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丙辰
我國是一個工業大國,自新中國以來短短七十年便由落后貧窮的封建殖民地轉化為世界前列的現代化國家,在諸多領域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驚人成就,所付出的代價除了一代代人的犧牲以外,還有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精神文明建設逐步健全,人們開始關注環境生態領域的問題。植物保護技術是一種新型綠色生態技術,可以有效地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在生態農業中,運用植物保護技術可以有效地提升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民經濟收入提升,更好地實現共同富裕。本文對生態農業的理念進行初步介紹,簡要闡述了植物保護技術對農業生產及生態農業的意義,總結實際應用措施,從而為日后的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生態農業是一種近年來興起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在生態農業生產過程中合理科學地使用植物保護技術,可以有效地提升農產品質量,減少生產過程中農產品受到外來蟲病侵害的幾率,確保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綠色無公害,更好地滿足廣大市場消費需求,實現農民收入的有效提升。
1生態農業的含義
生態農業是一種根據生態學及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來對植物生長生態進行合理科學管理的農業生產模式。與傳統農業相比,生態農業在發展觀念上存在著一定的不同之處,生態農業的發展理念是發展規模化農業,綜合運用多種生態管理模式來實現種植業和副業共同發展,從而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滿足社會消費需求,達成維持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的目的。
2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植物保護技術的應用價值
2.1促進農業發展
植物保護技術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業發展,以常見的農作物為例,在進行玉米、水稻、小麥等常見作物的生產種植過程中,可以采取旱地免耕技術、水旱輪做免耕技術和水田連作免耕技術這三大免耕栽培技術來進行生產,可以大幅度節省人力物力,能夠減少太陽日曬量,節約水資源。
2.2減少病害蟲害侵襲幾率,提升生產效益
通過植物保護技術,首先能夠有效地對病蟲數量進行控制,保證農作物可以健康生長,減少各類農藥的釋放量,縮減種植成本。另外在運用植物保護技術時,可以對化肥、水分等一系列生產要素進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縮減種植投入成本,并能提升作物質量,為農民帶來更加理想的經濟效益。
3植物保護技術對于生態農業的意義
為了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必須推廣應用生態農業生產模式。而在生態農業中,植物保護技術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化經濟的不斷完善,各類資源的使用需求缺口越來越大,再加上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人民群眾生活環境的普遍改善,對于農業生產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通過植物保護技術,可以強化農業生產過程對病害蟲害的防治能力,有效提升作物的質量和產量。在當前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如果在病害防治方面工作力度不到位,未能全面有效地對病害蟲害進行防治,當發生相應病害蟲害是只能才起噴灑農藥的方式進行防治,導致農作物品質下降,對種植環境造成污染,無法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化發展,通過植物保護技術則可以有效地避免這一情況發生,保障農作物產量和品質不會出現降低,從而更好地幫助農民收入增加,滿足當前市場消費需求。
4在生態農業中的植物保護技術應用
4.1滅蟲燈的應用
通過滅蟲燈,可以有效地將害蟲集中到一起,然后進行統一殺滅,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保護作物不受到害蟲的侵襲,保障作物產量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減少乃至杜絕農藥使用,做到無公害綠色生產,有效地保證了作物的品質和產量。
4.2使用防蟲措施開展生態管理
利用先進阻隔技術可以有效地對害蟲進行預防,常見的阻隔措施設備有防蟲網等,利用防蟲網,可以將害蟲有效地和種植區域進行隔絕,對種植區域內害蟲的數量進行有效控制,最大程度上降低蟲害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優化種植環境,最大程度地保障我國農業實現生態化綠色發展。
4.3實時監測作物生長狀態
為了幫助農作物健康快速地進行生長,可以采取合理科學的植物保護措施來對全面監測農作物生長情況,一旦發現了問題可以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進行處理,將可能發生的損失降低到最小化,保障農民的合法經濟收益。為了帶動生態農業更好地向前發展,廣大農業技術人員應當及時將最新的植物保護技術應用措施教授給農民,主動宣傳植物保護技術的意義和作用,更好地開展相關技術推廣活動。
通過植物保護技術能夠更好地滿足生態農業發展需求,積極促進生態農業向前發展,最終實現我國農業生產模式的可持續化發展轉型。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應當加大對于植物保護技術的投入力度,不斷進行植物保護技術的開發創新,積極進行推廣應用,從而更好地保障農作物健康生長,有效提升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滿足廣大消費者需求,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