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作模式是在神經系統支配下,骨骼肌肉系統(肌肉、韌帶、肌腿、筋膜及關節等)對預先儲存在大腦中相應動作程序的執行 [1] 。這種執行過程是按照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順序進行的。大腦不會區別動作模式的合理與否,只能儲存與動作模式相對應的信息,即動作程序。因而要想改變不合理的動作模式,就要改變大腦中所儲存的錯誤信息。除此之外,大腦不會識別單一的肌肉,只能識別作為一個整體的動作模式 [2]。動作模式是在人體生長發育、教育、訓練和環境交互作用下,不斷的重新設置、升級、協同和優化的最佳功能狀態,是人類身體活動和掌握所有技能的基礎。人體的動作模式 具有人類先天遺傳規定性與個人后天經歷習得性。正確的動作模式就是指關節在正確的位置上,形態符合其力學特性,力的產生和傳導高效。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學生特點,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關鍵詞:體育教學;動作模式;
一、了解人體環節穩定性與靈活性交替分布規律
人體由206塊骨胳、640塊肌肉、360個關節組成。這些骨胳、肌肉、關節又由結締組織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高效運動的功能體系,在神經系統的支配和控制下,讓身體進行運動。仔細觀察和體會一下我們的身體環節就會發現,人體各關節是有穩定關節和靈活關節構成,并且穩定關節與靈活關節交替排列。人體的穩定關節有跖趾間、膝、核心區、頸椎、肩胛骨、肘、掌指間。靈活關節有踝、髖、胸椎、肩、腕、指間。(圖1)
二、動作模式分類
從解剖學視角分析,動作模式指在空間和時間維度上所具備共同元素的一系列整體解剖動作[3]。美國運動委員會把基本動作模式分為五大類[4],分別是屈骸提起:日常生活中雙腿下蹲的動作;單腿動作:弓步下蹲,側步蹲等;推:前推、上推、側推、下推;拉:前拉、上拉;旋轉動作:在以上動作中同時也會發生旋轉動作,例如行走過程或撿起身體左側物體放至身體右側,這些動作中胸椎都會發生旋轉。按照動作模式與運動專項的關系將動作模式分為基本功能動作模式和運動專項動作模式。基本功能動作模式是運動專項動作模式的基礎,運動專項動作模式是基本功能動作模式的變化[5]?;竟δ軇幼髂J绞侨祟悶榱送瓿扇粘I詈突顒有枰?,在自然生長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動作模式,具有個體差異性。基本功能動作模式是遵循人體生長發育和動作發展規律逐漸形成的,符合人體功能解剖結構的動作模式。筆者認為,人類基本功能動作模式主要包括下蹲、俯身、轉體、弓箭步、步態、滾、爬、投、推、拉等動作?;竟δ軇幼髂J绞窃谌梭w的矢狀面、水平面、冠狀面中發揮作用,并且在不同平面可以采取不同角度來完成的,以滿足人類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的需求。根據人體環節的穩定性與靈活性側重點的交替分布規律,人類生長和發展過程中可以概括為重要的有七個動作組成,主要涉及核心部位包括髖部、脊柱、肩部靈活性和穩定性的蹲、伸、抬腿、踏、弓箭步,以及另外兩個要求軀干穩定和軀干旋轉的動作,它們分別是俯臥撐和軀干旋轉穩定動作。運動專項動作模式是為完成不同運動項目的特異需求所形成的動作模式。如:以發展速度、靈敏為主要目標的動作模式為速度靈敏類動作模式。以提高力量、功率為主要目標的動作模式為力量功率類動作模式?;緞幼髂J绞菍m梽幼髂J降幕A,二者之間是一般和特殊的關系,基本動作模式和專項動作模式之間的契合度較高。
三、動作發展序列視野下的體育教學
動作模式是我們掌握的所有技能以及所有其他練習和活動的基石,優質動作模式是強大動作績效的本源和動作安全的最佳保障[6]。在體育教學領域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動作的發展,因為基本動作模式發展是學生動作發展的重要內容。基礎動作模式是一切體育運動的基礎,個體的多種基本動作模式能都得到基本的發展,將為他們的動作技能水平達到高級水平奠定基礎。在進行功能訓練的同時要更加強調對動作模式的訓練,而不是對單一肌群的訓練,動作模式訓練是實現功能訓練目標的手段,功能性訓練是以建立基本動作模式為基礎,最終提高人體運動表現與活動表現的運動模式。因此,發展學生基礎動作模式至關重要。利用基本動作模式的專項化,教學中可以在課前準備活動、訓練課中和訓練課后放松階段,損傷后恢復階段合理安排課程內容,使二者能夠有機結合。專項不對稱動作模式是以基本動作模式為基礎,只不過它是基本動作模式的異化表現,專項不對稱動作模式訓練中可以在課前準備階段、課后放松階段、安排基本動作模式訓練,以保證人體的基本動作模式。
體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采取合適的方法,利用外部條件的干預,促使學生的動作模式內部結構不斷優化。動作模式優化是復雜的體系,受多因素影響。同時還要兼顧不同年齡段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有針對性的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動作模式。如中小學生在重速度、靈敏、協調、柔韌素質的提升的同時發展基本功能動作模式。高中以上階段重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質的提升的同時發展運動專項動作模式。將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同正確動作模式建立結合進行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程翀.競技體育動作模式的優化設計—以帆板和網球項目為例 [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5-19.
[2]楊勇.身體功能訓練對改善兒童基本動作模式作用的研究. [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7.
[3]Kent M.Oxford dictionary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4]王雄,沈兆品.身體功能性訓練動作手冊【M].人民體育出版社,2014, (11)
[5]崔運坤,賈燕.數量與質量、基本動作模式與專項動作模式的權 衡———身體運動功能訓練開展的必要性[C]. 2013 年全國競技 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2013.
[6]張英波. 動作矩陣與動作模式訓練解碼[J]. 體育科研,2011,32 ( 4) : 21 - 26.
簡介:張典(1982.1.6),漢,遼寧省營口市人,本科,職務:體育教師,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