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此推動下,未來五年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正在制定,中央財政將圍繞支持鄉村振興進一步聚力增效,給農業農村這個廣闊天地帶來新的巨大機遇。分析認為,鄉村振興戰略將通過制度紅利、資金支持等,改善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引入人才等關鍵要素,為發展規?;a、高端綠色農產品、鄉村旅游等產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
地方特色農產品產業化迎機遇
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土地等政策紅利將激發新的活力,推動適度規模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此同時,繼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也使得未來我國農業生產將更加面向市場需求,實現高質量發展。
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說,過去千家萬戶“劃田埂而種”,小塊農田不具備使用大型農機的條件,生產效率較低,規模化效益不高,收入水平也不高。農民種糧收益和外出務工收入的“剪刀差”不斷加大,大量農民進城務工,造成土地分散、閑置、流動性差,甚至拋荒。他進一步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無疑是助推現代農業發展的“定心丸”。在平原地區就可以通過開展土地整理,將不適宜居住的小村整理出來,撤除分戶而種的田埂溝壑,使得規?;霓r地集中,為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創造條件。
適度規模生產的發展,將有效助力我國農產品上行步伐。隨著 2014年開始的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和電商扶貧等政策的實施,我國農村電商得到快速發展,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工業品下行(即以電商為媒介向農村市場銷售日用品等工業品)的速度和規模非???,豐富了農村居民的購物選擇和渠道,提高了農民對互聯網的認知,也推動了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速。但由于我國農村分散的小農經濟導致農產品標準化和商品化不足,再加上質量監管難度大,以及生鮮產品對物流要求高等因素影響,目前農產品上行比例有待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的推進,能夠有效解決農產品上行難的難題,從根本上帶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這將為地方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化帶來重要機遇。
打開綠色優質農產品市場空間
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進一步推進。比如,調整種養結構,促進農林牧漁業和種業創新發展,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穩定和優化糧食生產。新增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以上、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000萬畝。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與此同時,綠色導向將進一步深入,從而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并更多為市場提供高端綠色農產品。一方面,當前我國農業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還存在圍湖造田、圍海造地、過度捕撈、過度放牧等現象,過去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倒逼發展綠色農業。另一方面,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需求為綠色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人們對優美環境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大大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市場潛力巨大。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認為,通過國家政策、資金與技術的支持,可以建設出一批一二三產業有機結合、三產聯動的特色農業小鎮,培養一批新型特色農產品項目,建設好物流與銷售渠道,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切實提高農民收入。同時,可以通過建設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應用,推動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通過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措施,將為地方特色農產品產業的規?;藴驶瘞頇C遇,尤其是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市場非常廣闊。
激發農業農村新活力
當前我國農業效益不高、農民增收后勁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除了農業比較效益不高以外,農業產業鏈條短,農產品附加值也不高。這表現在農產品加工業精深加工不足,產業鏈條仍然偏短、價值鏈單一。不僅如此,農業多種功能挖掘不夠,生態文化等價值拓展不充分。現在,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多元,到農村吃喝玩住、賞花摘果、體驗農事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長期以來,農業生產更多考慮產品“夠不夠”的問題,對生產活動和環境中蘊含的經濟、生態、社會、文化價值挖掘不夠。鄉村振興戰略將從政策和資金等兩方面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激發農業農村經濟活力。在這一過程中,將給鄉村旅游等帶來重大產業機遇。
(摘自《金融世界》2018年第4期。作者為該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