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燕君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皮下脂肪少,體表面積相對較大,體溫可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波動。正常體溫36~37.2攝氏度,體溫超過37.5攝氏度可見于室溫高、衣被穿太多或太厚等。
新生兒出生時皮膚上覆蓋一層灰白色的脂樣物,這是胎脂,這種物質具有保護新生兒皮膚、減少散熱的作用,可自行吸收。耳后、頭皮、腋下、腹股溝及其他皺褶處較多,可用植物油或嬰兒油擦拭掉。新生兒上顎或牙齦上常有黃白色小斑點,這是上皮細胞堆積和黏液腺分泌物堆積形成的,俗稱馬牙。新生兒哭的時候,常常可看見他的口腔兩邊頰黏膜處較明顯地鼓起如糖丸大小的東西,俗稱螳螂嘴,其實它是頰黏膜下的脂肪墊,吸奶時就是靠脂肪墊的吸力,造成口腔內負壓,使乳汁易于流出。
新生兒的肋間肌較弱,以腹式呼吸為主;代謝快,需氧量多,呼吸淺而快,40~60次/分,出生2天后降至20~40次/分,而且呼吸節律不齊。鼻腔短小,上呼吸道防御能力差,容易造成鼻腔堵塞。新生兒心率較快,睡眠時平均120次/分,隨時可增至140~160次/分,容易受啼哭、哺乳等因素影響而發生波動,范圍為90~160次,分。新生兒血流多集中于軀干及內臟,故四肢易發冷、青紫。
新生兒胃容量較小,胃呈水平位,胃門括約肌(胃上入口)不關閉,吃奶后、打嗝時或睡著時會有奶液流出嘴角,這是正常的溢奶現象,每次喂完奶后可豎起寶寶,手空心拍后背,拍至打嗝,睡覺時側臥位。如果寶寶嘔吐頻繁、奶汁噴射較遠,嘔吐物有血液或黃綠色物質,劇烈哭鬧、體重增加不良,則要及時就醫。
新生兒出生后第一天排出胎糞,呈墨綠色,黏稠,沒有臭味。胎糞是胎兒期腸黏膜的分泌物、膽汁及咽下的羊水組成的,于出生后24小時內開始排出,2~3天內排完,哺乳后漸轉成淡黃色糊狀,一般3~5次/天。如24小時未排胎糞,應作進一步檢查,排除消化道發育異常。小便于出生后不久排出,第一天4~5次,以后逐漸增多,如12小時未排小便,應作進一步檢查。
新生兒大腦皮層及錐體束尚未發育成熟,新生兒動作慢而不協調,肌張力較高,哭鬧時可有肌強直;大腦皮層興奮性低,睡眠時間長;有吸吮、吞咽、覓食、握持、擁抱等先天性反射活動。
寶寶作為一個新生命,剛剛從溫暖的子宮來到外界,會有一些過渡期的特殊癥狀,新手爸媽會提心吊膽地以為寶寶生病了,其實,以下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寶寶出生后2~4天體重會下降,這是因為最初幾天進食量較少,隨著皮膚及呼吸時肺部排出的水分和大小便的排出量相對較多,但下降范圍一般不超過10%,4天后隨著奶量的增大,進食增加,體重開始回升,7~10天恢復到出生時水平。
寶寶出生2~3天,出現皮膚、鞏膜黃染,是由于新生兒出生后體內紅細胞破壞增加,產生大量間接膽紅素,而肝臟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不足,不能使間接膽紅素全部結合成直接膽紅素排出體外,造成黃疸。
寶寶出生后3~5天,乳房腫大如蠶豆大小,有的還可出現乳汁,男女寶寶都會出現。這是受媽媽體內雌激素、孕激素的影響,約2~3周消退,切不可進行擠壓、按摩,除了給寶寶帶來痛苦,還可發生乳腺炎,甚至病菌擴散全身,引起敗血癥,甚至危及生命。
少數女寶寶出生后5~7天可從陰道流出少量血液或者白色分泌物,這是受媽媽體內雌激素的影響,持續1~2天自行停止,不必過于擔心。如果出血量較多,持續時間較長,則要就醫。
寶寶出生幾天后,稚嫩的皮膚開始脫皮,像涂了一層漿糊,干裂開來,這是因為新生兒的皮膚新陳代謝快,舊的上皮細胞脫落,新的上皮細胞生成。
哭是新生兒的一種本能反應,也是一種運動,可以促進肺的發育,所以不一定哭就是生病不舒服了。由于出生后對環境不適應,新生兒不分黑夜和白天,往往白天安睡,夜間啼哭,和大人生物鐘正好相反,出現讓大人誤認為是生病的夜啼現象。可以在白天適當逗醒寶寶,保持充足的光線,不要抱不離手。夜間睡前喂飽,環境安靜,隨著新生兒日齡的增長,啼哭會日漸好轉。
寶寶在聽到響聲后肢體會快速抖動幾下,這是因為新生兒的大腦皮質功能發育還不完善,外界響聲從聽神經傳入大腦神經中樞時,神經沖動可同時波及其他控制四肢肌肉的神經纖維,引起四肢肌肉的抖動,強刺激下可有雙手向上張開,又很快縮回,甚至會啼哭幾聲,這是擁抱反射,屬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