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克勒門文化沙龍
今年,是一個很特別的年份,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看到各種各樣的有關40年的回顧活動,都在如火如荼開展當中。大家感受到的40年的藝術變化是怎樣呢?我們找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切入口,就是“新藝術”。“新藝術”到底有什么,跟上海又有怎樣的關聯,經歷了一些怎樣的發展歷程,跟著藝術家的腳步,我們大家一起來感受。
實際上上海早在20世紀就誕生了一批讓人驚嘆的現當代藝術家。也許你還沒有概念,那就來說說當代藝術和新藝術。
在繪畫領域里面,現代藝術蓬勃發展,我作為一個畫家也身在其中。身邊有很多老師,還有很多朋友從小一起畫畫;還有一些同學,他們都進入了中國的先鋒藝術的潮流當中,他們都非常優秀,藝術出類拔萃。但是有一個現象,他們的藝術當時并不是主流的,基本上被排斥在我們的主流藝術之外,可以用現在的話就是都是“地下”藝術。我作為新類者,身邊不時有這么多朋友、同學、同事,我就留了一個心,把這些東西能記錄就記錄下來,就寫下來了。我想這個是代表了我們中國這樣一個時代的文化的一種現象,我們思考它的社會的原因和歷史的原因,以及文化的原因。
有人問我當代藝術、現代藝術是什么?其實很多人有不同的解讀。我們說的當代藝術,現代藝術新藝術到底是指什么?
有關我們20世紀80年代所發生的藝術,其實從學術的角度來說,任何藝術所發生的狀態都和社會形態有關系。我們知道農業社會誕生了傳統的藝術,現代藝術誕生的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徹底搭配了人類常規的藝術,就是現代藝術。當代藝術的環境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進入了90年代,在這樣一個互聯網以及新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傳統的觀念都被顛覆,很多東西都跨界了,由此誕生了新的藝術形態,那個形態就是當代藝術。
我們知道西方其實是傳統藝術、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各階段似乎有聯系的。但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后有一段特殊的歷史階段。我們的現代藝術原來處在作為一種被批判、被排斥的狀態下的,那么改革開放以后,80年代、90年代,中國又興起了現代藝術,同時也進入了當代藝術的歷史階段,所以中國是現當代藝術90年代同時發生的。
最近,上海的龍美術館做了一個展覽,是關于中國當代藝術4年。其實確切地說,它的路子并不是很嚴格。因為40年前,并沒有出現當代藝術,而是現代藝術。
早期有很多藝術家留洋西方,有李鐵夫、潘玉良等,后來,劉海粟也在國內辦了一個美院,美術創作進入了教學環節。

徐思基《蘇州河畔》

黃阿忠作品
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文化藝術冰封在自己的天地里,而世界藝術已然生動蓬勃地翻過了許多篇章。當1978年睜開雙眼的那一天,換了人間。
我在觀察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先鋒文藝的生存狀態,于15年前出版了著作《無畏先鋒》。雖然這些作品稱不上當代藝術,但你完全能夠感受到它所呈現出的大膽、新銳,以及與西方繪畫語言的融會貫通。他們誕生在上海的七八十年之前。
上海是一座具有先鋒基因的城市,無論是劉海粟創辦的美術學院,還是徐志摩和徐悲鴻的“雙徐之爭”,無論是帶著爵士風格的上海小調,還是一身海派旗袍的摩登女郎,七八十年以前的上海已經是現代文化的鼻祖城市了。
在這個時候,上海已經出現了現代主義藝術,現代主義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表現主義的繪畫。由此,可以把上海這方面現代藝術的文化基因提前到30年代。
有人說“任何藝術所發生的狀態都和社會形態有關系”,以歷史斷代的方式來觀察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可以使得我們對于當代中國藝術有一個完整的脈絡與了解。
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每個領域都在不安中試探著自身的邊界,藝術家更是如此。1979年1月,黃阿忠、陳巨源等12位上海畫家石破天驚,舉辦了新中國第一場民辦畫展,不再被題材束縛,畫自己想畫的。這就是轟動一時的“十二人展覽”,展覽當天人潮洶涌,關良、劉海粟等上海大畫家悉數到場,表達對畫展的支持和鼓勵。對中國現當代藝術史來說,這場展覽是中國當代藝術覺醒的標志。
正如畫家黃阿忠所引用的一句詩“嚴冬已經過去,冰雪已經消融”,在上海的土地上,中國現代藝術開始迎接它的春天了。在黃阿忠、陳巨源等藝術家作為先行者踏出第一步之后,進入上世紀80年代,上海的當代藝術展覽如雨后春筍,“83現代實驗繪畫展”“現代六人展”,以及架上繪畫、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為一體的“86凹凸展”等,一系列現代主義先鋒藝術運動展覽此起彼伏。

雕塑群像《收租院》

六人展手繪請柬
進入1949年新中國以后,中國藝術主要堅持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藝術為人民大眾服務,為工農兵服務”。作品《收租院》是現實主義的代表作,是四川美院集體創作的作品。現實主義一個寫實,還有描繪典型事件。《收租院》根據當年地主收租情況,在現場構思創作,共塑7組群像:交租、驗租、風谷、過斗、算賬、逼租、反抗。它們以情節連續形式展示出地主剝削農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過程,共塑造114個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家將西洋雕塑技巧與中國民間傳統泥塑的技巧融而為一,生動、深刻地塑造出如此眾多不同身份、年齡和個性的形象,可謂中國現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創舉。群像與收租環境渾然一體,收租情節與人物心理刻畫驚心動魄,集中地再現出封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壓迫,迫使他們走向反抗道路的歷史事實。在這組作品中,寫實風格和泥土材料的運用頗為恰當,中、西雕塑技巧的融合也達到了和諧統一的效果。
1996年當代藝術擁有了獨屬于他們的平臺:上海雙年展。上海雙年展的推動者,原上海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李向陽講述了雙年展背后的故事。從第一屆的展品難尋、少人問津,到如今上海的文化名片,背后的付出如魚飲水。從這里開始,中國的當代藝術家們不需要再到世界上尋找能接受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了屬于自己的空間與觀眾,當代藝術在上海開始慢慢接近著它的本質,藝術家們開始真正得到本來早就應該屬于自己的自由。(主講人:東華大學吳晨榮教授、畫家黃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