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記者 胡靜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民營企業不僅僅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同時更是受益者。40年間,中國民營企業厚積薄發,成為中國經濟新的支撐點,
并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2017年7月20日,對于華為來說,是值得歡呼慶祝的一天——這一天,《財富》2017年世界500強正式公布,中國的華為正式挺進前100名,排名第83位。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進入世界百強的民營科技企業。在這份榜單中,阿里巴巴排名第462位,騰訊排名第478位。
目前為止,華為是世界百強中,唯一一個沒有上市、不搞金融、不炒房地產的中國企業。華為不僅以785億美元的總營收排名第83位,并且在凈資產收益率榜單上,位列中國企業首位。這也意味著,終于有一家中國企業,代表著民族科技走向了世界的頂端。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日漸崛起。雖然本次入圍《財富》世界500強的105家中國內地企業中,81家國企仍居多數,但起步較晚的中國民營企業,從2008年聯想集團1家首次上榜以來,短短10年就增至24家。
毫無疑問,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也正是中國民營經濟飛速發展的40年。這40年中,中國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不允許到被允許,再到鼓勵、支持,已經迅速地發展起來。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民營企業不僅僅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同時更是受益者。40年間,中國民營企業厚積薄發,成為中國經濟新的支撐點,并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1958年-1978年長達20年的時間內,由于各種原因,中國經濟長期處于停滯和徘徊狀態。盡管1978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比1965年的1716億元翻了一倍多,年均遞增率達6.8%,并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中國的生產力仍然發展緩慢,人民溫飽仍然沒有解決,科技教育仍然落后。
1978年12月18日-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會議揭開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自此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1979年的春天,1000多萬名知青陸續返城及每年幾百萬名畢業生走出校門。為解決城鎮就業壓力,在城市地區,197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第一個關于發展個體經濟的報告,允許“各地可根據市場需要,在取得有關業務主管部門同意后,批準一些有正式戶口的閑散勞動力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者個體勞動”,城市地區的個體工商戶應運而生,這為中國民營企業的萌發提供了機會。
同樣是1979年的春天,中央落實原工商業者的政策,發還定息、補發工資、認回文革中被抄家的物資。工商界懷著感恩圖報的心情,表示要為祖國“四化”建設貢獻力量。
這其中,有一位年近80歲的老人——劉靖基,他建議將上海工商界落實政策發還的定息、多余的錢款集資組建公司。同年6月,在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期間,以劉靖基為代表的9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向大會提交“籌建上海市工商界愛國建設公司的建議”。這個建議得到中共中央、全國政協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同年9月22日,上海市工商界愛國建設公司成立,劉靖基出任董事長和總經理。
上海市工商界愛國建設公司,即上海愛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政策感召下,在鄧小平同志關于對原工商業者“錢要用起來,人要用起來”的指示精神鼓舞下,以劉靖基、唐君遠等為代表的上海市老一輩工商業者和部分海外人士 1000余人共同集資5700余萬元,創建的大陸改革開放后第一家民營企業。它為改革開放初期的上海經濟發展和安排回城知青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79年的春天,改革開放的春風同樣也改變了老舍茶館創始人尹盛喜的一生。已過不惑之年的共產黨員尹盛喜積極響應黨的“安置待業青年,發展集體經濟”的號召,辭去街道辦事處干部的“鐵飯碗”,組織街道返城待業青年,自謀出路,在前門箭樓西側搭棚設攤,靠賣二分錢一碗的大碗茶白手起家,并于1979年6月創建大碗茶青年茶社,在后來的幾十年間先后打造出了“大碗茶”和“老舍茶館”兩塊知名品牌。
改革開放政策一掃過去的陰霾,瀕臨崩潰的經濟煥發出春天般的勃勃生機。國家開始承認私有經濟的合法性。1980年前后,第一批個體工商戶合法獲得營業執照;1981年7月,國家首次承認個體戶存在的合法性。在此背景下,民營企業順勢而生。
至今,40年過去了,從默許、承認到被鼓勵,民營企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國內到全球的成長過程,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增強。
事實上,中國的民營企業起步較晚,也沒有可參照的樣本,需要在不斷嘗試中蹣跚前行,在40年的發展中,有些風光一時的企業在試錯中消失不見,也有一些優秀的企業在不斷突破中發展壯大。
但毫無疑問的是,改革開放40年來,民營企業自身不僅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也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民族力量。
據國家工商總局的資料,1979年底,全國個體工商戶為1416.84萬戶,從業人員2257.99萬人;私營企業10.78萬戶,從業人員183.89萬人。而到1996年底,個體工商戶達到2703.68萬戶,從業人員5017.06萬人;私營企業達到81.93萬戶,從業人員1171.13萬人。到2007年6月底,個體工商戶實有2621.4萬戶,從業人員5309萬人,實有資金額數7034.7億元;私營企業520.5萬戶,從業人員6927.5萬人,注冊資金8.3萬億元。
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達2726.3萬家,個體工商戶6579.3萬戶,注冊資本超過165萬億元;民營經濟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占比超過50%,GDP、固定資產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占比均超過60%,技術創新和新產品占比超過70%,吸納城鎮就業超過了80%,對新增就業貢獻的占比超過90%。
1992年,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第二次浪潮的掀起。同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確立了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確定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的方針。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全國上下創業激情高漲,迅速掀起一股下海潮,大量機關干部、科研人員、國有企業員工、海歸等跳出體制,紛紛下海辭職創辦企業,形成我國改革開放后的新一輪創業潮。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曾做過統計,1992年辭職下海者超過12萬人,投身商海的人超過1000萬人。許多體制內的人下海創業,許多大學生也把創業作為自己畢業后的夢想。創業成為20世紀90年代的鮮明烙印,由此也大大推動了民營企業的蓬勃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這個時期,中國掀起了第一次互聯網創業發展大潮,1994年-2000年間,互聯網經濟快速崛起,并誕生了雅虎、網易、搜狐、新浪、百度、阿里巴巴等這樣一批優秀的民營企業。

尤其是2001年12月11日起,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以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事件推動了民營企業大發展,不僅促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同時還加快了民營企業的全球化步伐。
商務部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從2002年的27億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1701億美元,201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達到481.9億美元,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性增長趨勢已經形成。其中,民營企業作為推動對外直接投資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1年,500家進出口額最大的企業當中,民營企業只有5家,到2010年就增加到了44家。全國工商聯數據顯示,2010年,民營企業500強中累計共有137家企業開展了海外投資,投資企業和項目592個,海外投資額達61.77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174%,2010年民營企業500強兼并收購海外企業的事件明顯增多。
由南開大學全球經濟研究中心科研團隊編寫的《中國民營企業海外直接投資指數2017年度報告》顯示,民營企業海外直接投資項目從2005年的7件增長到2016年的211件,金額數從2005年的1.2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658.5億美元,民營企業海外直接投資整體規模實現了飛躍式的增長。
統計數據還顯示,中國民營企業海外直接投資在整體上發展勢頭較為迅猛,在2005年-2016年間,中國民營企業海外直接投資項目數量增長了30倍,投資金額同期增長了532倍。從海外直接投資金額綜合指數與數量綜合指數在近年來的表現中還可發現,在2014年、2016年單筆交易項目所含的金額越來越大,這預示著民營企業開始逐漸將大額資金投入海外直接投資市場。
事實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入推進,民營企業也正在充當著不容忽視的力量。《“一帶一路”貿易合作大數據報告2018》顯示,民營企業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總額占比最大,2017年為6199.8億美元,占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貿易總額的43.0%,其次為外商投資企業(36.6%)、國有企業(19.4%)、其他企業(1.0%)。而國有企業進出口總額增速最快,2017年國有企業與“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額為2795.9億美元,較2016年增長24.5%,其次為民營企業(12.1%)、外商投資企業(10.2%)、其他企業(1.2%)。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歷了4次創業潮,即20世紀8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創業潮、20世紀90年代初期下海創業潮、21世紀初期互聯網創業潮、2014年以來創新創業潮,每次創業潮均催生了大量民營企業,也產生了像萬向、海爾、華為、泰康、蘇寧、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這樣一批優秀的民營企業,甚至是世界級的獨角獸企業。
事實上,隨著民營企業的不斷發展,在國際社會具有競爭力的大型民營企業越來越多。2010年,在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僅有3家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元;而在2017年全國工商聯發布的榜單中,有6家民營企業2016年營業收入突破3000億元大關,其中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營業收入突破5000億元。

《財富》發布的世界500強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內地首家民營企業登上世界500強榜單,2017年入圍的民營企業數量增至24家,占中國上榜企業數量達20%。
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的中國企業500強中,民營企業的數量在2010年-2017年8年間不斷增加,從172家增加至226家,占比由34.4%提高至45.2%。全國工商聯每年發布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入圍門檻不斷提高,2015年民營企業500強入圍門檻為營業收入101.75億元,首次跨過百億元大關,2017年這一門檻則上升到120.52億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并重申“兩個毫不動搖”,為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標志著中國民營經濟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莊聰生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重申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為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指明了光明前景;首次提出要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對民營企業為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建設作出貢獻給予充分肯定;強調了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對引導廣大民營企業保持定力、堅守實體經濟,加快技術產品管理商業模式等創新,培育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提出要打破行政壟斷,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民營經濟的市場主體地位將會得到尊重,民營經濟的發展活力和創造力一定會被充分激發出來。”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全面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認真解決民營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堅決破除各種隱性壁壘。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增強企業家信心,讓民營企業在市場經濟浪潮中盡顯身手。
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感言,“我們這一代企業家大多親眼見證了中國從貧窮走向富裕,從落后走向崛起的過程,深刻認識到沒有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深刻地體驗到良好的法制環境、健康的市場秩序對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都是奮斗者,特別是民營企業家要進一步提升責任感、使命感,企業家不僅要成為企業創富的主體,更要成為造福于社會的主體,要立足社會需要創新創業。要圍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刻領會黨和政府的政策,沿著國家的大政方針,積極推動經濟轉型、結構升級,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義不容辭地參與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來。”
事實上,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在享受到改革開放政策紅利的同時,還懷有深切的家國情懷。91科技集團董事長許澤瑋說,創業之初,他們就在辦公室掛起了“為了偉大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的條幅。如今,雖然變成了LED電子屏,變成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文字,但是初心沒有變,這是他們奮斗的理想和永恒的使命。
北京大碗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第二代掌門人尹智君表示,“在40年的發展歷程中,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大碗茶和老舍茶館兩個品牌特色愈發彰顯,文化根基愈發深厚,文化經濟愈發強勁。未來我們將繼續以老舍茶館為引領,不斷強化企業管理,創新業務模式,擴大市場輻射力,在連鎖化經營發展的道路上砥礪前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和展示中國燦爛悠久的民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