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陳慧寧
【摘要】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在供給側,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需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文基于我國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著重闡述了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及作用手段。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三去一降一補” 著力點 作用手段
一、供給側改革的的內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理論上,生產函數Y= AF(K,L)其中影響GDP的主要是技術投入A、資本投入K和勞動投入L,F為生產組織方式,而這幾個變量都在供給側,所謂供給側改革,正是以此為基礎,從供給端發力,破除增長困境。
二、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一是增加要素的有效供給。包括增加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的有效供給。二是推進要素升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三是推進制度變革,制度變革是經濟發展的根源性“發動機”。四是推進緒構優化。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五是調整存量。對缺乏市場競爭力僵尸企業實行淘汰制度,加快對附加值低但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過剩產能的清理。六是培育新的增長點。主要是尋找新動力,發展新產業,加快開發新技術、培育新業態、塑造新品牌、形成新的發展模式。
三、供給側改革的作用手段
(一)結構性減稅
結構性減稅,是一種“有增有減,側重結構性調整”的稅制調整方案。結構性減稅強調的是結構內部的優化,其目的是通過調整稅率,優化稅種及其構成要素,降低納稅人的稅收負擔,以激發市場活力,刺激經濟發展。結構性減稅并非全面降稅,而是保有壓、有扶有控的結構性施力,具體做法可對壟斷大企業征收高稅,對中小企業征收低稅;對高收人群體征收高稅,對低收入群體征收低稅;對產能過剩企業征收高稅,對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和服務類企業征收低稅。
(二)強化財政對創新的扶持作用
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財政支出的重點應放在培養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激勵企業創新上。具體做法可以對成功創新的企業進行相應的財政獎勵和補助,激發企業創新的積極性。以政府購買的方式支持創新科技的應用和普及,以政府的力量來吸引高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加大高籌院校與企業的直接對接,培養創新型科研人才,促進產學研更好結合,實現“1+1+1>3”。
(三)加大社會保障的財政扶持力度
社會保障支出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調結構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基礎。在社會保障建設方面應主要著眼于社會保障制度的頂層設計,擴大社保體系的覆蓋范圍,加大社會保障資金的投入力度,采取多種方式相結合籌融資模式,以規避風險,提高社會保險資金的運行效率。具體做法是一方面提高國有企業的利潤上繳比例,另一方面采取銀行、證券等多賬戶的籌資模式,保證社保資金的穩定來源,有效彌補社保資金缺口。同時,社會保障體系要城鄉一體化推進,尤其是要重點加大農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方面的財政扶持力度。
(四)建立地方主體稅源
目前,在中央和地方的財政分權方面,地方政府仍然承擔著主要的支出責任,地方政府財權和事權的不對稱性,成為了地方財稅危機的重要根源。為此應盡快建立地方主體稅源,規劃地方的財政支出,為地方增收。具體做法,首先要重新規劃地方財權與事權的歸屬性,根據地方政府的所承擔的具體責任來劃分稅收的種類和歸屬;其次要重新劃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稅收歸屬,在地方政府財權事權更加匹配的基礎上,降低地方政府的支出負擔;晟后要規范地方土地財政,開征以房產稅為代表的財產稅,將其作為地方政府的主體稅種,為地方財政創造穩定的收入來源。可以采取降低房地產開發銷售環節稅收的政策,降低開發商銷售成本,引導房地產開發企業降價,以促進銷售。出臺鼓勵個人購房自住的稅收政策,對二手房交易中的個人所得稅等進行減免,同時房貸利息納入個人所得稅扣除范圍,使更多人買得起房。目前我國房產稅已在上海及重慶開展試點,但試點成效尚未達到預期,期待房產稅的立法盡快出臺。
參考文獻:
[1]李佐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前線,2016(10).前線網http: //www. bj qx. org.cn/qxweb/n26 8059 c63 7.aspx.
[2]石寅.財政政策促進供給側改革的路徑與對策研究[J].理論探討,2016.
[3]馬海濤,朱夢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財稅政策思考[J].新疆財經,2017.
[4]彭莉.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今日財富,2017.
[5]馮守東.關于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稅制改革思考[J].財政經濟評論,2016.
[6]張佩峰,李寧.稅收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J].稅務研究,2016.
[7]管清友.關干減稅的幾條具體建議[J].金融經濟,2016.
[8]莫觀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稅收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7.
[9]賈康,蘇京春.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N].人民日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