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莉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與意義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道德之邦”“文明之邦”聞名于世。“禮儀道德”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標志,是歷代最基本的道德教化內容。早在2500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說過:“不學禮,無以立”。可見,禮儀道德教育對培養文明有禮、道德高尚的高素質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小學階段是一個人一生的啟蒙時期,而且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公民的奠基性教育。對學生從小進行良好的道德和禮儀教育,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養和健康的身心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對此,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要開展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教育。要認真研究和繼承那些在我國歷史發展中長期形成的優良道德思想和行為準則,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則提出:“要結合各自的工作職能,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大力宣傳基本道德知識和道德規范,使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因而,重視道德教育,尤其是小學道德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國外相關研究的現狀
(一)東西方道德教育特點的研究
道德融合東西方倫理觀,是東西方文明的共同財富,歷來都受到東西方各國各民族的普遍重視。西方國家的道德教育分為公民道德教育和學校道德教育,通過全面滲透來實現;東方國家的道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特別突出,強調知行合一、國家干預和在道德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西方道德教育的特點是:公民道德教育與道德道德教育相結合,道德在符合公民意識的個人行為中習俗化、慣性化,成為公民的日常行為準則和普遍性的道德要求;道德教育不是枯燥的說教和強制性的灌輸,而是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道德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體諒他人、為人著想的道德價值及社會責任心;道德教育注重多樣化全面滲透性,不允許強行灌輸某種價值觀。東方道德教育的特點是:儒家文化影響深厚,如日本、韓國、新加坡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政府十分強調社會準則、道德責任、種族和諧、國家忠誠教育,重視東方道德傳統、觀念教育;道德教育知行合一,學校德育中重視行為實踐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注重道德教育與能力培養相結合,從追求單純個人道德完善轉變為注重培養適應現代社會和生產發展所需的基本品德素質;系統教育管理體制顯示強烈的國家干預特性,大統一的道德教育管理體制,充分體現了國家權威和意志,保證道德教育嚴格接受各級政府的直接監督和指導,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二)國外道德教育方式的研究
國外對青少年學生的文明道德教育普遍非常的重視,起步較早,并且已經有了一些的成果。就當前來說,世界各國對少年兒童的文明道德教育雖然方式各異,但都相當重視。例如,與我國頗有淵源的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從小學就開設“公民與道德教育”課來進行的,日本則實行“國家全方位德育”,學校設立特別活動課、友愛課、垃圾課、安全課等課程;美國同樣沒有專門的道德課程,正如大家所知,美國是一個自由與開放的國家,因而他們的德育教育也呈現多元化和開放性的特點,即有的學校有開設專門的德育課,有的則是將德育滲透到各門學科當中;法國的德育教育主要通過“公民道德教育”課為主、其他各科為輔的方式來進行;英國和德國同樣屬于宗教德育國家,都沒有專門的德育課程,而是在各門文化課程中進行德育滲透,要求受教育者要養成正直、尊重他人、遵守法律等良好的個人品質。
三、國內相關研究的現狀
(一)道德教育概念研究
就查閱的文獻資料看,目前研究者對道德教育概念的界定不一。趙玉梅認為,道德教育是傳授道德知識,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習慣的教育。她認為道德教育與學科教育處于同樣的地位,與德育具有內在一致性,但是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鮮明的操作性和實踐性。王瑞平指出“道德教育是指人們交往的方式以及實施交往時能彼此友好接受的外在表象方面的道德規范。”他認為道德教育從根本上是道德規范的外在化。也有人將道德教育定義為“道德教育是一定的社會集團,根據人們在社會交際活動中的行為規范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人們施加的系統道德教育活動。”
(二)小學道德教育的方法的研究
根據查閱的相關文獻,關于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種。
(1)榜樣示范法:是以他人的正確行為來影響學生,具體形象地給學生樹立規范、道德行為的模仿榜樣。
(2)制約訓練法:制約訓練法是指用行為規范,常規等手段去約束學生,使其按正確的要求去做,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方法。
(3)集體教育法:集體是孩子們成長的溫床。孩子們樂意在集體中表現。于是在文明道德養成教育訓練中,教師須極大限度地運用兒童對集體的向心力,把個人與集體拴在一起進行教育。
(4)情境法:通過創設特定情境,讓學生置身于其中,做出正確規范的道德行為。
(5)交流法:是把學生在行為習慣培養中的好思想、好方法、好經驗,通過交流加以推廣,起到相互教育的作用。只要規范教育、道德教育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聯系的,我們均采用此法。
(6)評議法:是針對教材中某個角色的行為,或在課堂上設計小品演示,讓學生對這些角色行為的正確與錯誤作出評議,并幫助改進和糾正,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行為規范。
(三)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的研究
根據查閱相關文獻,關于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談學校及家庭兩個方面的觀點。
1.學校道德教育觀念淡薄,對道德教育不夠重視
學校是培養學生道德的重要場所,在普及道德知識、增強倫理教育、傳播現代文明、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從目前實際狀況上,學校往往更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削弱了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對德育的內容理解狹隘,把道德教育排斥在外。有些學校即使重視道德教育,但教育方法簡單單一,教育形式機械,措施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青少年道德觀念的形成。
2.家庭教育失誤,嚴重影響了兒童品德的發展
家庭教育主要來自良好的家庭風氣和正確的教養觀念。只有具備了高尚、健康、和諧的家庭風氣,才有可能培養出品德健全、心理健康、行為規范的孩子。這取決于家長本身的文化因素,也取決于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準則和做法。例如,有些家長聽不進別人說自己的孩子一個“不”字,不讓自己的孩子吃半點“虧”,導致這樣的孩子往往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分遷就溺愛,從而導致孩子道德品質低下。
四、啟發與反思
根據所查閱的文獻顯示,目前道德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教育的概念、道德教育的特點、道德教育的內容、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上,而這些研究大都是基于理論而空談理論,而且泛泛而談居多,個案研究很少。因此,對于道德文明建設,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從小抓起,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道德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而努力。