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偉 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李明哲 西北民族大學化工學院
傳播效果依其發生的邏輯順序或表現階段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們的知覺和記憶系統,引起人們知識量的增加和知識構成的變化,屬于認知層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們的觀念或價值體系而引起情緒或感情的變化,屬于心理和態度層面上的效果;這些變化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即成為行動層面上的效果。從認知到態度再到行動,是一個效果的累積、深化和擴大的過程。[1]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學為例,通過問卷調查法從三個層面測量該校心理健康宣傳教育的傳播效果。該校采用各種形式和途徑,如心理情景劇大賽、心理測量和心理咨詢服務、培訓講座、心理知識競賽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宣傳和教育,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各類活動的認知程度和參與程度比較低。
本次共發放問卷330份,回收有效問卷325份,有效回收率為98.5%。其中男生占比52.8%,女生占比47.2%;文科生占比52.78%,理工科生占比47.22%;大一學生占29.01%,大二學生占25.93%,大三學生占26.23%,大四學生占18.83%。
西北民族大學設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針對學生進行心理宣傳及教育、心理測評與危機干預、團體心理輔導等,該中心網站內容涉及心理圖吧、心理咨詢、心理課程、心海拾貝、心靈晴空等方面。但通過調查,尚有28.92%的學生不知道學校有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中心。除此之外,對于“是否了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工作”,僅有14.51%的學生完全了解,了解一點的有68.21%,不了解的有17.28%。對于“是否登錄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網站”,僅7.74%的學生經常登錄,偶爾登錄的有48.61%,43.65%的學生從未登錄過該網站。由此可以看出,學校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發揮。
通過調查,僅有7.08%的學生完全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55.08%的學生了解一點,34.77%的學生不太了解,3.07%的學生完全不了解。此外,大學生群體對心理咨詢存在一些常識性錯誤,23.38%的學生贊同“只有嚴重的心理問題才需要心理咨詢”,24.31%的學生贊同“尋找心理咨詢是內心軟弱的表現”,32.92%的學生贊同“心理脆弱的人才有心理問題”,而事實上心理問題的產生并非由自身原因造成的,而是由生理因素、社會因素及個人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結果,且心理咨詢是心理的感冒藥,求助是開放勇敢的表現,很多高知群體都在使用心理咨詢。[2]
傳播效果的認知、態度和行動層面,是一個依次深化和擴大的過程,如果心理健康宣傳教育達不到效果的認知層面,便很難在態度和行動層面產生效果,因此,高校應該加強心理健康基礎知識的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心理健康問題。
大學生獲得心理健康知識主要依靠心理報紙和書籍(65.63%),其次是電視節目(40.56%),之后是學校的心理健康講座(36.84%)、朋友或同學的交流(35.91%)、校園的各類心理宣傳活動(34.37%)、網絡(32.51%)、學校開設的心理教育課(25.39%)。這說明傳統媒體依舊是大學生獲得心理健康知識的主要途徑,學校開展的講座和宣傳活動在認知層面產生了一定的效果,除此之外,大學生之間的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也是他們獲得知識的來源。
通過調查,74.82%的學生認為學校或學院有必要開設心理健康的相關課程,并且學生參加學校的心理健康講座或專業心理課程后,9.63%的學生認為對自己很有幫助,59.94%的學生認為對自己有一些幫助,由此可見,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有一定的需求,并且該課程能產生一定的效果。
但是,對于是否會主動參加學校的心理健康宣傳活動,59.25%的學生會視情況而定,只有15.67%的學生會主動參加。同樣,僅有19.75%的學生會主動去上專業的心理健康課程,61.42%的學生表示會視情況而定;12.42%的學生會主動參加學校組織的心理健康講座,67.39%的學生依舊會視情況而定。這表明,學生參加心理健康相關活動的積極性并不高。通過調查,只有11.08%的學生會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偶爾學習的占74.15%,這反映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較弱,這就要求學校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做出一定的努力。
雖然學校或學院會組織心理健康活動,但是僅有8.05%的學生經常參加,而從未參加過的學生有37.77%,此外,39.38%的學生從未參加過專業的心理健康講座,52.92%的學生偶爾參加,僅有7.7%的學生經常參加,這說明各類心理健康活動并未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圖1 學生應對心理困擾的方法
困擾大學生的主要問題有學習困難、職涯規劃等學業與職業規劃問題(66.46%),自信心、信任感等個人成長困擾(43.38%),失眠、注意力、進食障礙等問題(38.77%),友情、社交等人際關系問題(34.77%)。通過分析,男女之間存在部分差異,困擾男生的三個主要問題是學業與職業規劃問題(64.12%),失眠、注意力、進食障礙等問題(44.71%),個人成長困擾(43.53%);困擾女生的三個主要問題是學業與職業規劃問題(69.74%)、個人成長困擾(42.76%),人際關系問題(37.50%)。因此,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有所側重,加強對學業與職業規劃、個人成長問題的引導和教育,并針對性別差異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對男生更加側重失眠、注意力等問題的引導,而對女生需更多關注她們的人際關系處理和協調方面的問題。
從圖1可以看出,學生主要采用運動、聊天、休息或休閑、旅游等非專業的方法應對自己的心理困擾,雖然有部分學生會聯系學校的心理健康咨詢中心或找專業的咨詢師,但是大部分學生主要選擇自主的非專業的方式,通過深入分析,男生和女生在該方面不存在明顯差異。休閑娛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適當緩解學生的壓力和情緒問題,但是無法根本性地解決問題。
上文提到,傳播效果的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是一個循序發生和深化的過程,只有正確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才有利于在態度和行動層面產生連動作用。因此,學校應加強對心理健康基礎知識的宣傳和教育。
在傳播學中,活躍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稱為“意見領袖”。[3]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會交流信息、交換意見并且相互影響。通過調查,有35.91%的學生是通過朋友或同學交流獲取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的,因此,學校可在各班級或專業重點培養幾名在班級比較活躍或有影響力的學生,加強對這些學生的教育,充分發揮其意見領袖的作用。
通過調查,65.63%學生表示所在學院并未開設專業的心理健康相關課程,而且上過此類課程的學生大部分表示對其有一定的幫助,這反映了專業心理健康課程的重要性。但上文提到,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較低,因此可適當增加課程的種類,多種教育形式相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另外,學校雖然會定期舉辦心理健康相關活動和講座,但是此類活動在學生群體中的知曉度較低,學生對何時何地有何內容并不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傳播效果,因此,學校還應加強對心理健康活動的宣傳力度。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主要通過心理報紙和書籍獲得心理健康知識,據此,學校可適當豐富和增加相關報紙書籍的訂閱種類和館藏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