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全球氣溫升高、氣候變化異常等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共同的影響,近年來黃河源區草場退化、土地沙化、鼠害泛濫,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的惡化。根據黃河源區特殊的地理自然環境特點,采取加強水資源監測、進行限制牲畜放養量、生態移民和制定合理的保護開發規劃等有針對性的措施,切實增強對黃河源區生態環境保護。
關鍵詞:生態問題;成因;治理對策;黃河源區
黃河龍羊峽(唐乃亥為入庫水文站)以上地區為黃河河源區,是黃河水資源的主要來源地之一。目前黃河河源區正面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給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黃河的治理開發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因此保護黃河河源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已刻不容緩,加快該區域環境保護和建設步伐,對保護和更好地開發利用黃河,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1.黃河源區主要生態問題
1.1植被退化,草原承載力下降。上世紀70年代以前,黃河源區覆蓋著大量的高山草原化草甸和高寒沼澤化草甸,密實如毯,草豐畜肥。70年代以后,黃河源區植被普遍日益退化,目前退化達到了可利用面積的25-46%,其中嚴重退化面積約占退化總面積的27%。部分草場甚至退化到毫無利用價值的次生裸地“黑土灘”,其面積目前已達213萬公頃,約占黃河源區土地面積18%。
1.2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荒漠化面積擴大。黃河源區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凍融侵蝕和重力交錯并存。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黃河源區各種開發建設項目逐漸增多,人為活動不同程度地破壞了部分優良草場和天然植被。非法淘金、采藥、挖沙以及對原生植被的濫伐濫墾,也造成黃河源區植被大面積破壞,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使本來脆弱的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1.3湖泊和濕地萎縮。由于黃河源區植被大面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源區水源涵養調節功能明顯下降。表現為濕地縮小、湖泊萎縮、徑流減少。大片沼澤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據調查,2000年沼澤濕地及湖泊面積比1976年減少了近3000 km2。近年來黃河源區許多小湖泊消失或成為鹽沼地,濕地變為旱草灘。
1.4草原鼠害猖獗。由于草場退化和沙化,鼠類天敵賴以生存的條件逐漸消失,致使鼠害猖獗,造成經濟損失嚴重。據調查,青海省鼠害發生面積已占可利用草地面積29%;果洛州平均每公頃有高原鼠兔120只、鼠兔洞口1625個,每年消耗牧草47億斤。鼠類在草地上的啃食掘洞造成大面積的裸地,形成寸草不生的“黑土灘”。
1.5高原生態系統日益脆弱。高原高寒生態系統類型十分脆弱,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生產力水平低、穩定性差和自我修復能力弱,容易因外界因子的干擾和破壞而發生變化,恢復難度極大且恢復過程緩慢。近年來隨草地退化,優質牧草的比重下降,可食牧草產量大量減少。隨著草地植被的密度和高度下降,誘使鼠兔遷入,加上有害藥物的長期使用和人類捕獵鷹、蛇等鼠類天敵數量下降,生物多樣性逐步喪失。
2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
2.1全球氣溫升高、氣候變化異常的影響。如太陽黑子活動、溫室效應對地球物理變化的影響,總是在地球環境敏感地帶或地區首先反映。青藏高原作為地球的敏感地帶,被稱作地球第三極,而處在第三極的黃河源頭地區生態惡化既是對地球物理變化的回應。20世紀90年代以來,氣溫升高、降水減少的趨勢明顯,汛期降水減少對黃河水資源量的影響大。氣溫升高也使地表蒸發量增加,土壤含水量減少。使得植物生長受到限制,引起草場退化。此外黃河河源區土壤形成過程緩慢,土層薄,由于干濕交替和凍融交替,導致地表和近地層土壤斷裂,使植物死亡而易形成裸地。水資源的減少對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2.2人類活動帶來的影響。黃河源區人口數量的增加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大了對草地的壓力。1980-2003年,源區人口增長率達20%以上。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牧民增養家畜、擴大放牧范圍就成為必然選擇。隨著牲畜的急劇增加,草地負載加重,天然草場得不到休養生息的機會,造成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無規范的淘金、采藥、挖沙以及原生植被的濫伐濫懇,造成源區植被日趨減少,使本來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3.黃河源區生態環境治理對策
黃河源區生態問題產生是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氣候變化是人為不可控的,但氣候變化具有周期性,干濕交替和冷暖變化使得惡化的生態環境擁有一種自我調節機能;要把這種自我調節機能變為現實,控制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和適當的草原生態治理幾乎是唯一選項。
3.1加強基礎數據觀測,采取先進方式進行生態變化監測、探索變化規律
截止2013年黃河源區已有黃河干流水文站6個,支流水文站5個,人工及自動雨量站45個,現需要對已有的各類觀測站進行有效的管理和養護,改善和適當增加水資源監測站及配套雨量站,使其能準確收集到各種情況下的水資源資料,更好地為流域內生態環境、生態的保護和改善、以及黃河源頭生態屏障建設發揮更大作用。今后要進一步采用各類先進方式進行生態環境變化監測,整合各類觀測資料,加強科研力量探索黃河源區生態環境變化規律。
3.2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教育與宣傳,提高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和保護意識
采取多種手段,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提高決策者、管理人員和當地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重要性認識,認識當地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和破壞容易修復難的特點,樹立生態環境憂患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提高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自覺性。
3.3制定黃河源區保護管理辦法,出臺有關政策,加強監督,防止認為破壞
黃河源區環境保護它不會立竿見影地為參與者帶來效益,而且還會妨礙到某些人的利益,為了切實開展黃河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依據《水法》等有關法律制定黃河源區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出臺有關政策,組建保護執法隊伍,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加強對從事可能引起生態環境破壞的生產建設單位和個人的監督管理,切實有效防止認為破壞。
3.4增加資金投入,實施對不同黃河源區生態功能區有針對的保護建設措施
黃河源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關系到全流域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是一項重大的社會公益性系統工程,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對源區生態建設的投入。通過產業開發生態補償方式,特別是非農產業開發;創造新的生產門路。使牧民從游牧轉向定居、從放牧經濟走向工業經濟,實現經濟社會的轉型。杜絕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發生矛盾時,經濟發展優先,形成邊治理邊破壞的局面。
3.5發揮自然調節功能,加大生態修復和預防保護力度
以小治理大封禁為指導思想,以恢復自然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主要目標,充分發揮大自然自我修復能力,加大生態修復和預防保護力度;結合國家在黃河源區實施的退牧還草、天然林等保護工程,保護和恢復天然森林、草地植被,加強水源地保護,增強蓄納降水、洪水的能力,保證河源正常徑流;保護好源頭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小流域為單元,在城鎮周邊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減少泥石流對城鎮產生的危害,在草場退化、人蓄活動較頻繁地區,實行輪修輪牧,進行人工種草,草場圍欄建設,草原節水灌溉建設和飼草基地建設,發展舍飼養畜,同時要加大草原滅鼠工作,使游牧民逐步定居,實現該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編輯委員會.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9.
[2] 牛玉國, 張學成. 黃河源區水文水資源情勢變化及其成因初析[J]. 《人民黃河》,2005.3
注:魏巧蓮(1972.3)女河南武陟縣 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