農村社保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加強對社會保障資金的監管,有效防止社保資金被挪用。
參考文獻:
[1]余菊,劉新.城市化、社會保障支出與城鄉收入差距——來自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經濟地理,2014,34(03):79-84+120.
[2]何富彩,李懷.城市化背景下財政支出結構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J].上海經濟研究,2016(12):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