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兔子

最近有朋友跟我吐槽: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每天的時間都好像不夠用,常常熬夜去做沒做完的事,然后第二天精神萎靡,覺得時間更不夠用,一周一月惡性循環下來,什么都沒做成……
然后他問我:有什么好的時間管理的課程或是軟件可以推薦的,實在受不了自己這么低效的生活了。
我曾經也是個非常癡迷于時間管理的人,關于吞青蛙,番茄鐘,各類to do list之類的軟件不知下載了多少。聽過許多大牛的時間管理課程,每次做年度和月度計劃時,都恨不得焚香沐浴對時間三拜九叩,祈禱它不要那么快轉身離去,只留我在原地一事無成。
我的手機app提示我,二十五分鐘不碰手機,你就會收獲一棵樹,可是當我終于獲得了一大片森林,卻依然覺得時間不夠用。
好像每一分鐘都已經劈成了兩半,洗衣服的時候聽音頻節目,坐地鐵的時候不刷朋友圈而是看書,寫文章的時候打開小黑屋軟件強制保持注意力,可即便是這樣,除了將自己弄得心力交瘁之外,卻沒有任何其他的收獲。
跟朋友吃飯,我連等待一杯熱可可冷卻的時間都嫌漫長,她看到我臉上滿滿的焦慮和迫切,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時間不夠用,并不是因為你浪費了它,而是因為你自己本身就不夠用?
她從事文字類工作,從記者到采編再到報社的主筆已有八年多時間,就寫文章一事,她問我,“你寫一篇兩千字的文章,大概要多長時間?”
“不包括前期閱讀積累的話,至少也得一個半小時。”我說。
“同樣的字數,差不多的題材,我大概只需要四十分鐘”,她笑笑,“就寫文章一項,我每天就比你多出五十分鐘,這不是因為你故意拖延,而是專業和業余的區別,其實你不是時間不夠用,而是技能跟不上野心而已。”
我很喜歡李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做朋友》的序言中寫的那段話:人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卻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個版本之中,改變自己,就意味著屬于自己那個版本的世界也會隨之變化,其中包括時間的屬性,當同樣的時間有了不同的質量,整個生活都必然會因此煥然一新。
有時候我忍不住去想,當我升級成2.0版本的自己,生活會有什么不一樣呢?
時間管理之所以無法解決許多問題,是因為當我們在談時間管理時,想的卻是精進。只不過是誤以為時間管理是其中的關鍵,殊不知,那僅僅只是個開始。
我在生活中也發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的例子:同樣的一份PPT,我只需要做十幾分鐘,而新來的實習生,需要將近兩個小時才能做完,而我的老板,卻只需要掃一眼,便立刻能判斷出下一頁的數據走向,導致這一走向的某些可能,以及補充哪些數據進去,會讓整份文稿看上去更加充實可靠。
無關于智商,無關于勤奮,無關于虛度時光,他是未來3.0版本的我,而我是實習生小姑娘的2.0升級版。
當我們完成了第一步—集中精力之后,關注點就應該從管理時間,逐漸轉化到提升效率,進而提升效能的方向。
做一件事,如何做的快,如何做的好,如何做到極致,這早已超出了時間管理的領域,進入到自我提升,一個拒絕升級自己的人總是跟時間死磕,除了收獲滿滿的焦慮和暴躁之外必然一無所得。
自我升級的第一步,是開始創造。
去做一點什么事,哪怕只是寫一篇日記,畫一幅圖,輸出永遠比單純的輸入有效,那是強迫自己去重組信息,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
第二步,是持續練習。
很多讀者都曾經在后臺問過我,對于剛剛開始學習的寫作者有什么建議,我每次的回答都一樣:讓你的東西被別人看見,無關于炫耀,無關于虛榮,閉門造車的10000個小時理論早已過時,精進的必要條件在于得到反饋和建立聯系。
第三步,不要迷信任何的快速學習和快速養成。
業余和專業的區別,就是你的時間質量,你的問題不是慢,而是低效。
第四步,建立多元化思維方法。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有一個絕招,就是用跨學科思維去判斷投資,學習不止一個傳統學科的分析模型,將幾個模型聯合起來,共同作用與同一個方向,你的力量就不僅僅是這幾種力量之和,這些學科包括:歷史、心理、生理、數學、工程、生物、物理化學、統計、經濟等。
查理投資法的理論基礎是:幾乎每個系統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若要理解這樣的系統,就必須熟練地運用來自不同學科的多元思維方式。
融入到生活中,若你想畫好一幅畫,就不要只學習繪畫技巧和構圖元素,某段歷史的背景,某地域的獨特性,人的心理與外貌如何掛鉤都可以是修煉的環節。同理,想寫好一篇文章,就別只啃那些《如何成為一個好作家》之類的干貨課程或是教你如何遣詞造句的教科書。
每個人的知識金字塔其實就是建立在無數看似不相關的信息之上,那些被提煉完的信息看似廢墟,卻是構建知識體系的基石。
最后,別著急。
認清一個事實,你不是天才,無法一步登天,所以你或許需要很久,或許需要很辛苦,才能達到少數天才輕松達到的位置。
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
終點一直在,縱是用一生走完,也不過是大器晚成而已。祝你早日成為2.0版本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