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開發區中油龍慧自動化工程有限公司 王智涵 趙智勇 王 波
近年來,隨著PPP模式在基礎設施項目上的推廣,基建行業迎來一輪爆發式增長,公共設施、交通運輸設施以及電力熱力設施等項目接連推出,有效拉動建材市場需求。水泥是基建項目最重要建材之一,平均消耗成本占基建項目總成本5.53-9.41%。大型基建項目建設可以有效帶動水泥需求增長。本文依據2017 年全國基建項目投資計劃、開工情況、行業政策,分析基建行業對各區域水泥消費的影響,并就供需合作方面給出建議。
2017年,水泥行業的發展特點可以總結為:行業聯合、錯峰生產、產能過剩、利潤提升。
2017年,全國水泥產量23.16億噸,同比減少0.2%,占現有全部產能的76%,水泥行業利潤總額877億元,同比增長94.41%。利潤總額已經位居歷史利潤第二位,僅次于2011年歷史最高點,水泥年度產量基本不變,行業利潤大幅增加。
2017年,全國水泥市場價格漲幅較高,以P.O42.5散裝水泥為例,均價超過400元/噸,比2016年年底均價漲逾40%,超過2001年至2016年期間的價格平均值(320元/噸)近100元/噸。
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3環境達標僅92個,達標比例依然不足30%,25個省、市在環保達標壓力下積極開展水泥錯峰生產,同比增加31.58%,錯峰時間亦明顯拉長,例如:山東、河北、內蒙古停窯時間位列前三,平均停窯166天。
近年來,各大水泥企業利用兼并重組、相互參股、委托經營、資產交換等方式進行市場整合,優化市場布局,提高了市場集中度。例如:中建材投資海螺創業、同力水泥等7家企業;山東淄博成立水泥管理公司,實現統一銷售、統一監控、統一供應、統一物流,優化水泥產能布局和市場資源配置。2017年,水泥行業兼并重組加快,前十大集團熟料產能占比已提升至57%,市場占有率達45%。
2017年,水泥行業總體產量同比略微減少,水泥價格持續攀升,除環保治理、錯峰生產、行業整合等因素帶動外,基建項目投資規模增長在需求面對水泥產能釋放、庫存低位運行產生了較大影響。
2017年,全國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14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2.24萬億,增速達19%,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約60%。2017年底全國累計投資施工項目有88.94萬個,同比增長13.97%,達到歷史新高。
2017 年,基建項目投資約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5%,增速約19.6%,增速高于地產投資11.8個百分點,水泥消耗約8億噸,占全年水泥產量約30%。基建項目一般能持續3-5年,水泥需求量大、持續時間長,帶動了水泥行業的產能釋放與利潤提升。
1.政府公開信息顯示,基建項目重點區域分布在華東、華南、華中、西北、西南等,其中廣東安排省重點項目年度計劃投資5200億元;陜西基建項目600個,年度投資4820億元;福建基建項目1487個、總投資3.57萬億元等。
圖1 2017 年基建項目中標金額分布圖
超過千億以上的城市有17個:包括成都、重慶、杭州、南京、武漢、廣州、烏魯木齊、深圳、福州、呼和浩特、西安、濟南、合肥、寧波、昆明、鄭州以及洛陽。
1.西南區域
基建重點城市:成都、重慶、拉薩。中建材、海螺水泥、東方希望、華新水泥等企業在四川、重慶布局均勻集中度高,目前無產能壓力。西藏僅高爭、華新兩家主要水泥企業,需求快速增長,供給缺口大,價格全國最高,重點工程限價,外來水泥運輸成本高。目前,西藏開展的G109國道升級改造公路項目、拉林鐵路等工程對當地市場刺激較大,當地水泥市場價格達到1000元/噸。
2.華東區域
基建重點城市:南京、杭州,所屬江蘇及浙江市場主要由中建材、海螺、紅獅、金峰等水泥企業主導市場,市場競爭激烈,且是下一步環保治理重點。
3.華南區域
基建重點城市:廣州、深圳,所屬廣東省水泥產能利用率高,大企業間競爭理性,華潤、海螺、臺泥、中建材等龍頭企業引領能力強,中小企業跟隨緊密,市場價格穩定。
4.華中區域
基建重點城市:鄭州、武漢,其中河南省水泥企業有天瑞、中建材,水泥生產限產因素多,行業集中度一般,受基建行業項目新開工影響市場價格波動大;湖北省水泥企業有拉法基(含華新)、葛洲壩等,行業集中度較高,市場價格穩定。
5.西北區域
基建重點城市:烏魯木齊,所屬新疆水泥企業有天山水泥、青松建化等,產能嚴重過剩,錯峰、供給側改革推動力度最大地區。新疆作為“一帶一路”核心區域,是中國向中亞國家輸出產能、提供技術支持的橋頭堡。
綜上所述,基建項目大規模增加對水泥行業整體產能釋放,利潤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在西藏、新疆等地行業集中度高、產能嚴重過剩區域效果明顯。
1.高端對接,落地難
十二五期間,中建材、海螺水泥等企業已與大型建筑央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但因水泥企業經營權分散,建筑央企采購權分散,供需之間多頭對接,供需資源難于整合,至十三五期間仍未改變。
2.生產不穩,難保供
2018年4-5月份,隨水泥生產淡季到來,各地區環保壓力大戶開始陸續發布夏秋錯峰生產計劃,基建項目水泥需求難于保障,增加施工生產成本。目前,江蘇、廣東省、重慶市、山西、河北、河南、內蒙古等省、市已發布停窯計劃。
3.需求不穩,難預測
基建項目普遍存在“三邊工程”現象,邊設計、邊施工、邊采購,水泥年度采購計劃及月度需求計劃隨施工進度變化大,難以準確估算。另外,基建項目有“未批先建”現象,受政策影響,易產生水泥需求“泡沫”。2018年,財政部發布《關于規范金融企業對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融資行為有關問題的通知》(財金〔2018〕23號)開展PPP項目核查工作,退庫或取消示范項目規模達6700億,多地已建項目停工,水泥需求超預期大幅減少。
4.信息不暢,效率低
基建行業信息化水平一般不高,需求信息不能通過ERP系統及時傳遞到上游水泥企業,訂單仍舊采取線下傳遞,交付信息手工計算、對賬,準確性、及時性低,造成交易效率低下。
受政策影響,2018年上半年基建項目投資和建設出現了暫緩趨勢,水泥產能釋放得到抑制,水泥行業發展不能進停留在內部整合上,應開展上下游資源融合。
1.水泥龍頭企業應與大型基建企業之間強強聯合,成立水泥專業銷售平臺公司,整合銷售渠道,共同研究產業政策,準確應對政策變化與工程需求不穩定性。
2.水泥企業可成立大客戶事業部,通過專門銷售部門為大型建筑企業提供貼身服務,提升合作效率,拓寬銷售渠道。
3.大型基建企業應與水泥企業共同研究安全庫存儲備,保障限產周期內的施工需要。
4.大型基建企業應通過打通ERP系統,與供方協同優化供應鏈運轉效率,提升需求預測能力,提高供需信息傳遞效率,促進按需生產,降低生產與儲備成本。
5.創新引入供應鏈金融業務,降低水泥交易成本。
十三五期間,隨著國內經濟趨于穩定,基建規模必將下降,水泥行業僅依靠行業內部資源整合及降低管理成本,將不能有效保持利潤規模。為了更好生存發展,水泥行業與基建行業應加強上下游合作,打通供需痛點,提升交易效率,降低產業鏈成本,打造產業鏈上下游共贏,抱團取暖才能度過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