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 要:本文從當代大學生的自身特點入手,從高等學校“思政課”實際教學情況出發,從社會學的視角對大學生和所處的環境進行分析,考慮到了大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群體特點等方面,提出在培養學生的過程當中采取創新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積極性,有助于激發學生內在潛能,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社會學;創新教育;素質教育;“思政課”
與歷史上任何時期相比,中國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步伐正在空前加大,由此教師角色應該做出怎樣的調整,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既是擺在每一位“思政課”教師面前不可回避的一系列問題,也是偉大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莊嚴使命。
1 對于創新教育的認識
1.1 創新教育的含義
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素質為目的的教育。素質教育就是以培養人的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育。由此可見,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素質教育必然要求推進創新教育。
1.2 推進創新教育的必要性
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很多方面,涉及到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等等,無論是思想政治、科學文化還是身體心理等方面都包含著創新素質。所以,抓好創新教育,對整個素質教育的各個方面都具有推動和促進作用。創新教育不僅僅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為重要的還是核心組成部分,創新教育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身心素質以及智力培養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學生盡早形成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 教育觀念的更新
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只有首先在心理、思想、態度上深刻認識到教育觀念更新的必要性,才會在行為上產生一系列的轉變。實施創新教育也不例外,首先要從教師的思想觀念開始。“思政課”教師要樹立清晰的目標觀念,明確創新教育關鍵是追求發展學生的獨特才能、只有教育觀念更新了,在實際的教學工作當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對于教師,重要的一點就是自身對于角色地位的認知,深刻意識到角色責任的切實履行對于學生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教學實踐中的創新
就大學生而言,社會學中關于社會化進程和角色轉換與之關系密切,大學生如何更好地加速自身的社會化,增強社會對于他們的認同感,同大學生接受何種教育是息息相關的。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也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一個接收者,更主要的是要在教師的啟發下能夠主動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創新型思考,獲得更多的知識。
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社會群體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如何讓這一教育成果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在教學實踐當中推進創新教育刻不容緩。當代大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較為穩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他們樂于接受新事物,對于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有時會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思政課”教學過程當中,我們應該立足社會角色進行教學創新,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當中增長知識。
3.1 結合各學科實際情況進行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本職工作,如何把創新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思政課”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結合實踐。除了講解理論知識外,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引入當今發生的新聞事件以及相關案例,引導學生一起進行思考和討論。
3.2 創新以學生為中心
實施教學創新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有效地接受新知識。學生是學校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體,教師起到的作用只是積極引導,能夠在學生成長成才的道路上起到一臂之力。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思維的創新型人才,而在大學校園里接受創新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全體大學生。大學生接受創新教育是多學科,多角度,全方位的。創新教育進入“思政課”課堂教學時,必然要求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習慣,注重師生間的課堂互動,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要積極引導,最好能激活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師課后還應該及時總結和思考,不斷根據需要調整教學策略,一切出發點都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接受到良好的、能夠產生實際效果的教育。
3.3 教學方法上的創新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高校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種提高不僅僅體現在文化層次上,也體現在教學方法上。除了傳統的課堂講解法,學生更歡迎的還有案例分析法、討論法、多媒體教學法等等。更為重要的是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和興趣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政課”教師本身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創新素質,深刻把握創新教育的意義,才能把創新教育得理念落實到課堂的各個環節中去,傳授創新思想,幫助學生理清創新思路,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4 營造創新的氛圍
4.1 注重校園環境創新
大學生本身充滿青春活力,也愿意通過各種課外活動彰顯自我價值,實現理想目標,“思政課”教師可以多為大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同時,在校園的板報設計、宣傳欄以及校園網站上都可以體現出創新的特色。
4.2 加強科研創新
高校教師平時注重學術方面的交流,在實踐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形式、渠道推進科研創新。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邀請國內外一流教授專家就學科前沿發展情況作專題報告,還可以邀請校內外名師做相關熱點問題的專題講座,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新實踐活動,將各高校教師的科研成果進行展覽、互相交流、推進創新教育的開展。同時學校要建立創新機制,把創新作為評價人才的一項重要指標,在具體的措施方面還可以考慮建立創新基金、創新教研室等,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考試考核制度、激勵制度并以此作為保障,創新人才一定會脫穎而出。同時,可以加強校本教材的編寫工作,將國家教育部教學大綱的指導思想融入到本校的實際情況當中,編寫出一套適合本校學生學習和使用的校本教材,這項科研活動既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切實可行的教科書,也大大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教師還可以創造機會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在學校期間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創新觀念,通過教學與研究相結合培養出的人才才真正具備較高的研究、創新能力,在社會競爭中才能處于主動地位。
以上是筆者提出的在高校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做到的。大學生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須依托相應的教育政策和眾多教師的共同努力,并且在進行改革創新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符合教學的發展規律,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我們應該立足學生、立足課堂、立足實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大膽推進教學過程中的創新。同時一定要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堅持實事求是,從高校改革與發展的實際出發,切實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多思考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形成新的教學模式。總之,凡是有利于創新素質形成的教育思想、觀念、方式方法、手段措施等,我們都要積極實行,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解放思想,推動高校素質教育的實施。
參考文獻
[1]王思斌.社會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2]王曉三等.形勢與政策教育簡明讀本[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3]刁建平.德育[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年1月.
[4]羅國節,夏偉東,唐凱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