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丹
摘 要: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發展的理論,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表現出了極強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與時代特征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為人民謀幸福為出發點。這些創新特點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在實踐中總結和提煉出來的,對于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 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特點
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理論,是隨著現實情況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發展的理論。其重要特點就是與時俱進,這種與時俱進的品質指導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這些理論的提出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來的,具有很多新的特點。
從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和中國的歷史文化等相結合的全過程來看,由此可以總結出以下四點的特點:
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并蓄、開放包容的民族,這種兼容并蓄推動了文化多樣性發展,形成了特有的、獨具魅力的、別具一格的中華文化。我國的民族文化是不斷與時俱進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這些年我國的傳統文化出現了西化的特點和不良現象,針對這些現象,我們需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借鑒優秀文化。無論是我國傳統文化,還是西方文化我們都要學習、借鑒優秀的部分,對腐朽落后的文化要學會拒絕、堅決抵制。目前,對于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是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要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出去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魅力。當今社會發展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就必須將馬克思主義與其相結合,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人們理解馬克思主義和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二、與時代特征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
歷史是發展著的歷史,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變的事物,如果我們因為過去取得的一點成就而沾沾自喜,不愿意再接受新鮮事物或者一成不變守著過去的理論去發展現在的中國,估計用不了幾年中國又會回到原點,成為發展緩慢落后的國家。時代的變遷,條件的變化,我們思想、理論、策略也應隨時而變、隨勢而長。遵循與時俱進的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作為發展、開放、包容的理論也應隨時而變、隨勢而長。立足于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潮流和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及實際需要,完善、發展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推動中國社會更好走向未來的應然要求。與時俱進最重要的本質要求就是跟著時代潮流的發展不斷提出新理論,為實際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提供學理支撐。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什么經久不衰就是因為它可以和各個時代相結合,賦予新的科學內涵。共產黨主義理論同樣也是要符合時代的發展根據中國國情的需要創造性的提出新的理論,引領全黨和全國人民走在時代的前沿。
三、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馬克思主義的另一個重要理論特點就是實事求是的特點。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不斷取得勝利的保障,黨從領導方法、工作方法、思想方法等方面充分闡釋了堅持實事求是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論是革命時期,還是改革開放及新時代,都堅持在實踐中發展理論、創新理論、應用理論、完善理論,在實踐中求真理、獲真知,為中國取得一個個勝利提供了理論支撐。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不僅人口基數大而且現在國內局勢依然復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國內政治制度存在一些弊端還沒有得到解決。當中國共產黨面臨這些問題時不會選擇退縮或者逃避這些問題而是一直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從實踐教訓、歷史經驗中總結原因、完善理論。這樣才能更好更快、保質保量的推動我國現代化事業的發展。
四、以為人民謀幸福為出發點
一個國家一個政黨要想長久的執政下去不是靠武力征服的,封建專制統治的社會制度不復存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從此成為國家的主人,為人民服務成為共產黨的宗旨,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更是共產黨不變的初心和終極追求。正是因為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的理念和初心,黨才能在歷經種種磨難后帶領人民走向光明的未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很多惠民政策措施,人民的幸福感顯著增強。自十八大以來人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貧困發生率跟往年比大幅度下降,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很大進展,爭取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都能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結束語
我們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的帶領下中國將會發展的更快走的更遠,我相信中國共產黨為了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復興,一定會砥礪前行,奮勇前進,我們的社會也會變得更加美好。百姓們到了晚年可以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各種社會制度比較健全、經濟發展迅速、政治清廉、科學教育達到較高水平階段,國民素質普遍提高、生態環境優美,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最終我們將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部分修改,2012年11月14日通過),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頁。
[2]《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