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娟
中圖分類號:F426.21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在國民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首先研究了商品封閉性流通渠道的優勢及特征,并分析了影響封閉性流通渠道效率的各種因素;其次構建基于非線性DEA算法的商品封閉流通渠道效率優化模型,分別設置模型的因變量和解釋變量,合理匹配影響商品封閉性流通渠道各項因素的權重,實現了商品流通效率優化的提高。實證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商品封閉性流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政府參與程度、流通渠道的長度及商品信息化水平都會對效率優化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關鍵詞:商品流通渠道 封閉性 效率優化
商品的流通渠道是指產品從制造企業流通到消費者手中的流轉路徑全過程,流通渠道可以分為產銷合一、產銷分離和產銷結合三種組合方式。產銷合一是指產品的生產企業直接把產品銷售給消費者,不需要中間的經銷商、分銷商和零售商;而產銷分離時產品的銷售過程則全部由商業流通部門負責運作和協調;產銷結合是指整個產品的銷售過程由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共同完成。商品的流通效率與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密切相關,能夠提高流通效率和有效降低商品的存儲成本,緩解由于存貨帶來的資金壓力。為了提高商品的流通效率,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都在尋找一定的方式和途徑,減少流通環節,使商品流通渠道更加暢通。
商品封閉性流通的特征及優勢分析
如果商品的制造企業和流通企業達成了一種產品銷售合作意向,確定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進行產品生產和營銷方面的協作,那么就形成了一種相對封閉的商品流通渠道。商品封閉性流通渠道有別于自產自銷和傳統的分銷,而是對現有的流通網絡和渠道資源進行組合,將傳統流通企業集團化轉變為專門服務于本企業的直接銷售部門,傳統商品流通渠道和封閉式流通渠道的對比示意圖如圖1所示。
封閉性商品流通渠道能夠實現產品的無障礙流通,同時也能夠實現供應鏈上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為雙方都創造最大化的利益和價值。從當前的形勢來分析,制造企業與流通企業的雙向戰略選擇呈現出一種上升趨勢,證明了該種商品流通渠道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在封閉性商品流通渠道中,生產企業掌握著主動權,打破了原有的流通企業占據主動權的情況,而長期以來雙方效益的提高取決于兩者的合作深度。
在封閉性商品流通渠道中,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的一一對應關系相對固定,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和專有性,這樣更有助于產品質量的追溯和提高。同時流通渠道的封閉性更能保護產品的信息和專利權不受侵犯,使流通企業能夠實現對客戶的一對一服務,銷售的指向性更為明確。傳統開發式的流通渠道內,對于貨源的協調始終存在問題,而在封閉的流通渠道中不存在這種情況,產品可以從廠家無障礙地進入市場,產品的市場配給問題也由流通企業統一協調,降低了運輸成本、物流成本和管理成本。
這種封閉性的流通渠道不僅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業內的自由競爭,而且在國家反壟斷法和價格條例的約束下,也能夠克服行業間的價格壟斷。商品封閉的流通渠道以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的互信互利為基礎,既增加了流通企業商品貨源的穩定性,又緩解了原來生產制造企業在行業中所處的不利地位,而且也能夠大大降低來自市場方面的不可控風險,增加雙方的經營利潤。
商品封閉流通效率的影響因素度量
(一)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及政府監管
商品封閉性流通渠道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為商品流通活動提供了硬件保證和技術支撐。一般來講,商品的流通活動與物流活動緊密相關,物流業的發展及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提高封閉性流通效率的重要基礎。即使在當前電子商務極為發達的互聯網時代,雖然人們能夠及時地了解到商品信息,但物品的流通仍然受限于有限的物流半徑。商品物流效率的改善可以促使流通效率的提高,但目前我國商品流通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是物流準時性和安全性得不到滿足,服務水平亟待提高。
作為一種制度性的保證因素,政府的監管水平也為流通渠道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基礎性的保障工作。流通渠道的封閉性有時會造成某些商品價格的虛高,流通企業和生產企業會聯合起來以提高價格的方式謀取更多的利益,損害了消費者的切身利益。這時需要當地政府部門以管理者和監督者的身份進行宏觀方面的調節。目前我國依舊處于經濟體制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流通產業的內部也需要政策的規范約束。由于商品流通領域,特別是封閉性流通領域的立法體系仍然不健全,對有些違反市場規則的行為不能夠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這都降低了商品流通過程中的效率。
(二)封閉性商品流通交易范圍和交易方式
商品流通的交易范圍和交易方式同樣會對封閉性流通效率產生差異化的影響,商品流通環節的組織一定要與生產環節的系統化及消費環節的集中化相適應,而在實際的商品流通過程中,缺乏對于具體交易方式的選擇。只有流通企業和生產企業經濟效益得以正常發揮時,封閉流通渠道的擴張效應才會真正地促進流通效率的提高。如果流通企業和生產企業不能夠確定好完整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范圍,就會降低雙方的交易匹配度,進而增加交易成本和系統風險,降低商品的流通效率。互聯網的發展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能夠減緩交易雙方的風險,但在流通數據的管理過程中要重視數據的匹配精度,消除潛在威脅。
(三)商品流通規模及封閉性流通渠道長度
流通規模的選擇要遵循適度的原則,流通規模的擴大會帶來規模效應,進而提高商品的流通效率。但流通規模增長過快可能會導致產能增長過快而形成一種商品超額供給,造成企業損失,降低封閉性流通效率。由此可見,封閉性流通渠道之所以會對流通效率產生影響,究其原因還在于其對批零分工行為合理性的影響。封閉性商品渠道長度的增加會導致產業鏈內部分工程度加快,而封閉性商品渠道長度減少則會降低商業內部的分工程度。
本文基于非線性DEA算法構建了一種商品封閉性流通渠道效率優化模型,并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確定各因素對于效率優化的影響,最終從提高封閉性流通渠道效率的角度,調整這些因素所占的比重,實現封閉性流通渠道的優化研究。
經濟新常態下封閉性流通渠道效率優化模型構建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逐漸放緩,更加注重社會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質量,我國已經步入了經濟的穩定發展期。在這樣的背景下,流通領域的渠道效率就變得尤為重要,非線性DEA算法更適用于多因素條件下的數據包絡分析。本文通過效率優化模型的構建,分析各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影響商品封閉性流通的各因素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首先對因變量信息設置,假設ξ為封閉性流通渠道內商品流通效率,xi為解釋變量,包括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政府監管、交易范圍、交易方式、商品流通規模及封閉性流通渠道長度等6個不同的影響因素,ηi為系統控制變量,b和ε分別為系統截距和殘差。這時ξ可以表示為:
ξ=k1xi+k2ηi+b+ε (1)
分析商品在封閉性流通渠道中的階段性特征,探求以上6個因素對各個環節所產生的不同影響,構建多元回歸模型進行研究和分析。在批發和零售環節的流通效率分別為ξ1和ξ2,分別表示為:
(2)
本文采用了非線性DEA模型對封閉性流通渠道的效率進行測評,商品的封閉性流通過程由批發環節和零售環節構成,封閉性流通環節的投入、產出過程如表1所示。
封閉性商品流通渠道內的批發環節和零售環節的投入產出情況如表1所示,其中商品出廠后在批發環節中的投入表現為批發商的各項費用。而在零售環節的商品投入是零售商投入的各項費用總和,產出環節是指封閉渠道內的零售商向最終消費者銷售的產品總和。
商品在封閉性渠道內的流通并不都具有非線性流程的特征,因此本文基于兩個獨立的DEA模型,進行流通渠道的追加投入,形成了具有非線性流程特征的效率優化模型。設封閉性流通渠道內批發環節決策單元為Wj,此時投入Xj和產出Dj分別表示為:
(3)
設零售環節的決策單元為Wq,以批發的輸出Dj為投入項,追加投入Yj和產出Zj可以分別表示為:
(4)
因此商品封閉性渠道流通的總體效率χ可以表示為:
(5)
那么批發環節和零售環節的商品封閉性渠道流通效率χ1和χ2分別表示為:
(6)
(7)
為避免商品流通限額對批發及零售企業的實際商品數量產生過大的偏差,可以采用指標的平均數值來代表全部數據。本文采用了非線性的DEA模型算法來測度封閉性商品流通渠道,能夠將因變量的測算值控制在[0,1]的范圍內。
基于上述的商品封閉性流通渠道效率優化模型,計算影響商品封閉性流通渠道的各個解釋變量。其中,物流基礎設施水平x1,以該地區的交通總里程與該地區的面積比值表示;政府的參與影響水平x2,以該地區的GDP產值占全國的比重來表示;封閉性商品流通的交易范圍和交易方式分別采用x3和x4進行表示;信息化水平和連鎖化水平分別采用lnt和chain來表示;商品的封閉流通規模和流通渠道長度分別采用scale和length來表示,商品流通的銷售額、批發銷售額和零售銷售額分別采用St、S1、S2來表示。因此,基于非線性DEA算法構建的商品封閉性流通渠道各個變量的均值μ、標準差σ、最大值及最小值設置如表2所示。
本文在研究商品封閉性流通特征的基礎上,分別對影響商品封閉性流通渠道效率的各個因素進行分析和度量,構建了一種經濟新常態下的商品封閉式流通渠道優化模型,并確定了影響流通效率的因素設定值。
實證研究
以我國天津市汽車零部產業鏈為例,探討商品封閉性流通渠道效率優化模型的有效性。由于汽配零件屬于專用零件,適合商品的封閉性流通渠道,因此對商品封閉性流通渠道的影響因素進行回歸分析,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的回歸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第一,物流基礎設施水平建設與商品流通效率顯著正相關,證明改善物流基礎設施能夠提高封閉性流通渠道效率;第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因素對于批發環節的效率提升效果影響不顯著,因此在流通業的固定資產投入時要有所傾斜;第三,政府的監管行為也對封閉性流通渠道效率的提高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因此證明適度的流通調控也能夠促進效率的提高;第四,封閉性流通渠道的目的就是要縮短商品流通的環節長度和提高流通效率,因此商品流通渠道過于冗余會降低商品流通的效率;第五,信息化發展水平對于零售企業封閉性流通效率影響為負,這主要是由于個別供應鏈企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擾亂商務競爭秩序,因此有必要規范封閉性流通渠道內的企業競爭秩序,發揮信息技術對于供應鏈效率提高的正向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曉東,王詩.中國商品流通效率及其影響因素測度—基于非線性流程的DEA模型改進[J].財貿經濟,2016,37(5)
2.孫劍.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測評與演進趨勢—基于1998-2009年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1,25(5)
3.趙鋒,段風軍.1999-2012年廣西農產品流通效率及其演進趨勢的實證分析[J].南方農業學報,2014(3)
4.陳耀庭,蔡賢恩,戴俊玉.不同流通模式的農產品交易效率分析[J].農業經濟,2013(1)
5.沈坤華.新興電子商務環境下農村現代商品流通網絡的構建機制[J].商業經濟研究,2016(18)
6.唐鐵球,張學剛.物聯網對物流鏈條上商品交易模式的影響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16(2)
7.夏凡.商品流通渠道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有效拓展[J].商業經濟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