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喬可可
陶崑出生于中醫世家,自幼耳濡目染,逐漸對中醫產生了興趣,也對中醫濟世救人有了最直接的認識。1959年,18歲的陶崑考入南京市第二期中醫學徒班,5年后畢業,正式開始了臨床生涯。從1959年半工半讀至今,陶崑從事中醫針灸醫療工作59年,是南京地區針灸界一代名醫。陶崑擅長運用針灸治療各種常見病以及多種疑難雜癥,臨床上運用的灸療方法多達二十余種,并創立了南京地區第一個灸療室。“金陵陶崑灸療術”已入選秦淮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上世紀50年代末,陶崑考入中醫學徒班開始,就開始了接觸和學習艾灸療法。20多年前,南京市衛生局要求發展針灸綜合治療,給南京市各個醫院分配任務,除了傳統的針刺以外,再做一兩個灸法方面的項目。陶崑當時是針灸協會的理事,也是中醫院里的針灸科主任,接受了學會的任務。那是他第一次系統全面地接觸灸療,從此對灸法的喜愛更加一發不可收拾,用陶崑的話說:“對灸法越研究越喜愛,越領悟到古人的智慧。”
說起灸法的神奇,多年前的一個病例,讓陶崑記憶猶新。
一個女孩剪指甲時把左手中指指甲溝剪破了,一開始沒在意,后來患處長出一個膿疔,疼到不思飲食,發低燒。父親帶她去了幾家三甲醫院,外科醫生說拖得太久了,建議做激光手術。到了激光室,醫生又說不行,建議做冷凍手術。冷凍室也束手無策,又建議做其他手術。最后,父親輾轉找到陶崑。“我拿三棱針,在疔的側面,點刺放血,把四根艾條捆在一起,用回旋、往返、雀啄、溫和四種組合手法,做了20分鐘后,病人不那么痛了。”之后陶崑給了該病人四根艾條讓她回去自己灸,十天后病愈。本來走投無路,結果十幾根艾條治好了。這件事更加堅定了陶崑把艾灸堅持下去的決心。
說起針灸的起源,陶崑講得生動有趣:“原始人拿石器敲打,無意中弄破了身上的一個部位,但同時發現另一個部位的病痛卻好了。或者,原始人在生火取暖或烘烤食物的過程中,身體某個部位不慎被火灼傷,反使其他部位的一些原有疾病減輕了。這樣的經驗不斷積累,原始的針灸方法也就隨之而生了……”
灸法在中國古代曾有過輝煌,為中華民族的健康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然而近代以來灸法日漸衰落,以至目前在我國各級醫院針灸科中“但見針刺病,難聞艾灸香”的重針輕灸現象十分普遍。對目前重針輕灸的這一現象,陶崑有些遺憾。他說:“中國幾千年的灸法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發展史……我們這一代從事針灸工作的醫務工作者應該發展灸法,不應該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瑰寶棄之不用,以致失傳。”
聆聽陶崑的介紹,我第一次了解到,灸法在中華大地上已流傳了數千年之久,且代代相傳,至今不息;也第一次看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等古語中折射出的灸法魅力。

近60年的臨床,陶崑已經成為灸療的集大成者。但他仍然把自己置于打開狀態,在繼承傳統灸法的同時,不斷創新灸法技術。“有好的方法,我都去學,然后實踐。”
上世紀80年代,陶崑父親是中醫外科醫生,經常接觸帶狀皰疹病人,要用七星針,遇到大面積皰疹時,要叩刺叩好半天,費時費事。面對這種情況,陶崑建議父親把七星針改成滾針。這種針具的滾面上有100根左右2毫米~5毫米的小針,一滾一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治療病種范圍。
除此之外,在灸法上,陶崑還創造了一種新的灸法——動力灸。動力灸既有艾灸溫熱的刺激效應,又有推拿按摩的疏通經絡作用,還有中藥的滲透作用,是三者合一的中醫治療方法,被譽為“帶熱的推拿”。近幾年,陶崑經常被邀請講授動力灸的臨床運用與研究,一些國外從事針灸工作的醫生也不遠萬里來到南京學習這種創新的灸法。
除了對技術繼承和創新,陶崑還積極把學問經驗傳授給學生。目前,陶崑師承帶教的學生已有八名,其他跟著陶崑學習的學生更是數不勝數。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其中的“問”,即問診,是通過詢問患者或其陪診者,了解病發時間、原因、既往病史,以及生活習慣等與疾病有關的情況。陶崑至今記得多年前崔學良老師(曾任南京針灸學會會長)對自己的教誨,老師對他說:“陶崑,你要和病人溝通,道不說不明,這是我們中醫的傳統。”
陶崑年輕時演過話劇《放下你的鞭子》,其中有幾句臺詞:“小小鞭兒光溜溜,五湖四海皆朋友,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又練又說真把式。”這讓陶崑至今記憶猶新,并把這句臺詞和中醫之道聯系起來。“我們中醫也是這樣,給病人看病,如果光看病,不跟病人做心理疏導,就是‘傻把式’;如果光靠嘴上說說,沒有實際的醫術,就是‘假把式’;又說又練才是‘真把式’。 ”
陶崑曾做過10年的家庭醫生。其間,有一位久治不愈的中風病人。陶崑每次上門給這位患者治療,都會先和病人深入溝通,有時甚至聊一些家長里短。后來在陶崑的治療下,這位病人的病情大有好轉,感激地說:“和陶崑講話,病就先好了三分。”《南京日報》當時就此事采訪了陶崑,文章標題就是《看見陶醫生,病自好三分》。
不僅如此,陶崑更把跟病人之間的交流溝通當成學習的過程。他說:“作為一個醫生,不能凌駕于病人之上。因為醫生所有的經驗都是從病人身上得來的。和病人交流,要像朋友一樣,對治療才有幫助。”因此,陶崑時常成為病人的心理醫生。“有些病人和家人鬧了矛盾,感覺身體不舒服,到醫院找我,哭一番,掉掉眼淚,我疏導疏導,就笑呵呵地走了。”
說到保健方法,陶崑講了兩個獨家秘訣——
第一個秘訣,他引用中醫里一句古話“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精神安定,人怎么會得病呢?陶崑說:“我的秘訣就是心態好。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想一想就通了,不會放在心上……內因決定一切,人生病,很多是因為內在情緒不正常導致。在中醫里,人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某種程度上都能影響人的健康。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不正常的氣對身體損傷是非常大的,所以我永遠用平和的心態對待事物。”
正是因為這種平和,陶崑把工作當成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年近80歲的陶崑,每周有三天每天連續坐班八個小時;出去做講座,可連續講三天。2016年,76歲的陶崑在美國紐約中醫學院講了兩個星期的課;2017年11月份開始“金陵陶崑灸療術”連續三期的講座,每天要講八個小時;目前,陶崑還經常在金陵老年大學上中醫普及和養生保健課。有人問他能吃得消嗎,陶崑并不覺得辛苦。
第二個秘訣是在“吃”上。“我不忌嘴,什么都吃,什么都不多吃。比如肥肉我會吃一塊,不會吃七八塊,保證營養就夠了。”
除了以上兩個秘訣,陶崑還定期給自己做灸療。陶崑告訴我們,中醫里有句古話叫“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在足三里穴上進行化膿灸,灸瘡未愈之前稱為“不干”。說明反復重灸足三里(穴位),可以起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作用。陶崑說,他經常在足三里做麥粒灸。麥粒灸療法是將艾絨制成麥粒大小的艾炷,再用火點燃直接置于穴位上。“不疼嗎?”“有一點,還好,會起泡,留疤痕。古代用的都是這種灸法,現代人不大接受了。實際上,這種灸法效果更好。”陶崑說,“艾灸是最親民的,人人都可以使用。”
陶崑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在振興艾灸事業上有所作為,讓這門古老的被埋沒的寶貴遺產再次煥發出新的活力,造福于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