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無心
在日常生活中,堅持健康飲食理念的人似乎對于罐頭食品很有抵觸感,這些能夠長時間儲存的食品,往往被認為是沒營養,以及添加了防腐劑,但事實卻并非如此,這一個個小小的罐頭似乎是被冤枉過頭了。

罐頭食品的發明,堪稱食品技術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拿破侖,懸賞12000法郎,征集能夠為軍隊保存食物的方法。在那個時代,能夠長期保存食物的方法不多,尤其是即食食品,幾乎沒有什么辦法。
一位名叫尼古拉·阿佩爾的廚師注意到,封裝在瓶子中的食物經過加熱,如果沒被打開就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而不壞。基于這一發現,他反復試驗摸索長達十多年,終于發明了罐裝保存食品的技術。1810年,他獲得了這筆獎金。
最初,尼古拉用了蠟和線來封裝玻璃瓶,后來又采用軟木塞。不過,這樣的生產工藝效率低下,并不能有效地解決軍隊的需要。在生產工藝被完善之前,拿破侖戰爭已經結束了。這一為軍需而生的技術,并沒有真正地應用到拿破侖的戰爭中。
后來一位叫彼得·杜蘭德的英國人把罐頭技術往前推進了一步,他發明了用錫罐來封裝食品的工藝并且獲得了專利。在之后的幾十年里罐頭的周邊產品開罐器也應運而生,隨著人們對方便的不斷追求,最終衍生出了現如今易拉環式的罐頭產品。
罐頭技術的完善使得它不僅在軍隊中得到應用,在民用領域也受到了歡迎。到了19世紀中期,罐頭成為了一種時尚食品,一定程度上被中產階級作為品味的象征。不過這也可以理解,畢竟超越傳統的東西總是容易成為時尚。在三四十年前的中國,罐頭也往往被當作“營養品”——看望病人的時候送幾瓶罐頭,在當時也算是挺高檔的禮物。
過去的一百多年,食品加工技術和保存技術得到了巨大發展。再加上發達的物流能力,罐頭食品不再像過去那樣具有號召力。不過,它依然是長期保存即食食品最經濟實惠的方案。在國外,罐頭食品依然具有巨大市場,許多懶得烹飪的家庭常年食用大量罐頭食品。另一方面,許多家用的罐頭制作方法也逐漸被完善,DIY罐頭食品在歐美非常普遍,大概類似于中國家庭制作泡菜。
在阿佩爾發明罐頭技術的時候,人們都不知道為什么罐裝加熱后的食品就不會變壞。直到五十多年后,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揭開了食物變壞的奧秘,罐裝技術的原理才為人們所知曉。原來,食物之所以變壞,是其中的細菌生長的結果。細菌在自然界無處不在,空氣中的細菌也會落到食物上,利用食物的養分生長起來。加熱是殺滅細菌的有效手段。密封在瓶中的食物經過充分加熱,其中的細菌被殺滅殆盡,而密封又隔絕了與空氣的聯系,也就不會有細菌進入食物,于是其中的食物就可以長期保存而不會變壞了。
許多人一提起保質期長的食品,就會說“一定用了大量防腐劑”。這實在是想當然。罐頭食品的核心是殺滅了細菌然后隔絕來源,本來就不會“腐”,自然也就不用“防”。
罐頭制作中需要充分加熱,而加熱會破壞一些營養成分。所以,許多人,包括一些營養專家在內,都認為罐頭“沒有營養”。1997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發表的一篇綜述對此提出了挑戰。他們比較全面地比較了新鮮蔬果、冷凍蔬果和罐裝蔬果中的各種營養成分,以及烹飪和儲存對這些營養成分的影響。結果發現,罐頭食品中的維生素C、B族維生素和多酚化合物的確比新鮮和冷凍食品中的要低,但是新鮮蔬果和冷凍蔬果在儲存中的下降卻要大大高于罐頭。新鮮蔬菜和冷凍蔬菜是生的,要經過烹飪才能食用,而在烹飪中這些營養成分還會進一步下降。而罐頭食品是經過烹飪的,在保存中這些營養成分沒有明顯下降,食用時也不需要再進行烹飪。所以,拿新鮮蔬果中這些營養成分的含量來跟罐頭中的相比,并不合理。而其他的營養成分,比如類胡蘿卜素、維生素E、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罐頭食品和新鮮食品、冷凍食品中的含量很相似。
還有一些研究發現,一些特定的成分在罐頭食品中檢測到的含量甚至更高,比如南瓜中的類胡蘿卜素和西紅柿中的番茄紅素。
不管是從營養還是風味口感來說,新鮮食物當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無法獲得新鮮食物,不得不進行運輸和保存,那么罐頭食品仍然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它經濟、實惠、安全性高,而營養上的損失,也并不是許多人想象的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