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旭東

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界的規律,從分子生物學水平上分析,是由基因密碼(DNA)控制的;對于衰老來說,是人到一定年齡后修復基因功能下降而使得細胞內產生能量的結構——線粒體所受到的損傷不斷增加和累積的結果。
具體到皮膚,就是皮膚上DNA受損,進而導致膠原蛋白和玻尿酸等成分下降。比如膠原蛋白在皮膚中構成了一張細密的彈力網,鎖住水分,如支架般支撐著皮膚。膠原蛋白的流失,導致支撐皮膚的彈力網斷裂,皮膚組織萎縮、塌陷,肌膚就會顯現干燥、粗糙、松弛、生皺紋、毛孔粗大、膚色暗淡、長色斑等衰老現象。玻尿酸存在于真皮層的膠原纖維中,可以幫助鎖住水分并增加真皮層厚度,使肌膚飽滿富有彈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生成玻尿酸的速度趕不上流失的速度,玻尿酸便會逐漸減少,肌膚也漸漸變得缺乏水分,失去原有的彈性與光澤,進而產生皺紋、粗糙暗沉及膚色不均勻等問題。
為什么有些人看起來年輕,就是因為以這兩種成分為主的皮膚組織較其他人丟失較少。皮膚中膠原蛋白占72%,真皮中80%是膠原蛋白,女性在20歲時膠原蛋白已經開始老化、流失。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含量逐年下降,25歲則開始進入流失的高峰期,40歲時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含量不到18歲時的一半。而玻尿酸含量的流逝也很快,假如人出生到20歲是100%,到30歲時就降到了60%,到60歲時就只有20%多了。
那么,是否可以通過一些科學手段延緩衰老?逆生長的愿望是否可以實現?從以上衰老的機制可以看到,假如在分子水平上維持修復基因的功能,如目前已經明確的端粒,它被稱為細胞壽命的“有絲分裂鐘”,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周期。當細胞分裂一次,每條染色體的端粒就會逐次變短一些。一旦端粒消耗殆盡,細胞將會立即激活凋亡機制。假如控制端粒變短,就可以延緩衰老。同理,延長端粒的長度,細胞分裂增殖的次數會增加,理論上可以實現逆生長。這些都是目前科學家研究的方向。
從細胞水平上看,隨著細胞的不斷分裂,人體內的細胞數目就會不斷地減少,人的壽命也就在逐漸衰減。由于外界因素的影響,如電離輻射、炎癥、微循環障礙等,細胞的間隙被代謝廢物充填也會導致細胞衰老;細胞突變,染色體畸變也會誘發衰老。因此,應用各種細胞活性因子和增加體內的干細胞,減少外界因素對組織的損害,可以有效延緩衰老。這些方法目前還處于研究階段,其利弊還是目前倫理爭論的焦點。
這要和我們普通理解的胚胎干細胞移植區分開來。胚胎干細胞移植目前仍處于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過渡期,雖然國內外對該技術的臨床研究總體持樂觀、積極、慎重的態度,但仍存在很多倫理道德的問題。自體干細胞移植就是抽取自身血液的外周血,分離出最健康、最年輕、最有活力的免疫細胞和成體干細胞,通過先進的克隆技術克隆出數以億計的活性細胞再回輸體內,激活和調節身體的免疫系統,改善人體的亞健康,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以及癌癥的發生,從而達到整體機能的持久年輕態和抗衰老。
雖然,自體干細胞移植較胚胎干細胞移植爭議少,但是干細胞在體外培養、誘導、分化和再行體內移植有可能導致細胞基因突變和微生物污染等問題。理論上還可以致病、致畸,甚至導致腫瘤的可能性。因此對它的應用目前有嚴格的規定。
自體干細胞移植的遠期風險是什么?如果你去搜索一下second malignancy after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的話,可以找到一大堆的文獻。其中的數據看上去是觸目驚心的。
干細胞移植嫩膚美容的應用,實際上是在打“擦邊球”。目前在很多美容單位做的各種“活細胞移植”“活細胞成分移植”“干細胞移植”等,實際上不是真正的干細胞移植,它僅僅是美容、抗衰老炒作的一個概念。目前臨床應用的很多方法,是把血液抽取出來,然后分離、純化,提取出每一類成分,注射人體內,或特定部位。僅僅是一個濃度提高的過程。使用的或者是濃縮的血小板或者是濃縮的免疫細胞,或者是細胞中的某個成分,如生長因子等。
這些技術是有效的,如prp、Prf、自體細胞碎片等,注射于面部,可以改善皮膚的質地,達到修復顏面部皺紋、凹陷性疤痕的目的,恢復皮膚年輕態,延緩衰老。但是這些技術實際上打的是血液制品的“擦邊球”,批下的證件很多也是血液制品的使用,這方面國家也有相應法規。但究竟能達到什么效果,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一些廣告用詞,其實是夸大了效果。甚至有醫療美容機構,說的是進行活細胞抗衰老治療,但給患者打的幾乎都是生理鹽水。不過,也有患者術后感覺很好,其實這個“感覺好”是心理作用使然。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做了感覺有效,而另外一些人感覺無效,而公立醫院是很少做這些項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