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我國1997-2015年省級面板數據,基于PVAR模型實證檢驗了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并利用脈沖響應方法和方差分解技術分析兩者之間的動態關系。結論表明,商貿流通業發展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商貿流通業發展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動態關系分析表明,商貿流通業發展可以顯著提高地區全要素生產率。在第0期到第1期,商貿流通業對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脈沖響應值為0,表明商貿流通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存在一定滯后期。從效應大小來看,商貿流通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偏小。從商貿流通業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趨勢來看,商貿流通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一直呈遞增趨勢,且在第15期之后一直持續。方差分解結果表明,商貿流通業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解釋貢獻度同樣呈遞增趨勢,不過在第8期之后保持穩定。
關鍵詞:商貿流通業 全要素生產率 PVAR
引言及文獻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維持了近三十年的持續高速增長,但從2012年開始,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資本積累速度的降低以及成本優勢的減弱,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人口、資源、環境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中國正式步入增速放緩、結構升級、從要素和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新常態。在這樣的經濟發展背景下,研究如何使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平穩過渡到高質量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成為越來越多學者關心的問題。而根據索洛經濟增長模型,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的主要動力在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因此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下,研究如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從Solow(1957)最早提出索洛余值法對全要素生產率(TFP)進行測度以來,國內外涌現出大量文獻研究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研究表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能夠改善投入產出關系,提升經濟增長質量,使經濟增長更加具有可持續性(鄭玉歆,1998;易綱等,2003;蔡昉,2013;蔡躍洲和張鈞南,2015)。另外,根據亞洲生產率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1970-2012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度為36%,有效促進了我國經濟增長。因此,研究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因素,對探索保持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路徑有著重要意義。
大量文獻對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城市規模(高春亮,2007;袁曉玲等,2008;劉秉鐮和李清彬,2009)、技術創新和技術效率(Forsund and Hjalmarsson,1979;嚴兵,2008;李平,2016)、產業集聚(朱英明,2009;范劍勇等,2014;孫慧和朱俏俏,2016)、FDI(黃凌云等,2007;鄒玉娟和陳漓高,2008;張公嵬等,2013)、進出口(劉舜佳,2008;錢學鋒等,2011;葉明確和方瑩,2013)、金融發展水平(陳啟清和貴斌威,2013;李健和衛平,2015)、環境規制(葉祥松和彭良燕,2011;王杰和劉斌,2014;劉和旺等,2016)等因素都會對地區全要素生產率產生重要影響。
但是,通過梳理既有文獻發現,目前學者主要從產業結構升級(李迎旭,2015;于桂賓,2017)、消費(郭崇和李曉梅,2017;孫文娟,2017)、就業(黃琴,2015)以及地區經濟發展(黃玥,2016;劉新華,2017)等角度研究商貿流通業對經濟的宏觀影響,但是還沒有文獻從實證角度分析商貿流通業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因此,本文是首篇基于1997-2015年我國省級面板數據,利用PVAR模型研究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文獻,豐富了關于商貿流通業對宏觀經濟影響的研究。
模型設定與數據說明
(一)模型構建
首先,根據AIC、BIC、HQIC準則確定PVAR模型滯后期,這是建立PVAR模型的基礎。PVAR模型主要是基于面板數據進行分析,不僅具有時間序列VAR模型的所有優點,還具有面板數據獨有的優勢,因而具有較大可行性。PVAR模型具有如下優點:事先假定模型中所有變量均為內生變量,利用正交化的脈沖響應函數去識別模型中的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的沖擊的反應程度大小,從而分析變量間的互動關系。同時,PVAR模型由于其面板數據結構特征,還可以對個體效應和時間效應進行識別,從而分析個體差異和截面異質性的共同沖擊對模型系統的影響。在構建PVAR模型前,首先要確定該模型的滯后期,為確定PVAR模型的滯后期,根據AIC、BIC、HQIC準則來作出最后選擇。如果上述三個準則2個及2個以上的值最小,則選擇該滯后期為最優滯后期。上述準則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表1 滯后期選擇結果表明,在第2期的時候,AIC準則、BIC準則和HQIC準則均顯著拒絕原假設,表明2階滯后是較優選擇,因此,本文宜采用PVAR(2)模型。
基于上述檢驗結果,本文構建PVAR(2)模型如下:
yit=αi+βt+Ayit-1+μit
其中,yit中的i表示省份,t代表年份。A是2階的系數矩陣,αi是地區固定效應,用以表示模型中可能遺漏的影響因素以及與地區特征相關的固定效應。βt表示變量的時間趨勢,yit=(wlb,tfp),wlb為商貿流通業發展指標,tfp為全要素生產率指標。yit-1是yit的一階滯后項。擾動項μit滿足E(μit|αi,βt,yit-1)=0。
(二)數據說明
本文主要變量包括商貿流通產業發展變量和全要素生產率變量。商貿流通產業發展變量用交通、運輸和倉儲業增加值與GDP的比值衡量,全要素生產率變量根據C-D生產函數法,利用隨機前沿方法計算。本文面板數據樣本期間為1997-2015年31個省,所有數據來源于相應年份《中國統計年鑒》,變量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實證結果分析
(一)面板單位根檢驗
在進行正式的PVAR模型估計前需要檢驗各變量是否平穩,如果變量是平穩的,則進行協整分析,如果變量是單整的,則使用PVAR模型分析。因此本文需要驗證各變量是平穩的還是單整的。基于LLC和IPS準則聯合檢驗對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如果拒絕原假設,則為平穩;反之,為不平穩。表3結果表明,原始變量平穩性檢驗是顯著的,即變量為平穩變量。因此,可以進行PVAR(2)模型分析。
(二)格蘭杰因果檢驗
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檢驗商貿流通業發展和全要素生產率之間是否具有格蘭杰因果關系。因為各變量平穩性檢驗結果表明是平穩的,所以用PVAR模型進行分析不會產生偽回歸問題。根據前文滯后期選取規則,采用滯后二階分析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結果表明,商貿流通業發展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因果關系檢驗在1%的顯著水平上拒絕原假設,即商貿流通業發展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格蘭杰原因。同時,全要素生產率與商貿流通業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檢驗不顯著,即全要素生產率不是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格蘭杰原因,從而商貿流通業發展和全要素生產率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經過格蘭杰因果關系分析只能知道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全要素生產率有影響,并不能確定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全要素生產率間影響的效應是正還是負、具體效應大小以及兩者間的動態變動關系。因此,需要利用PVAR模型進行進一步研究。
(三)脈沖響應分析
圖1為地區全要素生產率對商貿流通業發展沖擊的脈沖響應圖,表示地區全要素生產率在商貿流通業發展下的變動情況,表5為脈沖響應值。從脈沖響應結果來看,第0期到第1期,全要素生產率受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沒有明顯變動,脈沖響應值為0。從第2期開始,商貿流通業發展可以提高地區全要素生產率。這一結果表明,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地區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存在滯后期。但第2期開始商貿流通業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作用增長較為緩慢,不過這一促進作用一直持續到第15期,且繼續呈遞增趨勢。對于這一結果,本文認為,商貿流通業發展通過加快人流、物資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地區之間的流動,從而促進了地區之間資源和要素的交流。并且在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下,資源和要素在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推動下,從邊際報酬低的地區流向邊際報酬高的地區,從而實現地區之間資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
(四)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提取的是每個隨機擾動對模型中的變量產生影響的相對重要性。本文利用面板模型的方差分解進一步說明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解釋貢獻度。從表6來看,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解釋貢獻度呈不斷遞增趨勢,在第8期之后保持穩定。這一結果說明,商貿流通業發展可以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正好印證了前文脈沖響應的分析結論。
結論
本文基于我國31省1997-2015年面板數據,利用PVAR模型實證檢驗了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地區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結論表明,商貿流通業發展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商貿流通業發展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動態關系分析表明,商貿流通業發展可以顯著提高地區全要素生產率,但商貿流通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存在一定滯后期,且其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偏小。但商貿流通業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一直呈遞增趨勢,且在第15期之后遞增趨勢一直存在。這一結論的原因在于我國商貿流通業作用的發揮需要依賴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而基礎設施建設又需要一定周期。同時,由于我國商貿流通業本身技術進步較慢,導致發展效率較低,從而制約其提高配置資源效率、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認為,首先,商貿流通業發展是通過提高地區資源配置效率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因此,應該著重發揮商貿流通業配置資源的作用。而要發揮這一作用需要不斷加大對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尤其是落后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因為基礎設施的完善是商貿流通業配置資源的硬件基礎,直接決定其配置效率的高低。其次,在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規模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在保證基礎設施建設數量和質量的前提下,才能發揮商貿流通業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寬度和深度。最后,加快商貿流通業技術進步,不僅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商貿流通發展經驗,更重要的是加快自身技術進步能力。可以通過制定規范的行業運行標準,提高標準化運營水平,提高商貿流通業發展效率,進而最大限度發揮商貿流通業配置資源、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蔡.中國經濟增長如何轉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型[J].中國社會科學,2013(1)
2.蔡躍洲,張鈞南.信息通信技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替代效應與滲透效應—基于喬根森增長核算框架的測算與分析[J].經濟研究,2015(12)
3.袁曉玲,張寶山,張小妮.基于超效率DEA的城市效率演變特征[J].城市發展研究,2008,15(6)
4.劉秉鐮,李清彬.中國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動態實證分析:1990-2006: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數方法[J].南開經濟研究,2009(3)
5.李平.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路徑及影響因素—增長核算與前沿面分解視角的梳理分析[J].管理世界,2016(9)
6.范劍勇,馮猛,李方文.產業集聚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J].世界經濟,2014(5)
7.鄒玉娟,陳漓高.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技術提升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8(5)
8.錢學鋒,王勝,黃云湖,王菊蓉.進口種類與中國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J].世界經濟,2011(5)
9.葉明確,方瑩.出口與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關系—基于空間杜賓模型[J].國際貿易問題,2013(5)
10.陳啟清,貴斌威.金融發展與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效應與增長效應[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7)
11.王杰,劉斌.環境規制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基于中國工業企業數據的經驗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4(3)
12.劉和旺,鄭世林,左文婷.環境規制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6(5)
13.于桂賓.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與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系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21)
14.郭崇,李曉梅.基于“互聯網+”的商貿流通業發展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影響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20)
15.孫文娟.我國商貿流通業對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的影響—基于2001-2015年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商業經濟研究,2017(18)
16.黃琴.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就業吸納效應—基于東中西部地區的差異性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