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配豪
面對中小企業發展困境,一些由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搭建轉貸公司、合作銀行與企業三方合作平臺——中小企業應急轉貸服務公司應運而生。
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大風集團銀行貸款到期,大風廠廠長蔡成功就找山水集團借了5000萬貸款,日息4‰,6天即償還山水集團,轉手把借來的6000萬還清京州商業銀行的6000萬年度貸款。本以為銀行會繼續提供貸款服務,可是此時銀行斷貸了。因為無力償還山水集團的過橋貸,導致過橋貸變成了高利貸。《人民的名義》中,大風廠過橋貸事件,是中小微企業長期以來融資難融資貴的現實寫照。
近年來,一些地方中小企業面臨著周轉資金不足、爭取續貸困難的局面,一些由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搭建轉貸公司、合作銀行與企業三方合作平臺——中小企業應急轉貸服務公司應運而生。但是,轉貸基金的規范監管或成為監管層未來一段時期的持續課題。
辦企業,既希望拿到銀行貸款,又怕有銀行貸款。有銀行貸款,企業手里有糧心里不慌;可這些貸款基本都只能用一年,到期就要還,這又成了小企業每年都要邁的坎。因為企業用了銀行的貸款,不一定能及時還款,這時候就只有找人借錢還貸,然后等銀行把這筆貸款再放下來,這就是過橋。
江蘇省江陰市工商聯主席、法爾勝泓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就見過一些本來很好的中小企業,就為了找過橋資金還銀行貸款,一口氣沒緩過來,結果死掉了。所以,我們希望有這樣一筆基金,幫企業過橋。”。
為了緩解貸款集中到期時的轉貸壓力,大多數企業會將貸款分別在不同銀行或將一筆授信分成多筆提款,貸款到期時點分散,這就造成了企業常年有一筆流動資金用于周轉銀行貸款。但即使這種拆東墻補西墻做法,近年也不奏效,越來越多的企業為轉貸資金而費盡心力。據相關規定,貸款到期時,若企業仍需貸款,需先還款,然后再申請貸款,而銀行需要重新審核后才能去再次發放貸款,而這期間一般需要5-15天,企業為正常經營,不得不借助于轉貸基金彌補企業“資金斷點”。
有了應急轉貸公司,企業不會在為資金回籠周轉困難發愁。通過搭接過橋資金鏈,巧妙解決了企業續貸難問題,有效防范了企業資金鏈斷裂風險,實現了三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同時,為了從源頭上規避金融風險,要求申請轉貸的企業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無經濟糾紛和民間借貸、信用記錄良好,以保障轉貸資金安全,實現轉貸規范、高效運作,既支持和幫助了中小企業戰勝困境、渡過難關,不斷做大做強,又創新了金融產品、維護了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目前,轉貸基金主要有政府主導和民間主導兩種。政府性質的轉貸互助資金組織是政、銀、企聯手,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為目標的一項金融制度創新,符合國家關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重點解決中小企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政策。
多家政府主導的轉貸基金負責人稱,轉貸基金嚴格控制轉貸利息,最高以不超過同期貸款基準利率3倍為限,遠低于民間借貸利率水平。如企業向轉貸基金借款100萬元,為期8天,最高支付利息4800元。若通過民間借貸100萬元,按7天為一個周期,未滿7天按7天計息,目前市場行情一期利息2.5萬元,8天利息高達5萬元,為轉貸互助基金的10.42倍。且轉貸互助基金實行利息后付,有發票可抵充成本,而民間借貸支付利息在先,無發票充入成本。
轉貸基金不僅為企業運轉提供了支持,還實現了三個效果:一是打擊了地下借貸行為;二是降低了企業財務成本;三是凈化了地方金融生態環境,讓高利貸從業人員與部分銀行信貸員失去了勾結牟利的空間。
不過,也有金融監管機構人士擔心,為企業提供轉貸資金,有可能會導致企業坐實短貸長用行為。某業內人士透漏,一些地方企業曾依靠民間借貸、銀行短期貸款,迅速擴大產能。前兩年,產能過剩,企業風險暴露,導致多家銀行一起抽回貸款,企業立即死掉,銀行也損失巨大。
轉貸基金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企業的融資困境,填補了正規金融機構的市場空缺,一些民間資金和商會也開始盯上轉貸基金市場。但是記者了解到,缺乏監管是該領域最大的問題。
最近,陜西省寶雞市的小畢正準備做一家應急轉貸基金業務為主的金融公司,本來想著只要公司讓政府控股,自己全資出錢,政府會很愿意合作。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在公司籌辦初期就碰了一鼻子灰。

“本來在西安已經有人已經按照我們的模式在做應急轉貸金融業務了,我覺得應急轉貸業務是一個金融創新,對社會是很有意義的一個事情。但是寶雞這邊,我和一個區長溝通,對方始終有擔憂,遲遲沒有給我們肯定的答復。”小畢說,他從去年就開始籌備公司,光一套系統就花了60萬,人員也已經準備就緒,包括運營風控等等。現在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去找是金融辦公室的領導,希望金融辦這邊可以幫他和區領導溝通一下,讓其打消顧慮。
“領導,您能不能給區長打個電話,現在是區長覺得這個事情是有風險的,因為現在這個事情沒有部門監管。”來到寶雞市金融工作辦公室,一見到周斌副主任,小畢就急切地把事情解釋了一通。
經過一番了解,周斌副主任對小畢說:“這個事情絕對不會因為我給區長打一個電話,就發生變化。我知道有些地方在搞應急轉貸基金,因為利潤確實很可觀。但是這類公司雖然有金融性質,但是在監管方面確實存在問題,因為它目前確實不在金融監管體系之內,沒有相關法律進行約束,這是個法律空白,管不管?誰來管?怎么管?這都是不明確的問題。目前合法合規的是政府主導的基于應急轉貸業務的小貸公司。”
為什么會出現監管的漏洞?這類民間資本組建的轉貸基金到底該由誰來監管?如何監管呢?
寶雞市金融辦副主任周斌對記者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現在金融問題最大的亂象就是因為國家沒有明確這些新興的金融業務和金融機構到底由誰來管。“國家授權金融辦監管三類機構,小貸公司、擔保公司、交易中心。針對那些法律空白的領域,一旦出問題,只能是由公安直接偵查。因為咱們國家現在是分業經營、混業監管。對于這些新興的金融業務和金融機構,我認為國家目前缺少兩樣東西,就是誰來監管?用什么法律依據來監管?比方說應急轉貸的游戲規則是什么?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需不需要資格準入?”
對于具體解決路徑,周斌認為最關鍵的也是解決誰來管的問題。“就當前現實的問題,我認為國家需要明確的就是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這些金融監管部門除了其監管傳統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以外,針對這些新興金融業務和金融機構是否能夠被賦予其監管的權力?或者直接交由地方省級人民政府進行監管。盡快明確監管部門的同時,應該加速制定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