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彰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通過比較閱讀,賞析獨具特色的抒寫“愁”的方式。
2.結合詞人人生際遇,比照前期作品中的“愁”,通過對相同意象的解讀領會別樣“愁”情。
教學策略
誦讀法;比較閱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對比導入
1.學生聽讀法國詩人克洛岱的《絕望》。
2.學生自由評價。
3.教師告知學生這首詩是克洛岱改編自《聲聲慢》,請同學們齊讀并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師生共同明確:兩詩表達的情感相似,情感的表達方式不同。《絕望》通篇直接抒發情感,很直白。《聲聲慢》有直接抒發情感的句子,但不同的是《聲聲慢》全詞意象與情感緊密融合,更加含蓄、婉轉。由此引出“意象”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與《絕望》的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感受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區別,了解意象對于詩歌表情達意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品意悟情
1.尋象入境。教師:提示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同是寫愁的易安詞,選取李清照特別偏愛的某幾種意象進行重點分析。
學生:齊背《醉花陰》,提取兩首詞中共同的意象:酒、黃花、黃昏、風。
設計意圖:通過求同,把討論的范圍集中到了酒、黃花、黃昏、風幾個重點且典型的意象,使課堂的重點突出。
2.知人悟情。
(1)合作探究愁情。兩首詞,雖都寫了酒、黃花、黃昏、風,但傳達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情韻。由此,設置了兩個問題。來指導學生合作探究。
PPT展示問題:
對比《醉花陰》,選擇其中一個意象進行分析。解決問題:①作者對兩首詞中選取的同一意象分別是如何描寫的?②兩首詞中的同一意象其內涵有何不同?
設計意圖:第一個問題,讓學生聯系詞句,想象情景。理解詞句進而把握詩詞形象是詩詞鑒賞的第一步。指導學生比較《醉花陰》與《聲聲慢》兩首詞中詞人描寫的意象,可以培養依據詞句聯想、想象的能力,捕捉詩詞中蘊涵的生活氣息、文化信息。
(2)微課還原詞境。觀看微視頻《<醉花陰>與<聲聲慢>寫作背景之比較》,借助詩人的人生經歷及創作情境來鑒賞詩歌的感情。
師生在交流中總結提升:
一樣黃花,兩種情味。
《醉花陰》中,寫黃昏時分,自己一人一邊飲酒,一邊賞菊。李清照以黃花自比,用黃花喻人憔悴的容顏。《聲聲慢》中,李清照任憑菊花在枝頭堆積,直至凋落,也無心攀摘。
《醉花陰》中的愁,是把酒東籬賞菊的雅致的生活因丈夫的遠游而染上的一種淡淡的閑愁,《聲聲慢》中的愁,是想到自己容顏已老,青春不再,再比照現在的漂零身世,更是愁上加愁。《聲聲慢》中的愁包含了亡國之痛、孀居之悲、淪落之苦的“悲愁”。
(3)依例自主體悟。
“把酒”“淡酒”滋味異。
教師:引導學生與《如夢令》中“濃睡不消殘酒”進行比較。重點品味“淡酒”
師生共同明確:《如夢令》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為作者當時有的只是一個年青女子的閑愁,閑愁不痛,所以才會“濃睡不消殘酒”。而《聲聲慢》中,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濃。兩相對比,這個“淡酒”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涼,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同向“黃昏”各自愁
黃昏的意象,通過詩歌營造的意境的比較解讀。《醉花陰》人雖有些哀怨,卻還有可以去等待的人,只是“佳節倍思親”。《聲聲慢》營造出的是一個悲情的氛圍,是一首沒有盡頭的孤寂的歌。
“雁”是人非愁不同
教師:引導學生比較《一剪梅》和《聲聲慢》中雁的意象的不同,重點品味“雁過”與“雁回”
師生共同明確:雁“回”,對“鴻雁傳書”有著深深期盼,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雁“過”,一去不復返,錦書再也無處傳遞。這過雁又勾起了她的亡夫之痛。南飛的大雁尚能回到北方,而自己不知何時是歸期,這更勾起了她的國破之痛、懷鄉之情。
(4)教師小結。《醉花陰》前期作品,是李清照夫妻暫離但又彼此眷戀的生活寫照,抒寫的是相思閑愁。《聲聲慢》是李清照后期國破家亡的離亂生活的縮影,抒寫的是國破之苦痛、孀居之悲,淪落之苦。但相同的是,詞人都通過意象,把“愁”形象化了,通過極力渲染,意象的層層鋪墊,營造出一種"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圍,給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間。這比克洛岱聲嘶力竭的吶喊,能帶給人更多的藝術想象與享受!
設計意圖:通過知人論世,同中求異,讓學生體會到相同意象傳遞出不同情韻,理解了“愁”的豐富內涵。
3.現場評讀。
略。
三、總結評價
1.學生總結。再次聯系對比導入部分克洛岱的《絕望》,總結作者表達“愁”的方式并形成板書。
直接抒情 亡國之痛
愁 孀居之悲
緣情布景 淪落之苦
2.學生自我評價。設計意圖:①明確兩個作品在藝術上的優劣;②體現教學上的首尾呼應;③落實了教學的重點。
四、布置作業
1.用唱吧錄制朗讀音頻并上傳到個人主頁。(必做)
2.嘗試用方言誦讀,體會《聲聲慢》的音韻之美。(選做)
3.觀看微信公眾平臺發布的重慶衛視“品讀·聲聲慢”,李煜詞《虞美人》,試比較二者寫愁的異同。
設計意圖:
(1)設計分層作業,兼顧學生差異。
(2)誦讀分享,品味音韻,加深理解。
(3)橫向比較,促進知識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